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银行
淮南市银行1942年成立,发行淮南币,通行于淮南地区各县。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有:发行货币、代理金库、发放贷款。淮南边币仅流通四年,是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基本资料
1942年成立,行址设于盱眙县,发行淮南币通行于淮南地区各县。
1945年8月与淮北市地方银号、江淮银行、盐阜银行、淮海银行4个地方银行合并组成华中银行。
历史
淮南银行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的地方性银行。该行于1942年2月开业,行址驻天长市境内的葛家港,1943年后迁往时家集,首任行长龚意农,行内设有会计、营业、出纳三个课,一个印刷厂,由副行长王麟章兼任厂长,前后共发行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等六种,18个版别,40种色别,1元合法币50元计算。
据史料记载,淮南银行发行的边币流通时间从1942年2月到1945年10月25日结束,前后仅四年时间,又经过连年战乱,留传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了。淮南边币不仅是中国货币发展史的实物资料,而且还是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业务
民国31年2月在行署驻地盱眙县县境的葛家巷(当时盱眙属安徽省,葛家巷今属天长市境)正式组建成立,民国32年反扫荡后迁时家集。首任行长龚意农。当时,内部未设科室,有干部郁冠、金展辉、史忠、项义、景家、戴子亚等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办理业务;县以下未设分支机构,只在设有货检站和税收点的交通道口设置(钞、币)兑换所。民国33 年初,龚意农调任行署财经处副处长,改由喻嵩岳、董筱川分任正副行长。同年秋,喻嵩岳病逝,即由董筱川主要负责,调王麟章任副行长兼任印钞厂厂长,宋青云任副行长兼总金库主任。内部设会计、营业、出纳3个职能课(相当于科)。下属机构有高邮市、六合、嘉山、盱眙县、甘泉县大仪支行和铜城办事处(后改为高宝县支行),同时在津浦路西建立路西分行和4 个支行。淮南银行路西分行成立于民国31 年8 月,行址在定远县藕塘镇任家湖,受淮南银行总行和路西联防办事处双重领导。第一任行长吕有佩,继任行长沈心牧、周光春(路西行署财经处处长兼)。先后在定远县境内池河镇、藕塘、大桥、朱湾设立4 个支行。因处于战争状态,当时各支行、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也不公开挂牌,随“贸易管理局”行动。局内住兑换员,主要办理发行“淮南币”。
淮南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如下:
〔发行货币〕
民国31年5月设立印制课。民国33 年扩建为淮南印钞厂,先后印制发行淮南币6 种面额、24 种版别、38827457.27 元(注:见民国35 年(1946 年)华中银行统计报表)。
〔代理金库〕
淮南总金库成立于民国29 年7 月,初附设于新四军二师供给部内,淮南银行成立后移归银行,各县金库也由县支行代理。总金库负责统一经收行署范围内的各项公款,根据财经主管部门审核签发的现金支付命令拨付领用单位。
〔发放贷款〕
生产贷款约占根据地财政总收入的7%、占淮南币发行总额的25%,其中农业贷款的比例较大。类型有:耕牛贷款,推动农民组织耕牛合作法,实行“专养公用”,生产的牛犊由公、私方按四六或三七比例分成。种子贷款,春贷稻、秋贷麦。水利贷款,计投入86 万个工时,帮助淮河两岸修建了300 里长的蓄水工程,使2000 顷农田免于水患,8万人生活有了保障。救灾贷款,在历年水、旱灾荒中,政府拨款救济,银行发放救灾贷款,使30 万人免于饥寒。移民贷款,对敌占区逃来的农民,贷款予以安置,组织其生产自救。同时还发放工商贷款,小业主贷款、贫商贷款和小本贷款,支持被服厂、印刷厂、贸易公司等公营企业,私营油坊、小摊贩也得到必要的资金周转。
相关条目 银行历史现代史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