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岗锣鼓
天岗锣鼓,又称天井锣鼓,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传统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一带,流传于江苏泗洪县、盱眙县以及安徽蚌埠市、五河县等地。这种锣鼓音乐以其欢快的节奏、热情奔放的打法、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气势恢宏的阵容而闻名。天岗锣鼓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天岗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最初被称为天井锣鼓。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为了突出地域文化,名称改为天岗锣鼓。据《泗洪合志》记载,早在明朝之前,泗洪县西南部与安徽接壤的地方就已经流行锣鼓乐。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对锣鼓的认可,天井锣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周边地区广泛传播。清朝晚期,民间艺人对传统锣鼓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锣鼓经和表演规则。民国初期,打锣鼓、闹社火等活动成为了当地春节的重要习俗。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一代艺人融合南北风格,形成了淮河、通济渠地区的特色。近年来,天岗锣鼓在多个重要活动中获得奖项,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表演特点
天岗锣鼓拥有多种固定的曲牌,如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等,每个曲牌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演奏时,通常使用管弦乐队伴奏,乐句之间采用呼应式的演奏方法。表演者人数灵活,最多可达百人,最少也有二三十人。表演时,场地两侧设置旗帜,演员们一边击打乐器,一边舞蹈。打击乐器包括大鼓、中鼓、小挎鼓、各种大小的锣和钹。演员们的服装色彩鲜艳,带有古代元素。主要作品有《罗汉盘旋》、《金鸡独立》、《朝天乐》等。
表演器具
天岗锣鼓的表演道具包括帅旗、战旗,其中大旗上的图案寓意吉祥。乐器种类多样,尺寸各异,用于不同场合的演奏。演员的服装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神话人物的形象。
传承状况
天岗锣鼓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关系进行。历史上有多位代表性的传承人,如张文奎、吴遐佑、王其厚等人。到了近代,吕国厚、吴从进等艺人继续传承和发展这项艺术。目前,吴昌銮、王云彦等新一代艺人正在推动天岗锣鼓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省级非遗项目天岗湖锣鼓.sihong..2024-11-27
天岗锣鼓艺术团.spas.org.2024-11-27
鼓痴”扬声西南岗.ourjiangsu.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