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
"1958年4月佛山市科普协会""改名为""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 1994年6月市科协、科委、经委联合举办首届""佛山市新技术成果展示会""。 1998年3月市科协举行""佛山市最新科技成果新闻通报会""。"
正文
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佛山市科协)是全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佛山市科协由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简称市级学会),区科协,企业科协、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协、科普基地组成,业务上受广东省科协指导。
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要职责
1. 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科技进步。
2.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捍卫科学尊严,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3. 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佛山市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工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4. 开展决策论证,提出建议,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等任务。
5. 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6.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高尚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人才。
7. 开展国内外民间科技交流,发展同港澳台、国外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8. 兴建和办好科学技术活动阵地,举办符合佛山市科协宗旨的公益事业。
9. 做好全市性学会、佛山市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协的组织管理和市、区科协业务指导工作。
• 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市委员会
主席: 唐毅敏
副主席(按姓氏笔画排序,共8名)
王垚浩 冯 斌 朱世龙(专职)许慧明 吴耀根 范彦斌 黄文(专职)谭家驹
领导分工:
唐毅敏主席:主持市科协全面工作,分管人事、机关财务、信息化工作、学会工作部工作。
黄文副主席:分管科学技术普及部工作、学会工作部的培训工作。
朱世龙副主席:分管办公室工作(劳资、保密、档案、信访、计划生育等)、纪检、监察、机关党群工作(工会、机关党支部、离退休干部支部等)、二级单位(科普时空编辑部、科普培训中心)。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共30名)
王垚浩 冯 斌 伦校旋 朱世龙 江佐中 许慧明
何小坚 吴耀根 李先贵 李奇逊 苏年福
陈月华(女)陈朝晖 周广生 周玉泉 林文红(女)
欧阳可斌 罗其庆 范彦斌 钟连宏 徐润生
唐毅敏 戚耀方 黄 文 黄齐锋 惠韶文
曾广基 谭志东 谭家驹 霍泳东
秘书长 王月新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共104名)
马海生 方钦荣 王月新 王垚浩 邓艺海 邓燕娟(女)
冯仪(女)冯 斌 冯瑞阳(女)卢 钻(女)叶卉时 叶俊杰
艾持平 伦校旋 刘 好(女)刘剑锋 刘瑞桥 孙治中 朱世龙
朱 珍 江佐中 汤卫国 许慧明 邬群容(女)何小坚
何永庆余彬海吴浩亮吴耀根 张日东 张永钊
张 莉(女)张 勤(女)李卫红(女)李先贵 李国斌 李奇逊
李绍华李钜镇 李桥金 李满华(女)李耀荣 杨 宁
杨兆华杨敏辉 苏年福 陆锡佳 陈月华(女)陈东初
陈志维陈国坚陈学辉 陈顺灶 陈朝晖 陈超明
周广生 周玉泉 庞文忠 林文红(女)欧阳姓可斌 罗圩南
罗其庆 范长英 范丽华(女)范彦斌 郑坚强 钟连宏
钟晓庆 唐毅敏 徐润生 聂二全 莫均全 郭永龙
钱叙恩 崔志新 戚耀方 曹文刚 梁永和 梁志忠
梁健仪(女)梁 敏 梁新文 梁燕茹(女)梁 赞 黄 文
黄斌池 惠韶文 曾凡智 曾广基 游飞飙 路 洪
谭志东 谭志亮 谭家驹 黎雪芬(女)黎新宗 霍泳东 霍悦富
• 内设机构的主要职能任务
科协机关内设科学普及工作部、学会部和办公室。
办公室职责
1、兼办党组交给的任务。贯彻落实党对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批示;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组织、检查、摧办科协各项决议、决定、制度实施;加强科协系统的组织和思想建设;政治学习;老干部工作;协调机关各部、室的关系。
2、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情况、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拟写科协的工作计划、总结、请示、报告等文件。
4、负责文秘,收发文件,立卷归档、保管;信访、接待;人事、统计、工资福利、财务、保卫、工会、计划生育;房改、车辆、电话、财产等;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和干部职工生活福利等后勤工作。
5、兼对科协事、企业的管理,财务审计,制定目标管理等。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地址: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楼(528000)
联系电话:0757-83336879,传真:83362774,Email:fskx@fskx.govcn
学会工作部职责
1、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评估市直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工作,加强学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做好年审和年度统计。
2、做好新建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审定与申报。
3、协助各学会开展重要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做好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先进科技团体和科协先进工作者评审以及献计献策活动。
4、加强与全国各地科协的横向联系,开展国内各地区学术团体的联系与学术交流。
5、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各学会创办科技实体。
6、组织实施科技“金桥工程”,鼓励各学会开展“四技”(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服务。
地址: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楼(528000)
联系电话:0757-83286978,传真:83362774,Email:fskx@fskx.govcn
科普工作部职责
1、指导,协调、协助各市、县,区科协,市直各厂(公司)科协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迅速把科学知识、科技知识、生产技能、先进技术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通过各种方式、途径传播,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其为全社会劳动者了解接受,并转化为生产力。
2、普及宣传科学知识,编辑、出版《佛山科普》报和其他科普书刊、技术资料等。
3、开展业余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办好科技成人中专、农业致富函授大学;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以及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使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
4、指导和协助市直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协调各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如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小发明,小论文,生物百项,小星火,航空模型竞赛,夏(冬)令营科技等活动,培养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对科技活动优秀青少年和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彰奖励。
5、发展厂(公司)科协;加强城镇科普网建设;草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计划、总结。
地址:禅城区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楼(528000)
联系电话:0757-83351007,传真:83362774,Email:fskx@fskx.govcn
• 佛山市科协大事记
1953年4月南海县与佛山市共同在南海县属范围内开始筹备"南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6月正式成立"南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14人,县长马奔任主任委员。
1955年5月"南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经整改,改名为"南海、佛山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为 "南佛科普 协会"或"南佛支会")。
1956年 年底 "南佛科普协会"分家,"佛山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
1957年 3月10日 召开佛山市科普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理事委员15人。本年全市共有 科普工作组12个,会员213人。
1958年4月佛山市科普协会"改名为"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9月召开佛山市科学技术工 作者代表大会,产生了由市长邓振南等23名委员组成的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10月佛山专署成立佛山专署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1959年5月佛山专署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名为佛山专署科学技术协会。
1960年市科协有学会7个、专业学组1个,会员628人。
1963年7月市科协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50人,选举产生委员27名,王灿副市长任主席
1964年市科协有学会7个、专业学组1个,会员760人。
1978年8月佛山市委批准市科委关于恢复市科协的请示。9月27日市科协召开恢复大会。产生由46人组成 新的科协委员会,市革委副主任宋荣贵任主席。12月6日佛山地区革委会恢复佛山地区科学技术协会。
1979年5月佛山地区科协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陈燕山任科协主席。8月经市委 领导批准,市科协成立"佛山市业余技术学校"。
1980年市科协的学会经恢复和新建后有16个,会员1930人。
1981年9月28日市科协成立"佛山市科协科学技术综合服务部"(1983年6月1日改名为"佛山市科学技术咨 询服务公司")。
1982年6月市科协与市商业局等单位在市区升平路开展科普一条街活动。
1983年5月27日佛山地区编委下文同意市科协内设学会部、科普部、青少部(后来市编委又同意增设办公 室)。6月地市机构改革,佛山地区科协与佛山市科协机构合并,仍称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8月“佛山地区科普报”改名为“佛山科普报”(84年10月领取省出版事业管理处的报刊“登记证”)。
1984年3月31日佛山市青少年辅导员协会成立,从组织上保障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8月30日 经市政府批准,市科协成立"佛山市科普服务中心"(1986年6月改名为"广东省科普实业开发总公司佛山分公司")。地、市学会经合并调整后,市科协有学会36个、会员4千多人。镇科普协会67个,会员4061人。
1985年1月市科协与市科委财政分开,各自独立开展工作。结束了1958年以来科委、科协合署办公的历史。
1986年1月市科协召开学会工作会议,表彰奖励13个先进学会和39名学会积极分子。6月经省政府批准, “佛山市业余技术学校”升格为“佛山市业余科技中等专业学校”(1992年6月改名为“佛山市科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1月1日经市政府批准,市科协成立“中国科协农村致富函授大学佛山分校”。
1987年中国农函大佛山分校培训学员3675人。
1988年6月市科协在城区、石湾镇街道举办"人与环境宣传月"活动。
1989年8月市科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48人,选举产生委员75人,黄浩权当选主席。
1990年1月5日至2月5日市科协与市委宣传部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反对封建陋习,提倡文明新风"科普宣 传月活动,全市有20多万人次参加。1月23日 市政府以佛府办[1990]07号文下发《佛山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并批准本"办法"由市科协组织实施。4月23日 市科协设立"佛山市学术科普基金"。12月22日 市科协实施第一届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评出获奖论文215篇。此后,市科协按规定每两年组织一届优秀论文评选。
1991年1月26日 经市政府同意,市科协下发了《佛山市先进科技团体和科协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试行)》。9月28日,市科协组织第一届"先进科技团体和科协先进工作者"评选,评出15个先进科技团体和103名科协先进工作者。此后,每两年组织一次评选活动。11月28日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中,把每年六月确定为我市的"科技进步活动月"。
1992年6月市科协、市教委、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佛山市市直中学生科技知识竞赛"。8月市科协和市高新 技术应用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经调查、研讨和论证,写出了《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构想》一文,并上报市。
1993年6月市科协将开展我市赶上亚洲"四小龙"为主题献计献策活动收集的57项计策建议汇编成《佛山市 赶上亚洲"四小龙"献计献策资料汇编》,分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7月市科协和市教委联合承办"广东省第四届青少年奥运会信息学(计算机)竞赛"。
1994年6月市科协、科委、经委联合举办首届"佛山市新技术成果展示会"。9月市政府以佛府办[1994078号文批准市科协机构改革方案。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学会部、科普部,行政编制10名、事业编制1名。12月市科协、市科委等联合举办"佛山市高新技术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研讨会"。
199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来佛山视察。5月市科协组织举办"佛山市信息高速公路 和信息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月市科协牵头与市教委、团市委联合举行佛山市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开幕式。12月市科协首次举办《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佛山卫星会议》。
1996年2月市委、市政府以佛办发[1996]13号文下发《佛山市1996年至2000年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 训规划》。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来佛山市作首场"院士学术报告会"。同年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实施我市"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近万人次。
1997年5月市科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49人,选举产生委员98名,姚兰昌当选主席。6月市科 协制首次作的百米《科普长廊》在科普一条街上展示。12月市科协四届二次会议通过《佛山市青年科技奖实施条例(试行)》。同年市科协启动"厂会协作行动",有15个学会与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或协作意向书。
1998年3月市科协举行"佛山市最新科技成果新闻通报会"。4月市科协举行"佛山市计算机普及教育信息发 布会"。正式启动我市全民计算机普及教育活动。6月市科协、科委、农委与省科协联合组织专家在三水区、高明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9月市科协组织我市部份专家赴欧洲进行医学科技考察。9月《佛山科普》报改版为《佛山科普》杂志。10月市科协与市科委联合召开"迎接知识经济研讨会"。12月市政府以佛府办[1998]150号文印发市科协组织起草的《佛山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1999年5月市科协组织专家赴澳大利亚考察"99'澳大利亚科学节"。为贯彻落实佛府办[1998]150号文,由 市科委牵头,市科协承办,同月召开了佛山市科普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商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6月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委联合举办"增创佛山科技进步新优势研讨会"。9月市科协、市信息办共同组织专家写出了《关于"建设数码市"的实施意见》提交市政府。
2000年1月市科协与市信息办联合召开"发展信息产业,建立数码市研讨会"。5月市科协、市科委等有关 部门联合举办"佛山市计算机网络知识'电讯杯'有奖竞赛"。同月市科协召开"佛山市社区科普工作研讨会"。7月市科协在高明区"霭雯教育农庄"举行佛山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挂牌仪式(11月又为市气象台举行此仪式)。9月市科协召开《创新与企业发展》科技论坛。这是市科协围绕佛山实现现代化问题组织科技论坛系列举行的首场会议。10月佛山市科协建立的网站与英特网正式联通。
2001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市图书馆共同举办“《世纪辉煌—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科普展览”暨青少年学生征文比赛活动。有15000多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增强了我市公众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崇尚科学的意识,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培育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科学精神。
2001年5月,市科协在三水荷花世界建立“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三水荷花世界是集科研开发、农业示范、旅游观光的荷花主题公园,又是集食、住、娱、学、购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好地方。全园占地66.7公顷,其中水面积超过40公顷,栽培了世界各种珍稀荷花品种280多个。
2002年10月市科协召开第五次全市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6人,选举产生委员94名,胡经当选主席。 2003年5月,市科协在佛山市农科示范园建立“佛山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佛山市农科示范园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基地,为广大农民和青少年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先进管理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3年9月,市科协在三水侨鑫生态园建立“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三水侨鑫生态园首期开发面积1000余亩,内设有科普展示厅、百草园、盘景园、仿古农舍、绿色长廊、百果园、古树园、百花园、动物观赏区、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区等。
2003年12月,举办首届佛山发明创新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易会。参加本届展交会的共有来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在内的全国近20个省、市、区的近400个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展的项目达830多个,期间共有8个项目达成签约协议,签约金额近2.1亿元人民币。累计约10万人次参加了本次展交会。本届展交会主要展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产品和项目;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用型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新软件产品等;省内外及香港、台湾的发明创新成果;青少年参加全国、省、市各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展交会期间全市累计举行了10场学术、科普报告和研讨会,参加人数达8000余人次。
2004年6月,市科协联合广电集团佛山供电分公司、珠海市科协共同举办“科技之光”科普文艺晚会。晚会12个节目以小话剧、相声、歌舞等形式为载体,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普及科学用电、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科学知识。这是市科协在2004年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对科技工作者的一次慰问演出,也是科普部门探索以文艺为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的一场示范性活动,更是科协系统积极参与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尝试。
2005年4-10月间开展了多项节约用电相关的普及宣传、技术对接的工作。5月份,联合其它十三家单位发出了《关于全市人民开展节约用电活动的倡议书》;6月份,联合市经贸局、市供电局、《佛山日报》社共同举办了节约用电知识竞赛,全市有9238人参加了竞赛活动;7月份,联合市供电局、市经贸局印制了8000份节约用电宣传海报在全市范围内张贴;4-10月份,联合佛山市供电局开展了科学用电示范项目,组织相关专家深入1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对接服务,10月26日,召开了佛山市科学用电示范项目总结推广会议。
2005年7月,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妇联联合建立我市首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共25户),并聘请20位农村科技顾问定点帮扶。通过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农村,定点帮扶,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和扶持,不断提高示范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技术本领,并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它农户科技致富。
2005年6月、7月、12月,市科协分别在高明区盈香生态果园、禅城区澜石不锈钢科普中心、禅城区石湾公园绿舟孔雀园、南海丝厂有限公司、南海(国际)工业设计基地建立“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了9个。佛山科学馆、高明区盈香生态果园通过了省科协的审评成为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加大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力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树立先进典型,坚持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2005年9月13日,市科协召开五届九次常委会,增补黄文同志为市科协五届全市委员会委员、常委,任市科协副主席。
2006年5月23-26日,市科协主席胡经倬作为广东省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6年5月30日,根据市委组织部文件和市科协五届十一次常委会议精神,胡经倬同志任市科协调研员,不再担任市科协五届全市委员会主席;增补胡学骏同志为市科协五届全市委员会委员、常委,任市科协党组书记、市科协五届全市委员会主席;增补谭志东同志为市科协五届全市委员会委员、常委。
2006年7月26日,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在佛山科学馆召开大会,表彰2004至2005年度佛山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优秀自然科学学术论文。
2006年10月,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分别在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禅城区中山公园动物园建立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至此,我市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2个。12月,南海丝厂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这是我市第7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06年12月16日至17日,“刘诗昆杯”佛山市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佛山华英学校(体育馆)成功举办。本届大赛突显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参与面非常广;二是作品的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首次采取展评方式;四是首次引入社会赞助。
联系方式
地址:佛山市季华五路18号经华大厦10楼
电话: (0757)83336879(办公室)、83286978(学会部)、83351007 (科普部)
行车路线:市内乘坐103、106、116、120、122、123、126、127、130、138、226、259公交车在东建世纪广场下车,前行5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