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三国时期孙吴(东吴)政权施行的一种制度,孙吴允许士兵成为将领的部曲(私兵),并在将领死亡后将所统领的军队传袭给子孙或兄弟。孙吴通过世袭领兵制扩大了军队,培养了领兵将领,巩固了孙吴对地方的统治。世袭领兵制对孙吴政治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孙吴在江东的军事根基,但也产生了世家大族权力的扩张问题。
实施对象
世袭领兵制的世袭对象以父死子继为大宗情况,以嫡长子袭领为首要之选。在袭承军队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孙吴军事集团的要职。如陆逊死后,其子陆抗接收其父的五千军士,并最终官拜大司马、荆州市牧。陆抗死后,其军职传给了长子陆晏,而军队则分别分给五个儿子。在孙吴政权早期,世袭领兵制并不仅限于子弟继承,也可以由其他将领接收军队。如周瑜病故后,鲁肃代收周瑜部队四千人马,鲁肃死后其部队又由吕蒙所收编。这种情况大多发生于国家重要军力上的接续,通常涉及到军事主力,就会由重要将领来承接部队。
优点
培养人才
世袭领兵制是吴国人才来源的摇篮,在三国对峙期间,从北方招收人才的方式已经微乎其微。在面临第一代人才衰老凋零的情况下,世袭领兵制成功的为孙吴替补上军事人才。如朱桓死后,其子朱异接替父亲领兵,曾率军破文钦七屯并斩首数百人,成为国家的军事英才。世袭领兵制保障了将领的职权世代相传,避免了职位上的空缺。同时作为一种军事制度,促使将领们在四处争讨的同时,也带领自己的儿子进行实战训练,保证将来能够承接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孙吴培养军事人才的过程,成为孙吴独特的一种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
扩大军队
透过征讨山越及豪强,孙吴军队保持军队战斗力及扩充兵员的结果。避免了因为军队老化及征兵问题而无兵可用。用兵于山越让将领们可以补充自己的部曲,即所谓将壮丁抓去当兵,而老弱妇孺就去做农夫。这一策略也增加了生产力的提高及边疆土地的开发。
弊端
世袭领兵制的实行,使孙吴的各级将领及其子弟都获得了世袭领兵的权力,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在孙吴社会中产生一个世代“为将”与“领兵”的特权阶层。与此同时,由于兵士长期由某个将领及其子弟世袭统领,将领与兵士之间,除了固定不变的指挥与被指挥、统领与被统领的隶属关系外,还必然产生一种类似于主仆的隶属关系,从而使这些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兵士实际上都逐渐转变成严重依附于各个将领及其家族的私兵或部曲。在世袭领兵制之下世家大族依靠着家世背景,在兵源上的扩充远比非世家大族出身的将领多。如徐盛、甘宁、潘璋等将并非世家大族出身,他们所授之兵大多在三百到六百之间。而世家大族将领如朱然、陆逊等大多有数千部曲。这造成大多数军队皆掌握于士族手中,世家大族的势力扩张更快。中央政府的军队指挥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影响政权的稳定(如二宫之争等事件)。
影响
世袭领兵制下的兵士逐渐演变成依附于将领的私兵或部曲,这样一来,孙吴政权对军队的控制权就自然受到严重削弱,而世袭领兵的将领及其宗族的势力却因此获得充分的发展。至于那些并非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将领,由于他们世代得以“为将”与“领兵”,也将迅速的转化成世族地主。因此,世袭领兵制,实质上是促进了世家大族势力的高度发展。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实际上世家大族壮大势力和巩固既得利益的一种特权工具。
启示
唐朝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明代军区制度;日本幕府制度;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