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喜马拉雅灰叶猴

喜马拉雅灰叶猴

喜马拉雅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曾经是印度灰叶猴亚种之一,体型纤细。体长约58.5-64厘米,体重9.9-13千克,尾长达100厘米以上,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颜色淡灰色到奶油色;背部、尾和大腿外侧颜色最深。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黑色。前额的毛发在眉上形成一个刘海。

栖息于海拔最高可超过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森林和山地灌丛。主要活动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带的山地松林或杉林里。是地栖性较强的种类,主要以树叶为食。白天活动,夜晚树栖,并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结群生活,多时可达几十只。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灰叶猴头体长62-79厘米,尾长69-103厘米,颅全长12-14.5厘米,雄性体重9-24千克雌性体重7.5-18。大型、善于漫游的叶猴,有长的后腿和尾,当穿梭于地面时尾高高翘起。体毛颜色淡灰色到奶油色;背部、尾和大腿外侧颜色最深。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黑色。前额的毛发在眉上形成一个刘海。

初生时皮肤苍白,但在三个月前变黑;毛色也与成年不同,为棕黑色,到二至五个月大时成为浅灰色,成年才转成灰色。

头部圆,吻部短,四肢都很长,有长的后腿和尾,尾巴通常比身体长,当穿梭于地面时,尾高高翘起,呈土灰色或灰褐色。性别二态性,雄性略大于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最高可超过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森林和山地灌丛。主要活动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带的山地松林或杉林里,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是地栖性较强的种类,每天80%的时间都是在地面上活动,由于冬天的积雪很厚,因此当地人还叫它滇金丝猴

生活习性

集小到大群,可多达25只,由单雄或多雄单元形成,成年雄性则有一个妻妾群。群体表现出很多关系甚好的理毛行为。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互相理毛。叫声比较低沉,经常发出“呜波”的声音,既是成员之间联络的信号,又对相邻的其他种群起到占有领地的警告作用。无论是在地面上奔跑,还是在树枝上跳跃时,总是把长长的尾巴弯曲着高高地翘起来,显得十分的神气。它跳跃的本领很高,常常一纵身就达8米以上,还能从12米高的树上轻松地跳到地面。

喜马拉雅灰叶猴常在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出没,很喜欢空旷地方,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杂食性,食物由树叶、野果和某些昆虫及脊椎动物组成。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并显得相当灵敏,偶尔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集小群到大群,由单雄或多雄单元形成,成年雄性则有一个妻妾群。群体表现友好的理毛行为。母亲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每个猴群各占一个活动范围,约三十至六十平方公里。各群的活动范围可以重叠,非常和睦相处,甚至在同一树上两群相遇,也不争斗。每群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包括睡觉的树、喜欢吃的树和水源。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为雌雄两性合群。如果单身雄猴闯进两性群,两性群的头猴会立即出击,驱赶这个闯入者。在雌雄两性群里,担任头猴的雄猴经常调换。这类雄猴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欺凌孱弱,作威作福。不过小猴子则受优待,可免挨打受欺。

喜杂食性,食物由叶子、果实和一些昆虫和脊椎动物组成。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并显得相当灵敏,偶尔有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

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吉隆县、朋曲河谷、西绒辖河谷、亚东县墨脱县、马藏布河谷、波曲河谷、吉隆河谷、门隅、洛渝等地。

繁殖方式

多在4-5月产仔。每2年繁殖1胎,每胎1-2仔。独生子女属于正常情况。妊娠期168-200天,20个月后断奶。母亲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虽然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但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各种威胁,包括砍伐、栖息地丧失、火灾、人类居住的扩张和发展活动,侵占和战争,这使得该物种易受到这种地区威胁。在中国的分布区很少也很有限,狩猎也是一个主要威胁,这个物种用于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本土“藏医药”。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The IUCN Red List.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