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令式罗马字
训令式罗马字(日语:くんれいしきろーまじ )是日语罗马字的一种,又称“文部省式罗马字”,由日本政府在1937年以内阁训令第3号公布。基于音韵学理论的日本式罗马字,得到了国内外不少的语言学者的赞同。
历史
1954年进行修订后,以内阁训令第1号重新公布。训令式罗马字是在日本式罗马字的基础上修改而来,该式罗马字也是ISO 3602的严式转写法。第二次大战后,在美国统治下由于平文式罗马字再次兴起而产生了混乱。1937年的内阁训令第3号废止,1954年作为内阁告示第1号又重新公布,平文式罗马字被限为在出于国际的关系及以前的惯例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使用。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训令式罗马字作为ISO3602标准。
概念
最初使用假名和罗马字以一对一方式的,是1867年詹姆士平文/詹姆士黑本(James Curtis Hepburn)于『日英语林集成』(和英语林集成)第1版中使用的罗马字,所以被称为平文(黑本)式罗马字。但是平文式罗马字是以英语的发音作为依据的,用来表注日语被认为有很多的破绽。因此,1885年田中馆爱橘按照音韵学理论设计了日本式罗马字。可是对于英语的使用者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1937年的日本内阁训令第3号颁布了以两者为基础的训令式罗马字。
发音
与平文式罗马字相比,虽然训令式罗马字更系统地将罗马字音位对应着五十音,例如:た、ち、つ、て、と,平文式罗马字按照发音转写为ta、chi、tsu、te、to,而训令式罗马字转写为ta、ti、tu、te、to,但是却忽略了罗马字的发音习惯。因此国际社会大多依然采用平文式罗马字。
あ [a] い [i] う [u] え [e] お [o]
か [ka] き [kʲi] く [ku] け [ke] こ [ko]
さ [sa] し [ʃi] す [su] せ [se] そ [so]
た [ta] ち [tʃi] つ [tsu] て [te] と [to]
な [na] に [ɲi] ぬ [nu] ね [ne] の [no]
は [ha] ひ [çi] ふ [fu] へ [he] ほ [ho]
ま [ma] み [mʲi] む [mu] め [me] も [mo]
や [ja] ゆ [ju] よ [jo]
ら [ra] り [rʲi] る [ru] れ [re] ろ [ro]
わ [wa] ゐ [wi] ゑ [we] を [wo]
ん [ɴ] ー [ː]
が [ɡa] ぎ [ɡʲi] ぐ [ɡu] げ [ɡe] ご [ɡo]
ざ [dza] じ [dʒi] ず [dzu] ぜ [dze] ぞ [dzo]
だ [da] ぢ [dʒi] づ [dzu] で [de] ど [do]
ば [ba] び [bʲi] ぶ [bu] べ [be] ぼ [bo]
ぱ [pa] ぴ [pʲi] ぷ [pu] ぺ [pe] ぽ [po]
きゃ [kʲa] きゅ [kʲu] きょ [kʲo]
しゃ [ʃa] しゅ [ʃu] しょ [ʃo]
ちゃ [tʃa] ちゅ [tʃu] ちょ [tʃo]
にゃ [ɲa] にゅ [ɲu] にょ [ɲo]
ひゃ [ça] ひゅ [çu] ひょ [ço]
みゃ [mʲa] みゅ [mʲu] みょ [mʲo]
りゃ [rʲa] りゅ [rʲu] りょ [rʲo]
ぎゃ [ɡʲa] ぎゅ [ɡʲu] ぎょ [ɡʲo]
じゃ/ぢゃ [dʒa] じゅ/ぢゅ[dʒu] じょ/ぢょ [dʒo]
びゃ [bʲa] びゅ [bʲu] びょ [bʲo]
ぴゃ [pʲa] ぴゅ [pʲu] ぴょ [pʲo]
拗音
ky [kʲ]
sy [ʃ]
ty [tʃ]
ny
hy [ç]
my [mʲ]
ry [rʲ]
gy [gʲ]
dy/zy [dʒ]
by [bʲ]
py [p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