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伟业

吴伟业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男,字骏公,号梅村,世称吴梅村,别署鹿樵、灌隐主人等,太仓市人,祖籍江苏昆山,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娄东诗派开创者,与钱谦益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家境平凡,但世以科第儒术显名三吴,自幼启蒙于私塾,后受复社领袖张溥赏识,专研古籍。明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获会试第一名,后获殿试第二名。面对旁人作弊质疑,崇祯亲阅考卷,给予“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批语。之后,吴伟业被任为翰林院编修,皇帝赐宅邸,令其完婚,并在明伦堂行合卺礼。明崇祯八年,大学士温体仁被罢免,张至发执政,却赞温体仁忠诚正直。吴伟业则直言温体仁阴险浅薄,建议改变其作风。吴伟业的直言在朝廷引起震动。

明崇祯九年(1636年),吴伟业被任命为湖广乡试的主考官。次年,担任了东宫讲读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随后又晋升为中允谕德。明朝末年,因见国势衰微,他辞官归隐。后迫于清朝压力和母亲劝勉,吴伟业接受清朝征召,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初,吴伟业在陈之遴的推荐下升任国子监祭酒。但未进入内阁,而陈之遴自己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地区。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服于清代感到深深的愧疚和痛苦,他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同年底,吴伟业的母亲去世,他以守丧为由返乡,再也没有出来做官,而是筑“梅村”并广游山水,创作了大量山水诗。晚年因“江南奏销案”几近破产,深感政治失节之痛。清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72年1月23日),吴伟业病逝,享年63岁,被葬于苏州玄墓山,墓碑题为“诗人吴梅村墓”。

吴伟业著述甚多,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此外还有诗文集《梅村集》《梅村诗余》等。吴伟业以其诗歌作品闻名于世,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包括160首古体诗,长篇叙事诗约有20余篇,代表作有《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捉船行》《临顿儿》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有“诗史”之称,其中《圆圆曲》更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巅峰之作,其中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传唱至今。吴伟业的诗风多变,早年清丽,中年则因历经丧乱而转为凄楚苍凉。他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被世人称为“梅村体”,以娄东诗派领袖人物之身份影响清代诗风。康熙帝曾亲制御诗《题\u003c吴伟业集\u003e》,对吴伟业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1609年6月21日),吴伟业出生。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吴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当时,吴伟业家境已衰落,父亲吴琨没有功名,只好在家乡教书。吴伟业幼年随父亲读书于同族吴志衍家的五桂楼。后来当时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江西人李明睿发现吴伟业很有才华,便建议吴伟业跟复社领袖张溥学习。张溥认为吴伟业“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吴伟业为弟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师徒,又是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研究经典古籍。

仕途生涯

明朝

在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吴伟业考中了秀才。复社领袖张溥、崇祯朝官至大学士周延儒、官至兵部右侍郎的李继贞、官至中允的李明睿都与吴伟业的父亲交厚,在吴伟业成长与科举的道路上,这些人后来都曾给予过提携与帮助。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成功中举人

明崇祯四年(1631年),年仅23岁的吴伟业参加了会试,并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第一名。紧接着的廷试中,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二名。然而,由于他的成绩过于出色,有人开始怀疑他是否作弊。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的试卷被递呈给了崇祯。崇祯皇帝在阅读后,对他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亲笔写下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批语,这证明了吴伟业的才华,并成功平息了关于他作弊的质疑。之后,吴伟业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皇帝还赐给他宅邸,让他在那里完婚,并在明伦堂上举行了合卺礼,这在当时被士人们视为一种荣耀。

明崇祯八年(1635年),大学士温体仁被罢免,张至发开始执政。张至发排斥异己,极力赞扬温体仁的忠诚和正直。但吴伟业指出温体仁性格阴险,学问浅薄,亲近小人。吴伟业认为,接替温体仁的人应该改变他的做法,而不是继续赞扬他。吴伟业的直言不讳在朝廷中引起了震动。

明崇祯九年(1636年),吴伟业被任命为湖广乡试的主考官,选拔出了很多有才华的士人。次年,回到京城后,他担任了东宫的讲读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吴伟业升任南京国子监司业,随后又晋升为中允、谕德。虽然吴伟业在官场上因为朝廷内部不同党派的纷争而遇到了一些麻烦和困扰,但他的官职还是一直在稳步上升。然而,在明朝晚期,东林党、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吴伟业在仕途上遭遇了不少挫折和困难。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吴伟业转任左庶子。他目睹了明朝王朝日渐衰落的局面,感到国家风雨飘摇,日薄西山。因此,他辞去了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职,选择拒绝赴任,不再参与朝政的纷争。1644年,他听闻了“甲申之变”(即明朝灭亡),悲痛欲绝,甚至想要自缢,但被家人及时发现并救下。南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吴伟业被任命为少詹事。但吴伟业与大学士马士英、尚书阮大铖等人不和,于是请假回到家乡。

清朝

由于崇祯对会试卷的御笔亲批和殿试时点为一甲第二名,使吴伟业声名远播,因此吴伟业一直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明亡后,吴伟业乡居十余年,不再担任官职。期间以复社的名望主持了东南地区的文社活动,因此他的声望更加显著。

吴伟业的亲家陈之遴是明朝末年转为清朝的大臣,当时陈之遴正身处清朝的新朝党争之中。陈之遴想借助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来结交皇帝,同时也希望吴伟业能入朝为相,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因此他极力推荐吴伟业在清朝做官。但是,因为吴伟业是前朝的名人,如果他真的入仕清朝,可能会瓦解人民抗清的斗志,并可能被清朝的怀柔政策所利用。因此,他的许多朋友和其他前朝遗民都坚决反对他入仕清朝,并极力劝阻他。比如著名的古文家侯方域就给吴伟业写信,提出了许多反对的意见。

由于清朝的威压和母亲的敦促,吴伟业在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被迫接受了清朝的征召,北上京城。在他即将到达京城时,他曾多次向朝廷的重要人物上书并投诗,希望能被宽待并允许他回家,但都没有得到允许。最终,他在到达京城的次年被授予了秘书院侍讲的职位,参与了《太祖太宗圣训》的编纂工作。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初,吴伟业升任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有像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自己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地区。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服于清朝感到深深的愧疚和痛苦,他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哀愁。同年底,吴伟业的母亲去世,他便以回家守丧为由返回南方,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晚年经历

回到家乡后,吴伟业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他首先购买了明朝王世贞之子王士麒的贡园(也叫幸庄),并对其进行了翻新和改建,还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做“梅村”。在这个庄园里,他建造了“乐志堂”“梅花庵”“交芦庵”“娇雪楼”“鹿樵溪”“舍桤亭”和“苍溪亭”等风景名胜之地。吴伟业还为此作诗赞美道:“傍城营小筑,近水插疏篱。岸曲花藏钓,窗高鹤听棋。”另外,他还有诗句写到:“积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他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每年都会出游,去过常熟市松江区、洞庭东西山、嘉定区湖州市、无锡等地。其中,他游玩苏州市的次数最多......有时一年他会出游好几次,每次游玩都会持续几十天。因此,这个时期的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奏销案”发生,吴伟业几乎因此破产。吴伟业感到惊恐不安,深怕自己遭遇不测。他对出仕清朝感到后悔,认为自己曾经受到明朝的提拔和重用,现在却无颜面对崇祯和其他忠臣义士,并担心会被后世的儒者所嘲笑。他在《过淮阴有感》中有“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之句,在《自叹》中有“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等诗句,一直对自己在政治上失节而感到内心痛苦万分。

从丁忧还乡到去世前十多年间,江南多次掀起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清康熙十年(1671年)夏,江南地区酷热难耐,吴伟业旧病复发,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

人物逝世

清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72年1月23日),吴伟业病逝,享年63岁。吴伟业被安葬在苏州玄墓山的北面,即苏州吴县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墓前有一块由吴荫培题写的“诗人吴梅村墓”的墓碑。

主要作品

吴伟业以诗歌闻名于世,同时擅长戏曲创作。有撰写传奇和杂剧作品。吴伟业著述甚多,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诗文集《梅村集》《梅村诗余》等,此外,吴伟业的著作还有《秣陵春杂剧》《春秋氏族志》《乐府杂剧》《绥靖纪闻》《鹿樵纪闻》《梅村诗话》《穹窿山志》等。

清康熙七年(1668年),吴伟业编选了自己的诗文为四十卷,并由周肇、王昊、许旭、顾谓进行校对并刻印,陈瑚写了序言,这是最早的梅村集版本,后被《四库全书》收录。到了宣统三年,江苏武进的董氏芬室在北京买到了《梅村家藏稿》,除了原本的四十卷诗文,还新增了一卷梅村诗话和四卷吴梅村年谱,内容更为完善,并进行了印刷发行。梅村集一经印行,即有学者如钱陆灿程穆衡靳荣藩吴翌凤四家为其中诗歌作笺注。然而,钱家的注释早已遗失,新笺和吴笺已刻版印行,而程家的注释则仅以钞本形式流传。

诗作

吴伟业的诗风多变,早年清丽,中年则因历经丧乱而转为凄楚苍凉。吴伟业以其诗歌作品闻名于世,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包括160首古体诗,长篇叙事诗约有20余篇,代表作有《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捉船行》《临顿儿》等。吴伟业作于弘光朝灭亡以前的诗歌大约有一百四五十首左右。这些作品多数收在吴伟业生前编就的诗文集《梅村集》和《梅村家藏稿》中,也有一部分是从一些诗歌选集诗话、笔记当中钩稽出来的。吴伟业现存诗歌近千首,有古诗160首,其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有20余篇。

词作

杂剧

传奇

吴伟业最有名的传奇作品是《秣陵春》,《秣陵春》讲述了北宋初年,徐适和黄济两家毗邻而居,徐家藏有李煜所赐玉杯,黄家则藏有后宫宝镜。两家交换藏物后,徐适在宝镜中见到黄展娘身影,两人因此互生情愫。黄展娘因思念成疾,魂离体壳,与云游至汴都的徐适在天上后主宫中相遇并成亲。随后,两人被恶人冲散,历经波折,最终在人间重逢。他们深感后主恩德,同往后主庙进香,偶遇曹善才弹唱前朝旧事,后主显灵,众人共忆往昔,感慨万分。

《秣陵春》又名《双影记》,创作于吴伟业(梅村)入仕清代之前,有以下两个证据支持:

寓园居士(李宜之)在《秣陵春序》后署名为“癸已秋”(也有版本为“癸已孟秋”即顺治十年七月)。李宜之是明末清初的人,原籍嘉定,国变后流寓金陵。这意味着《秣陵春》在顺治帝十年秋之前已经完成参定并付梓,因此吴伟业创作该剧的时间必然早于顺治十年九月他赴京之时。

《光绪嘉定县志》记载,在吴伟业入仕清代期间,《秣陵春》已在宫廷中流传,且世祖曾阅览过由李宜之参定的剧本。当时吴伟业身在京师,而李宜之则长期滞留江南。若该剧是吴伟业入仕后所作,李宜之便不可能参与其参定工作。这反证了《秣陵春》是在吴伟业入仕清代之前完成的。

创作特点

主题内容

吴伟业重视以诗传史,与他的实学思想密切相联。明末清代,以“崇实黜虚”为特征的实学思潮达到鼎盛。吴伟业是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的复社的重要成员,常乃德深受复社领袖、实学家张溥影响。从这一宗旨出发,吴伟业十分不满当时的空疏之学,以及造成空疏学风的“时文”。

吴伟业的诗歌多模拟华人格调,取法初唐四杰元稹、白居易而能自成面貌,将李商隐色泽秾丽的笔法与启功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的主题,格调华艳绮丽、缠绵凄恻,世称“梅村体”。长于七言歌行,最负盛名的作品如《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记录了易代之际的复杂历史,将古代叙事诗推向新的高峰。

吴伟业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历史变迁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尤为突出,如《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易代之际的复杂历史,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议论,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浮沉和历史的沧桑。

艺术手法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梅村体”。这种诗体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的主题。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还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伦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谓一代诗史”,但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他的“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驾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下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认讽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区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他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顶针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更是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并且他注重转的,每一转的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则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则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之中,“恸哭六军俱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秀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叙事手法

吴伟业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不以纯客观的叙事为主,而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在叙事时,他常出现大幅度的跳跃,如《圆圆曲》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的写法,尽可能地省去了客观的记录,以便腾出更多的笔墨抒情。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既注重诗意,又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练,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在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中,吴伟业还进行了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出现了一种跳跃性的倒逆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结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隽永,并把普遍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风格。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开创了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原地区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语言表达

吴伟业的诗歌语言工丽,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联珠等,以及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中常出现精警秀永的名句,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的诗歌多伤世感慨之作,有强烈的时代特质,史称“诗史”。他的诗歌是“元白”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继承和发展“元白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后人称为“梅村体”。他的七言歌行婉转流丽,以当时的事件入诗,往往在无事可叙之时忽然峰回路转,让人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永乐宫词》从田妃入宫专宠到病逝,题面已尽,忽然侧面入笔,“宫草明年战血腥,当时莫向清西陵哭”。又如他的《圆圆曲》《松山哀》《悲歌赠吴季子》等都是以当时发生的政治事件为题目,大胆地刻画明末清初人民的苦难和当时政治的严酷。以史实入诗,在整个清代吴伟业堪称独树一帜。

风格格调

就风格而言,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句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评说:“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官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他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了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辞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抒情浓厚

吴梅村的诗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它不以纯客观的叙事为主,因此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而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诗歌结构的安排也受此影响。所以他在叙事时常出现大幅度的跳跃,如《圆圆曲》写吴三桂从农民军手中夺回陈圆圆,只用了两句:“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期间的曲折全省去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写弘光朝灭亡,也只用了两句:“南内力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尽可能地省去了客观的记录,以便腾出更多的笔墨抒情。凡是遇到适合抒情的地方,比如诗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易代前后反差巨大的氛围景象,他都泼墨如雨,写得十分酣畅。

吴伟业的词史观与词史创作是有其社会、文化土壤的。他自幼喜爱历史,长大后成为史官,具有自觉的历史学意识。在明朝灭亡之前,他通过岁抄日记的形式记录时事,创作了《临江参军》《墙子路》等作品,这些诗作多以客观纪事为主,展现了诗史意识。然而,在词作方面,他早期的作品多为妓馆之作,风格婉约香艳,与诗作中的史学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吴伟业在词学观上也有了较大进步,明确提出词有言志、纪事之功用。

清廷征召吴伟业入朝为官后,他由遗民变为贰臣。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他的诗史创作产生了影响,使他在诗中言史更加谨慎,情感多于事实,史识在作品中逐渐消散。然而,他在词作中找到了抒发幽愤和情感的途径,使得词史创作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目前可以系年的词史作品多集中在这一时段。吴伟业以“史”入词,使词亦具有史料价值。纪录易代史实,反思兴亡原因,抒发故国之感,表现“诗史”所不能畅所欲言的史事,是后期梅村词最突出的题材特征。

戏剧

吴伟业撰写的传奇和杂剧作品深刻反映了现实,并隐含个人身世,细腻地展现了鼎革时期士人的复杂心态,具有显著的“自喻”特点。吴伟业在顺治初期创作三部戏曲,作品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并反映了他矛盾的思想感情。戏曲是梅村体诗风的延伸,既借鉴了他人成果,也融入了吴伟业自己对戏曲和文学的理解。其戏曲作品曲辞雅致,是抒写性情的案头文学代表作。

吴伟业在清代创作的三部戏曲,背景均围绕他由明入清的易代经历,主人公均为臣子。这些作品深受他个人在政治斗争、国家覆灭中的体验影响,透露出对国家兴亡和无法报君恩的深沉感慨。在《金人捧露盘·观演秣陵春》中,吴伟业表达了对戏曲中兴亡之感和故国之思的共鸣,但更深层的是对易代后个人出路的探寻。三部戏曲中的主人公在国家灭亡后更关注个人命运,而非光复大业,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天缘无分”和“国运已尽”。这些观点虽非主人公直接表述,但反映了作者吴伟业的思考,即个人在国难之际的自保与责任感的淡化。

吴伟业的戏曲作品中,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和独立性格,更像是作者的代言人。他着重描绘明朝的繁华与覆灭,以及易代后的萧条,流露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与他的梅村体诗风格相呼应。这些戏曲不仅批判了社会,也自我剖析,展现了吴伟业的真诚和勇气。在曲辞上,他采用雅致的诗性语言,使戏曲成为梅村体诗风格的延伸和拓展。

成就影响

作品影响

吴伟业的作品中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有20余篇。20多篇长篇叙事诗在吴伟业整个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但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这20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作。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是在诗歌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未地位。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歌《圆圆曲》,可谓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物影响

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仅被世人称为“梅村体”,而且也成为太仓市诗派,即娄东诗派的领袖人物,深刻影响了清代诗坛的诗风。在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梅村体”的影子。因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康熙帝曾亲制御诗《题\u003c吴伟业集\u003e》:“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繁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了恰当而中肯的高度评价,也肯定了吴伟业的诗歌地位。

吴伟业在“诗祸”“史祸”频发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有些敏感的话题,用词这种在当时仍被普遍目为“小道”的文体来表现,显然比用诗歌更合适。因此,他突破明末盛行的“诗庄词媚”观念,认为词与诗同源同质,既然诗可纪史、传心,那么词亦可纪史、传心,且能写“诗史”所不能“纵发欲言”之情、事,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吴伟业尽管尚未明确提出“词史”概念,但显然已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词史”意识。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吴伟业前后娶有一妻两妾,合计生有三子九女:原配夫人郁氏,封淑人,生下四个女儿;妾浦氏生下二个女儿;妾朱氏则生有三子三女。五十岁后始得三子,长子吴暻,次子吴暽,三子吴暄。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

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清《四库全书总目》 评)

伟业学问博赡,或从质经史疑义及朝章国故,无不洞悉原委。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不自标榜。(《清史稿·吴伟业传》载)

吴梅村祭酒,为本朝词家之领袖。(清张德瀛《词微》 评)

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曰: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卷三陈廷焯 评)

吴伟业是清代词风胚变期声望最高的精神领袖式的大家。(严迪昌《清词史》 评)

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为近代中之大家。(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九) 评)

吴梅村祭酒诗,入手不过一艳才耳。迨国变后诸作,缠绵悱侧,凄丽苍凉,可歌可泣,哀感顽艳。以身际沧桑陵谷之变,其题多纪时事,关系兴亡,成就先生千秋之业,亦不幸之大幸也。(朱庭珍《筱园诗话》 评)

人物争议

关于《全本昆曲《红楼梦》》原作者的争议,曾有人提出吴伟业是真正的作者,而曹雪芹仅是对前80回进行了重要增删和编修。这一观点主要来源于对《红楼梦》早期版本和文献的解读,尤其是傅波和钟长山的研究,他们认为曹雪芹并非原创者,而是基于吴伟业(吴梅村)的作品进行了修订。

傅波和钟长山的依据之一是《红楼梦》的楔子中提到的石头记与空空道人的故事,并指出在《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中,提到曹雪芹是对原著进行了增删和整理。他们进一步指出,早期文献中并没有明确将曹雪芹视为《红楼梦》的作者,而是提到了其他如吴玉峰、孔梅溪等人物与《红楼梦》的关联。

然而,这一观点在红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议。批评者认为,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且研究方法主观性强,不符合科学考据的要求。他们认为,从《全本昆曲《红楼梦》》的原文、抄本序文、批语等方面均找不到否定曹雪芹原创性的依据。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吴伟业(吴梅村)与《红楼梦》背景不符的诸多矛盾之处。

与“吴伟业创作红楼梦说”相关的《吴氏石头记》抄本及其“批语”最终被证实为伪造,这一事件进一步削弱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目前,红学界普遍认可曹雪芹为《红楼梦》的原创作者,曹雪芹的原创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轶事典故

卞玉京是秦淮八艳之一,与吴伟业有一段凄苦的相爱经历。卞玉京出身官僚家庭,因家道中落而沦落风尘。她才华横溢,擅长诗琴书画,尤其以小楷和兰花画著称。崇祯十五年(1642年),卞玉京与吴伟业在苏州市相遇并互有好感,但因时局动荡和吴伟业的胆怯,两人未能深交。两年后,卞玉京嫁与世家子弟郑建德,但婚姻并不如意,她悄然离去。清朝建立后,卞玉京拒绝穿新朝服装,改穿道士衣冠,自号“玉京道人”。顺治七年(1650年),吴伟业得知卞玉京在附近,虽求见却未能如愿,留下遗憾。一年后,两人在太仓市相见,卞玉京为吴伟业弹琴并叙述往事,吴伟业深受感动并赠诗。随后,吴伟业因清廷征召北上就仕,卞玉京则被好心医生郑保御收留。她持戒修行,用三年时间刺舌血书《法华经》以报郑保御之恩。十多年后,卞玉京在贫病中去世。康熙七年(1668年),吴伟业在卞玉京坟前痛哭,写下《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表达对卞玉京的思念和悲痛。

后世纪念

吴伟业墓

吴伟业被安葬在苏州市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苏州邓尉和灵岩附近),墓约16平方米,前立有一块圆石,上面刻着“诗人吴梅村之墓”。吴伟业生前要求不要建造祠堂,也不要请人撰写墓志铭。

吴伟业诞辰四百周年

在2009年,吴伟业诞辰四百周年时,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吴伟业故乡太仓市,缅怀吴伟业,挖掘梅村文化底蕴与娄东文化精神。当时叶君远教授提出吴伟业之所以会有这样高的成就,主要与他的才华、身世和太仓的人文环境有关。吴伟业读书过目不忘,经历过得意、落难、尊崇、倒霉的人生境遇,在战乱中与百姓一样颠沛流离。王于飞教授认为,历史是个大筛子,留下来的并不多,而吴伟业就是筛子上面留下来的光彩人物,后人要吸取他的精神养分,冷静思考,促进文艺事业长盛不衰。

参考资料

吴伟业: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江南百家姓》15).扬子晚报网.2024-06-06

..2024-06-10

(三)吴梅村《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三剧与《红楼梦》仅仅有一点“巧合”,不能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中国社会科学文库.2024-06-10

《圆圆曲》.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24-06-06

..2024-06-10

..2024-06-10

..2024-06-10

..2024-06-10

辽宁两学者研究6年论证《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新浪网.2024-06-06

..2024-06-06

..2024-06-06

“吴氏石头记”的倒塌.光明网.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