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斜村
冢斜古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南部山区,村域面积3.82平方公里。全村共六个村民小组,256户,746人,余姓约占80%。全村有耕地418亩,茶园420亩,竹园500亩,山林4700余亩。5月28日,冢斜行政村由稽东镇党委和政府批准建立党支部和村务工作领导小组。
经济发展
70年代初,友谊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靠仅有的734亩农田生活,年收入只有近百元。到1973年,村里办起了一家柳编手工场,就地取材,职工十几人,年产值万余元。1978年后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发展工业,投资8万元,办起了友谊绸厂,职工20余人,用土改留下的12间房子作车间,以加工被面为主,当年获利5.34万元。1979年,向银行贷款10万元,建起友谊纺织印染厂,至1983年获利润31.1万元。1985-1992年,友谊村以友谊纺织印染厂、友谊绸厂为龙头,先后办起了量修工具厂、汽车灯具厂、友谊建筑工程队,与江阴联办江谊织造厂,与诸暨枫桥镇联办枫谊印染厂,与香港伍龙印染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绍兴市港谊纺织有限公司、江谊纺织研究所。1992年5月组建浙江友谊经济实业总公司。
80年代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业的发展,村民进厂务工日益增多,村里相应建起了农业服务队,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
1987年开始,联产承包转向规模经营,友谊村随着集体经济积累增加,先后投入125万元,改造了有名的低产田--寺后250余亩,围塘建坝4000余米,以确保粮食稳产高产,1992年粮食亩产达到1067公斤。村里购置了农业机械28台(套),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了基础。
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0937万元,创税利960万元,是柯桥镇第一个跨入亿元村的单位。作为村级实体的友谊经济实业总公司,下属企业9家,原料经营部1家,拥有固定资产2515.29万元,职工1248人,50%属外村招聘工人。工业生产能力:人造棉、化纤布265万米,印染布匹9350万米,汽车灯具4.2万套。农业年生产粮食71.59万公斤,全年生猪饲养681头。村民人均创产值9.29万元。自从1983年以来的10年中,工农业总产值与税利分别增长50倍和23.4倍。1992年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654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4.5倍和5倍。
友谊村经济发展,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村里出资办起了自来水站,自来水免费安装到户。村民从幼儿班到初中,全部实行免费读书,上高中、大学实行奖学金。老人60岁以上发放生活补贴费,每人每月25元。企业实行退休制,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职工每月分别发给45元、50元的退休金。村民、职工每人每年医疗费包干60元;超过500元的报50%;家庭困难的给予补贴。
全村平均每3户拥有1部电话机;村民使用闭路电视;免费供应液化石油气,按户定量,按劳定量,最多的每年达12瓶,水、电、气入户率达100%。村里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鼓励青年应征服役,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从青年入伍开始,其父母两人之中可脱产一人,享受职工待遇,直到退伍为止。
70年代前的村貌,破旧不堪,村民住宅,都为祖传瓦屋,高低不一。80年代,村民生活有所提高,对环境、住房有新的要求,开始向二层楼、三层楼发展。
1984年,村里作了统一规划,投资350万元,对该拆的房子,全部拆除,拓宽了道路,浇上了水泥路面,大小道路连通,路边植上垂柳灌木,配上庭园五色路灯。同时修砌河3400米,提高了防洪能力。
1991年,中共绍兴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友谊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里邀请了浙江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所给予全面、科学的规划。1992年8月,经省、市、县的城建规划部门技术专家的评审论证,通过了友谊村规划方案。国家建设部、国家科委领导多次来村考察。
友谊村被确立为国家建设部、国家科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一幢幢设施齐全、装潢考究的新楼拔地而起。事业兴旺发达,村民安居乐业。友谊村先后被绍兴市、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村党总支从1985年起连续8年被中共绍兴县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村党总支书记、友谊经济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娄仁根自1985年以来,连续8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
旅游观景
冢斜古村人文景观丰富。这里是大禹后裔集聚村,是禹妃墓葬地,是早期越国初都。冢斜名人荟萃, 冢斜余氏先祖大禹、本支37世始祖由余、本支69世天宝国子监博士余钦、本支100世明朝天启年间乙丑科状元余煌、本支108世河南省布政司余炳焘、本支112世北平市市长余晋和,还有许多官宦、乡贤等等,都是冢斜古村人文历史的精英。
冢斜古村古建筑众多。冢斜有始建于唐贞元9年(公元793年)的“永兴公祠”(为会稽山南镇庙的分支机构,其地位与南镇庙相当);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余氏宗祠”(其中的古戏台闻名全国);有建于明代的“余氏老台门”,清代的“高新屋台门”、“下新屋(八老爷)台门”、“上大院台门”、“朝西台门”、“朝南台门”、“新台门”,民国期间建设的”歪台门”等建筑群;有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典湘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有建于清乾隆的古桥“永济桥”;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嵊州市、诸暨市方向的“大、小西岭”古道;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冢斜古村还有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十八间大会堂”、“地下仓库”、“防洪堤”、“知青屋”、“小板溪水库”等建筑物。这些建筑构成了冢斜古村历史建筑宝库。
冢斜古村有着优美的原生态山水环境。村前有一片广阔的古田,是体验古村农耕文化的理想场所。古田旁有一条小舜江上游的北溪,是进行水上漂游、清水垂钓、天然沐浴的好去处。村北的大龙山与村南的大片山林,隐藏着大小西岭和马皮岭古道,期间点缀着空山砺石、十四缸瀑布、西岭冷泉、老鼠岩档、高山水库、茅坪竹海等许多景点,是进行观赏休闲、爬山锻炼、放飞心怀的深山古道游活动场地。
冢斜村现已编制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详细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冢斜古村正全面进入古村保护和开发阶段,力争把冢斜古村打造成以古村落传统文化和原生态山水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绍兴市南部山区旅游、休闲集散地(或会稽山旅游中心节点)。
荣誉
2010年7月,冢斜村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6月,公布为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11月,冢斜村入选2021年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村拟确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