锈鳞木犀榄
锈鳞木犀榄(学名:Olea ferruginea Wall. ex Aitch.)是木樨科木樨榄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
形态特征
锈鳞木犀榄为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枝灰褐色,圆柱形,粗糙,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无毛,密被细小鳞片。叶片革质,狭披针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具长凸尖头,基部渐窄,叶缘稍反卷,两面无毛或在上面中脉被微柔毛,下面密被锈色鳞片,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多对,不甚明显,两面微凸起,在近叶缘处汇合成一直线;叶柄长3-5毫米,被锈色鳞片,无毛。叶子对生,整齐,长3到7厘米,宽8到25毫米;叶尖尖锐,有一个小钩或尖,基部渐尖至楔形。叶缘整齐,向下翻卷,上表面灰绿色而有光泽,下表面有密集的银色、金色或褐色鳞片。在干旱地区,植物在5-10年内可能不到1米高,尽管在4米高的灌木时可能在5-6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在适宜的条件下,植物可以在8到12年之间达到10到13米的最大高度。
圆锥花序腋生,长1-4厘米,宽1-2厘米;花序梗长4-11毫米,具棱,稍被锈色鳞片:苞片线形或鳞片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0-1毫米;花白色,两性;花萼无毛,小,杯状,长约1毫米,裂齿,极短,宽三角形或近截形;花冠长2.5-3.5毫米,花冠管与花萼近等长,裂片椭圆形,长1.5-2毫米,宽约1.5毫米;花丝极短,花药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内藏,稍短于花冠裂片;子房近圆形,无毛,花柱短,与花冠管近等长,柱头头状。果实呈食用但苦涩的浆果状,直径6毫米,长15到25毫米,成熟时呈紫黑色。花期4-8月,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锈鳞木犀榄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和中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中国台湾、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栖息环境
锈鳞木犀榄主要生长于海拔600-2 800米的林中或河畔灌丛。在澳大利亚等非原产地,它被归类为主要由鸟类吃果实传播的环境杂草,广泛自然化,生长在海岸和高地的灌木地、公园、路边和废弃地区,改变了当地植被的原始组成。
繁殖方法
主要用插繁殖,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春插为好。用细河沙作苗床,插穗取自母树树冠中上部健壮的1-2年生嫩枝,长8-10厘米(留3-4个节),靠上切口处留1对叶,下切口紧靠一节;入土深度为插穗长的2/3。插时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插后浇足水并盖上塑料薄膜。苗床要经常保持湿润,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当插穗生根后,要逐渐降低湿度,以免过湿导致烂根。同时每隔5天喷施尿素1次,浓度为0.1-0.2%,以补充养分,促进新根新芽的生长。插条生根成苗后可上袋或上盆、也可移入圃地进行培育。
苗地要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疏松的沙质壤土的地方,每亩施1000-1500千克腐熟的有机质肥作基肥。种植规格为株距15厘米、行距20厘米。若要培育大苗的,待苗高40-50厘米后再次进行移栽,按大苗所要求的高度、造型形状而确定密度,一般株距1米、行距1.5米;定植后按造型要求每月修剪1次;供造型的苗木以单干为好,若采用多千造型的则以2-3干为限。锈鳞木犀榄生长快,萌芽力、适应性、抗逆性强,定植后只要加强管理,二三年时间冠幅可达1米。
病虫防治
锈鳞木犀榄病虫害较少,常见的害虫主要有绿绿虫,可用敌百虫等农药防治。
主要价值
观赏:锈鳞木犀榄易于繁殖,成活率高,枝繁叶茂,一年四季青绿美观,耐修剪,较之庭园造型树种如柏树、九里香属、米兰、福建茶等更具特色和优越。可通过人工修剪成千姿百态,诸如球形、伞形、宝塔形、飞龙形等等的观赏树形,装点庭园。锈鳞木犀榄是一种很好的庭园造型绿化树种。可作盆景材料。此外,它还可作黑橄榄嫁接的砧木等。其木材坚实,常被用于制作农具的把柄。
其叶子的表面有蜡质层,具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对汽车尾气、厂矿烟尘也有较强的抵抗性,属环保型绿植。其叶子终年深绿色,还是优良的绿篱和绿雕塑植物。
这种树的木材非常受欢迎和耐用,具有类似月桂朗的浓烈气味,用于精美家具和木工。这种树的树脂也可以用来制作墨水。
保护级别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Olea europaea subsp. cuspidata.植物智.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