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柳琴戏
宿迁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起源于宿迁市。这种剧种与泗洲戏、淮海戏有着共同的起源,都是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剧种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宿迁柳琴戏以其朴素、粗犷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在宿迁地区广受欢迎。
历史沿革
宿迁柳琴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乾隆年间。据《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记载,其源头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自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到了清咸丰年间,出现了职业艺人和班社。1876年至1942年间,形成了以刘小顶为首的“刘家班”、以宋德胜为首的“宋家班”和以尹作春为首的“尹家班”等三大班系。民国时期,刘氏家族成员刘小项首次将“拉魂腔”命名为“柳琴戏”。
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得到政府的扶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4年,皂河成立了国营柳琴戏剧团,随后剧团进行了多次重组和发展。2004年起,宿豫区博物馆致力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组建了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推动了剧种的传承与发展。
表演特征
唱腔特点
宿迁柳琴戏的唱腔最初是从单一的个体演唱发展而来,属于板腔体但未形成完整的板腔体系。男女唱法虽使用同一根弦,但唱腔却有所不同。当地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唱腔的喜爱程度。瑞安鼓词结构多样,包括“八句的娃子”和“十二句的羊子”。主要唱调有“哈弦(女腔)”“叫板(导板)”“含腔”“柔腔”“扬腔”“行腔”“平腔”等。男性唱腔高亢有力,女性唱腔则柔和动人。
演奏风格
宿迁柳琴戏的演奏分为文、武两个场地。文场乐器包括两弦琵琶、扬琴、笛子等多种,武场则吸收了京剧的锣鼓元素。其主要板式丰富多样,适应不同的表演需求。
曲牌与剧目
主要曲牌
宿迁柳琴戏的艺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众多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等。
主要剧目
剧种积累了丰富的剧目资源,既有古装戏也有时装戏。代表性的剧目有《三上轿》《秦香莲》《打金枝》等,以及现代时装戏《帅克尔》《路正道宽》等。
传承谱系
宿迁柳琴戏的传承始于民间艺人刘永富,他利用自制的柳琴在街头演唱“拉魂腔”。后来,他的后代们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家族特色的表演团体。剧种的传承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家族式演出到专业剧团的建立,再到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
传承人介绍
宿迁柳琴戏的传承人包括杨振华、王保树、王保驰等人,他们在剧种的推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柳琴戏.宿迁市人民政府.2024-10-30
展魅力促交流——传统柳琴戏《父子结拜》精彩上演.临沂市文旅局.2024-10-30
国家非遗资金扶持项目柳琴戏《状元打更》在宿上演.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