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荔枝蝽

荔枝蝽

荔枝(黑灰蝇豹:Tessaratoma papillosa),别名荔蝽、荔枝椿象、麻皮蝽,是蝽科荔蝽属的昆虫,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其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等荔枝龙眼种植省区均有分布。

荔枝蝽的成虫:体长24mm~28mm,盾形、黄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蜡粉。触角4节,黑褐色。其雌虫体型一般略大于雄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裂。雄虫腹部背面末节有一凹下的交尾结构。臭腺开口于中足基部侧后方。荔枝蝽的卵:近圆球形,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荔枝蝽的若虫:生长阶段共分为五龄。长椭圆形,体色自红至深蓝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色,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

荔枝蝽的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组织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荔枝蝽的防治方法有清除果园及其周边的禾本科杂草并集中烧毁。将小树隔株放蜂。每年3月-5月是防治荔枝蝽的最佳时期,可用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喷雾1~2次。

形态特征

荔枝蝽的成虫:体长24mm~28mm,盾形、黄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蜡粉。触角4节,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倾斜;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前方处。腹部背面红色,雌虫腹部第7节腹面中央有一纵缝而分成两片。

荔枝蝽的雌虫体型一般略大于雄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裂。雄虫腹部背面末节有一凹下的交尾结构,可作为雌雄的辨别特征。臭腺开口于中足基部侧后方。

荔枝蝽的卵:近圆球形,径长2.5mm~2.7mm,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荔枝蝽的若虫:生长阶段共分为五龄。长椭圆形,体色自红至深蓝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色,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2~5龄体呈长方形。第2龄体长约8毫米,橙红色;头部、触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缘为深蓝色;腹部背面有深蓝纹两条,自末节中央分别向外斜向前方。后胸背板外缘伸长达体侧。第三龄体长10mm~12mm,色泽略同第2龄,后胸外缘为中胸及腹部第一节外缘所包围。第四龄体长14mm~16mm,色泽同前,中胸背板两侧翅芽明显,其长度伸达后胸后缘。第5龄体长18mm~20mm,色泽略浅,中胸背面两侧翅芽伸达第3腹节中间。第一腹节甚退化。将羽化时,全体被白色蜡粉

分布范围

荔枝蝽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等荔枝龙眼种植省区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荔枝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当气温低于10℃时,荔枝蝽成虫活动能力才会减弱。

荔枝蝽在一年中的自然种群消长规律是:由少到多(即由发生始期,始盛期到高峰期),再由多到少(即由高峰期、盛末期到末期)。越冬的虫口密度常因环境而异,山地较少,村边最多。有群集性,多聚集于树冠浓密、避风、向阳的叶丛中,也有在果园附近房屋的屋页瓦片内。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不起飞,突然振动树枝,即受惊跌落地面。早春成虫开始上嫩梢或花穗上活动,2-4月交尾,3月最盛。交尾时能取食为害。初孵若虫,常聚集于卵块周围,数小时后分散取食,危害嫩梢、花穗和幼果,荔枝树的嫩枝和花(果)枝是荔枝蝽繁殖后代、维持和发展种群的最适宜食料。6月间,去年羽化的老成虫陆续死亡,当年羽化的新成虫相继出现,新、老成虫在这段时间内有重叠现象。7月份后,果园中若虫开始逐渐减少,新成虫大量取食后积累脂肪,并开始在枝冠茂密处或居家屋檐下等遮风避雨处准备越冬。新成虫当年不交尾产卵,多集中于危害嫩梢,积累脂肪、准备越冬。虫龄约为200-370天。

繁殖方式

荔枝蝽在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4、5月为产卵盛期,可产卵5~10次,每次14粒,主要产于叶背,偶尔出现在叶面、花穗、叶梢和果实上。卵期长短与温度有关,18℃时20~25天,22℃时7~12天。若虫4月初开始孵化,初孵时有群集性,数小时后分散取食,为害新梢、花穗、幼果,有假死性,耐饥力强。3龄后抗药性增强,6月份若虫成熟羽化,并大量取食准备越冬。性未成熟的成虫于背风面浓密树冠的叶丛背面处越冬,越冬后的成虫脂肪量减少,耐药性降低。翌年3月春分前后随温度升高,开始在新梢、花穗取食交尾,交尾1~2天后开始产卵,完成世代更替。

为害情况

荔枝蝽是中国荔枝、龙眼产区最为普遍的害虫之一,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受惊扰时,荔枝蝽会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可引起辣痛;射到花蕊、嫩叶及果壳上,可使果壳变成焦褐色,并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荔枝蝽的为害因素与温度、天敌、寄主植物有关。冬天气温过低会降低越冬虫源的存活率,早春低温会延迟蝽象开始活动和产卵的时间。其天敌主要有台湾平腹小蜂和跳小蜂,均为卵寄生,但早春季节自然寄生率不高。人工释放平腹小蜂可很好地控制荔枝蝽的为害。取食荔枝花果的雌虫产卵量高,取食嫩枝的雌成虫产卵量低,而取食老枝的成虫不能产卵。成虫的寿命也与食料有关,取食花果的寿命最长,取食嫩枝的次之,取食老叶的成虫寿命最短。

防治方法

清除果园及其周边的禾本科杂草并集中烧毁;抹除树干上的干翘树皮,填塞树缝树洞。结合疏花疏果,摘除并销毁卵块或若虫团;或利用荔枝蝽成虫的假死性,在越冬成虫产卵前期气温较低时,早晚突然摇树捕杀坠落的成虫。

早春在荔枝蝽产卵初期把预计1~2天后羽化的平腹小蜂卵卡挂在树冠下层离地面1米左右、直径1厘米以下的枝条上。10年树龄以上的大树放1000头/树,10年以下的树放600头/树,均分两批释放,小树可隔株放蜂。

每年3月春暖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交尾,体质较弱,而4~5月是低龄若虫的发生盛期,这两个时期都是防治荔枝蝽的最佳时期,可用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喷雾1~2次。

参考资料

荔蝽.inaturalist官网.2025-03-27

荔枝蝽.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27

荔枝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9

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荔蝽.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