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博物馆位于海淀区白石桥路27号的中央民族大学校内,是一座以校内教学为主民族博物馆的综合性民族学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800平方米。它是一座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博物馆。馆藏有各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服装、古器物、文献、乐器等14类、近2万多件(套)文物。

发展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全国历史较长、规模较大、藏品较多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之一,是全国高校百余家博物馆中唯一收藏、展览56个民族文物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家展出党的好干部牛玉儒同志遗物的博物馆,还是中国北方唯一展出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始建于1951年,当时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文物室,著名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先生是文物室的第一任主任。1982年改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文物研究室。1988年9月16日经国家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学院中国民族博物馆。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支持和推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学校决定将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旧图书馆进行装修改造,作为博物新馆使用。现在新馆已经于2004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博物馆已经实现展厅和库房恒温恒湿,24小时监控。

现在馆藏有全国56个民族的锦旗、革命文物、土特产品、生产工具、服装、皮毛、古器物、历史文献、珠宝器、武器、乐器、宗教用品等14类文物,及国外部分国家和民族的瓷器、钱币、图片等文物,约2万件(套)。这些藏品的特点,一是族属、内容全面丰富,反映全国56个民族历史、文化、精神风貌的各类文物几乎都有收藏。二是以各民族民间传统服饰、首饰居多。大部分服饰都已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服饰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制皮革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艺。三是许多藏品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纪念意义,如解放初期班禅大师献给毛主席、各地少数民族人民献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大量珍贵礼品。这些藏品生动真实地记录和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亲切关怀和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对党中央、毛主席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之情。四是不乏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以来的铜镜、铜鼓、陶俑、瓷器、古钱币、字画,元、明、清时期的古扇,蒙、藏等民族贵族阶层使用的金银器皿、藏族的唐卡、黎族的龙被、畲族的族图、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珍贵宗教器具和典籍,藏、傣、彝、纳西、水等民族的古籍等。五是高山族的文物数量大、精品多。很多藏品都是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本馆现在有工作人员16人,来自8个民族。其中包括教授(博导)2人、副研究馆员7人、馆员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人,硕士4人。上述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在全国博物馆中是罕见的。

截至2019年,藏品数量50000(件套)。

建筑布局

新馆目前基本陈列为: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生活文化厅、宗教文化厅、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校史展、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展,共7个展厅。

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展出汉、满、蒙、朝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回、土、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斯坦等民族的传统服装、首饰、冠帽、鞋靴、手套等。

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展出藏、门巴族、珞巴、彝、哈尼族、拉、纳西、白傣、僳、怒、独龙族、佤、德昂、布朗、基诺族、苗、布依族、侗、水、壮、瑶、土家、黎、、高山等民族的传统服装、首饰、鞋、织锦及刺绣工艺品等。

宗教文化厅

展出汉、蒙古、鄂温克、回、藏、彝、白、傣、僳僳、佤、纳西、苗、水、布依、瑶、畲、高山、等民族的宗教,包括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和各种原始宗教的服装(袈裟、法帽、法衣)、法器(木鱼、佛珠、佛幡、佛灯、供养瓶、法铃、净水碗、钵、佛盒、金刚盏、金刚杵、法螺、法号、卜具、神杖、神鼓、祈祷箱)、经籍(各种《古兰经》、佛经、藏经、《东巴经》、《新约全书》、水书、贝叶经等)、宗教画像、神偶、佛像、佛塔、图腾板等。

头饰文化厅

从人生礼俗、宗教信仰、身份等级以及实际用途几个板块,展出少数民族头饰、首饰一百多件套

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厅

展出20世纪20-30年代从台湾收集来的近百件文物,包括陶罐、珠贝衣、木雕、首饰、烟斗、盔甲、藤帽、木枕、佩刀、木壶、葫芦器、藤篮、双连杯、服装等。

校史展厅

展出牛玉儒同志遗物、著名学者吴文藻、费孝通、马学良宋蜀华等先生的手稿和遗物以及改革开放后教师获奖的学术著作、建校50多年来所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等。

社会影响

几十年来,海南民族博物馆一直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外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积极利用馆藏文物,先后在北京、湛江市、南戴河、昆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及日本韩国英国等地举办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展览数十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1981年曾赴日本东京等6大城市巡回展出3个月,1990年第11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两次应组委会之邀在北京展出。2000年9月至10月,《中国西藏民俗文化展》曾赴韩国展出。《中国少数民族视觉文化展览》于2004年赴英国展览,受到广泛的好评,并被纳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的“中英文化年”的系列活动和伯明翰第8届国际首饰节的系列展览中。2005年我馆举办“纪念新中国成立56周年中华民族服饰展览”,2006年我馆参加举办了“中、日、韩三国女性艺术展”、“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荣誉。

2004年9月26日,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与我校联合主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纪念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中国各民族服饰和人物画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我馆具体承担中国56个民族服饰展览和展演两项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白立忱、丁光训等领导参观和观看了展览、展演。丁光训副主席说:“看了你们的展览非常领人激动,希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台湾省高山族“立法委员”蔡中涵在参观我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厅时谈到:“我现在的心理感受只能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我看到的展品在台湾早已经不存在了。”

新馆开馆以来,有近五万人参观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毫无疑问,收藏的56 个民族宝贵文物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象征,是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珍贵资源,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感人教材。

组织机构

海南民族博物馆现设有办公室、藏品部、陈列部和研究室4个科室。工作人员14人。其中包括教授1人,副研究员、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人,硕士学位人员3人,在读博士1人。

业务分工

如下:

馆 长:张铭心,负责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行政、党务和科研工作。

副馆长:马晓华分管业务、安全保卫工作。

办公室:主任:李少梅

藏品部:主任:马莉萍

成员:吴亚芝、周凤兰、郑喜淑、关锦禄、李连贵

陈列部:主任:原媛

成员:林文、李红霞刘青

研究室:主任:祁春英

成员:卡丽娜

研究员:宋才发

参考资料

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国家文物局.20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