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松鸡
草原松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ympanuchus cupido),又称大草原松鸡或羽冠松鸡,有时被称为“呼噜鸡”,是松鸡科中的一种大型鸟类。这种北美物种曾经数量众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现在已经变得极为稀少,并在其分布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绝迹。目前正在实施保护措施,以确保现存小种群的可持续性。这些生物最著名的特征之一是它们的求偶仪式,称为“呼噜”。
形态特征
草原松鸡体长43-47厘米,翼展69厘米,体重900-1100克。雄鸟头顶耸立的针状羽毛形成的两个尖顶羽冠。颈部和眼睛上方有黄橙色的膨胀的大气囊。从额到尾上覆羽都是黄色与黑褐色的虫状斑或云雾状斑。腹部有白色的斑点。尾长而宽阔,具有一些白色斑点,在中央尾羽上有一条宽的不规则白斑。雌鸟的上体是锈褐色,夹杂着黑色及皮黄色的的横斑,下体较淡,喉部淡黄或橙黄色,胸部棕色,腹部和两胁淡白色,密布着黄褐色的横斑。
两性脖子下都有突出的羽毛,但雄鸟的较长。 性别也可以用尾巴来区分,雄鸟的尾巴短呈方形为黑褐色,雌鸟棕色和棕褐色。该物种的其他特征包括有明显的黑眼纹,喉咙部的羽毛浅,腿和脚趾均有羽毛覆盖。在交配季节,雄鸟会发出一个800米远都能听到的鸣叫声,胸部的气囊也会放大。虹膜褐色,嘴角黄色或白色,跗被羽到趾。
栖息环境
草原松鸡偏爱未受干扰的草原,原本分布在高草草原中。它们可以容忍与草原混合的农田,但在农业活动更多的地区,草原松鸡的数量较少。栖息于建群树种为落叶松、云杉、果子松和冷杉属的针叶林带,一般平均海拔为1500-2200米,具有大小不等的林间空地。早晨和黄昏常在较大的林间空地、林缘及阳坡草丛或灌丛中活动,其他时间则在林内的倒木旁、灌丛或草丛中的空地上活动。晚上主要栖宿在落叶松树上。冬季常在地面的雪穴中过夜。
生活习性
草原松鸡通常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有几百英亩的地区生活即可覆盖和满足它们对食物和水的需求。如果在食物短缺时,它们也可以为觅食飞行几英里。
一般在清晨和下午活动,食物包括玉米、大豆和米罗等农作物,也吃嫩叶、种子和昆虫。早成雏在出生的头几个星期主要以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草原松鸡分布于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中西部,分布区域分散。而得克萨斯州亚种仅限于德克萨斯州东南部的小地区和邻近的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南达科他州最多。希斯草原松鸡,Tympanuchus cupido cupido,曾经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现已灭绝。阿特沃特草原松鸡,T. c. attwateri,濒危并限于德克萨斯州沿海地区。大草原松鸡,T. c. pinnatus,现在仅限于其原有分布范围的一小部分。
繁殖方式
草原松鸡在繁殖季节会举行多姿多彩、美仑美奂的炫耀表演。炫耀表演往往在“比舞场”或“竞技场”上进行,由许多只雄鸟一起参加,称为“比舞”表演。各种炫耀方式中,它们先上下扇动有尖头的尾巴,再鼓起胸前两块黄色气囊,把头后昂在颈向前振起双翼羽中,形成一种奇形怪状的姿态。雄松鸡配合着自己羽毛摩擦发出的声响,还有从黄气囊吹出来的布布音调,对着雌松鸡翩翩起舞。
草原松鸡不迁徙。它们是领地性鸟类,经常捍卫它们的呼噜场。这些呼噜场是它们进行展示以吸引雌性的区域。它们的展示包括膨胀位于脖子两侧的气囊和啪响尾巴。这些呼噜场通常植被非常短或没有植被。雄性草原松鸡在这片地上展示几乎两个月。在美国,繁殖季节通常从3月下旬开始,持续到4月。在此期间,雄性在呼噜场建立展示地点,以吸引雌性。一两只最具统治地位的雄性可以获得90%的交配机会。
种群现状
20世纪20年代中期,盛产于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的草原松鸡数目还很多,如今却已锐减,散处各地。指名亚种曾经沿着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生活,但最后一只野外的松鸡于1932年离世。构成草原松鸡数量锐减有若干因素,诸如在草原上推广农业致使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繁殖季节草原发生大火,以及过度射杀。在整个北美,据估计它们当前的种群数量已经严重下降,大约只有500,000只个体。在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这样曾经有着繁荣草原松鸡种群的州(估计有数十万只),总数已经下降到大约500只。然而,密苏里州自然资源保护部已经开始从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引进草原松鸡,希望它们能够在该州重新繁衍,并将数量增加到3,000只。威斯康星州中部大约有600只个体,从1954年禁止狩猎时的55,000只下降。如今,超过30,000英亩的土地由威斯康星州自然资源部管理,作为大草原松鸡的栖息地。
保护级别
草原松鸡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