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
泥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东南部的泥凼镇,是中国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成员,西起石山村的刀家岩,东北至坡尾村的杨家湾,东西长约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石峰耸立,千嶂苍翠,面积三千余亩。无人工雕琢、迷宫式的天峻石林景观,形成于古生代,岩溶地保存完好,是研究三叠纪的胜地。
泥凼石林形成于北东向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的交接带。
兴义泥凼石林景区以峰林屏障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有以何应钦故居为代表的人文景观。
景区概况
兴义泥凼石林景区形成于北东向主干断裂与分支断裂的交接带,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地形崎岖,峰峦叠嶂,锥峰斜坡上布满了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垂直节理裂隙,把岩层切割得成“棋盘格式构造”。正是这些岩性、构造和溶蚀作用等诸因素,控制了天峻石林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兴义泥凼石林景区典型景点有以陇嘎、戴家坝、风坡湾为代表的石林,石景玲珑别致、参差不齐、形象生动、步移景换。
从吊井坝天坑到朝天嘴、观音岩到马路坡一带,横贯绵延十余里的峰林山景,山势巍峨、气势磅礴、云山雾海,景象万千。此外,还有集幽、深、远、险为一体的菩萨洞和白马洞等溶洞景观。景区极具观赏价值。
景区特色
兴义泥凼石林,奇峰林立,怪石嵯峨,妙景奇观,气象万千。由风波湾石林、拢嘎石林、菩萨洞石林和扯红双师洞石林组成。
据资料记载,在二亿七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逐渐形成石灰岩沉积区,随着地壳的运动变化和挤压从海底隆起,经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夹杂泥沙的部分一点点剥落,没有泥沙的部分则保留了下来,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千奇百怪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远望犹如一片莽莽森林,于是得名“石林彝族自治县”。
走进景区,迎面就是一座座石峰,好像一把把尖刀利剑,直指蓝天。举目远眺,妙景迭现,石笋、石柱拔地而起,形若珍禽异兽,有的则酷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仰视突出于群峰之上的“擎天柱”,似觉其峰插入云天,将天高高撑起;“利剑峰”似利剑直刺蓝天;“采药老人”拈须含笑,拄杖攀登;“金猴望月”神志自如,仰视星空……破土而出的峰石,争相成林,人们根据其自然形态,冠以各种动听的景点名称,如“群象争饮”、“雄鹰展翅”、“武士峰”、“鹰翼峰”等。
步入“一线天”峡谷,宛如放舟长江三峡;来到“虎跳岩”,悬崖阻住去路,而蹲伏崖巅的食肉目,成迎面扑来之势,环顾左右,似乎“山穷水尽”,弯腰从峭崖下的“桥洞”穿出时,又得“柳暗花明”;进入“别有洞天”中小憩片刻,顿感心旷神怡,疲劳消除,游兴大增。
同六座石峰巧妙组成的“山川”二字挺拔遒劲,令人叫绝。
数千亩集中成片的天峻石林,一座傲然挺立了亿万年的“石头城”,好似就这样,静静地向我们诉说和传递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和力量。
人文景观
何应钦故居地处贵州省兴义市东南部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波弯,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 年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泥凼仅是一个地处兴义城南部45公里,位于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镇,但因是国民政府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和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何应钦先生的故居而驰名。何应钦在兴义市泥凼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风波弯,一处在泥凼街上。
在风波弯的故居占地10余亩,依山势筑石为堡,房屋于堡内、石垣上设有炮口枪洞,遇有攻击,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条“回龙转向”的龙头之上,易守难攻,坚固沉稳。堡内建筑由正厅、两厢、花园、鱼池等构成。正厅面阔五间,长30米,硬山木结构,三层三重檐。门窗、柱础采用透浮相间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刻制诸多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狮虎龙凤图案,既典雅庄严,又富贵美观。柱础上刻梅兰竹图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称山区石雕杰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红灯高悬,使整座建筑更加艺术化。故居往上加高过两次,意为节节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升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作为兴义市旅游业“四大品牌”(自然风光、自然遗产、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的重点,何应钦故居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研究价值,是兴义市不可多得的人文旅游资源。为开发、保护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兴义市投资300万元对其进行修复,目前一期修缮工程已全部完毕。游客可在修缮一新的何应钦故居观赏300多件与何应钦有关的实物、图片、书法等故居藏品。
参考资料
兴义泥凼石林:妙景奇观 气象万千.人民网.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