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市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朱仙镇、天津杨柳青镇、潍坊市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并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
桃花坞年画主要包括绘稿、上样、刻版、敲底、对样和修改、印刷、看墨线版、看套色版、上料、摸版、扦纸、印墨线版、刷色、印色、隔水、印套色版、下料、开脸、晾画、裱等工序。桃花坞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桃花坞年画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桃花坞年画承载着江南文化的习俗,是苏州市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挖掘、探讨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3。
由来
桃花坞年画,因产地为江苏苏州桃花坞一带而得名。
历史渊源
宋朝时期
桃花坞年画最早源于宋代的绣像图。当时雕版印刷工艺发展迅速,民间艺人在其影响之下模仿绣像图,使其脱离自己的躯壳,从书卷中走出来,慢慢蜕变,迈出了桃花坞年画发展的第一步。
明代至清中晚期
明代,桃花坞木版年画正式登上艺术舞台,逐步形成独有的风格,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现有记载的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画面上刊有明万历年五年(1597)的一幅收录在日本《支那古版画图录》中的“寿星图”。
清代雍正、乾隆,桃花坞年画发展到了最辉煌的阶段,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苏州桃花坞成为中国南方的年画中心,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当时苏州市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区和阎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苏州北塔公园一带。除销往江苏省各地及浙江省、安徽、江西省、湖北、山东省、河南省、东北地区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日本等地,对日本的“浮世绘”和欧洲的“后期印象派”油画的技法和风格都有重大影响。日本学者成瀬不二雄在其《试论苏州版画》一文中写道:“江户时期的长崎市,输入很多苏州版画。由于长崎位于中国江南的对岸,侨居的中国人中亦多来自苏州,苏州版画之输入,开始主要供应侨居长崎的中国人对年画的需要。随后因爱好者之推广传至平安京、大阪和江户等地。宝历五年(1775)左右,圆山应举以《姑苏万年桥》为范本作眼镜绘,活动于享保年间(1716-(1736)的江户浮世绘师羽川冲信,模仿桃花坞木版年画《寿字吉祥图》制作了《寿字江户名胜图》。苏州版画对江户时代的莫大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
近代以来,战争频繁、经济萧条、人民生活陷入困苦,年画市场也逐渐萎缩。1860年,太平军东征,攻陷苏州市,受战乱影响大量桃花坞店铺转移至上海旧校场一带,延续着往日的辉煌。清光绪二年(1876年),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1915年,商务印书馆购置对开胶印机,石印、胶印技术先后传入中国。物美价廉的“石印”“胶印”年画结束了桃花坞年画在上海的短暂辉煌。民国初年,月份牌开始在上海流行,这种题材亮眼、立体感强、色彩明艳的商业广告一经问世,即刻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在双重打击下,小校场年画一蹶不振、逐渐衰落。留在苏州的年画铺为求自保,逐步脱离原有的销售环境开始走向农村乡镇,题材也变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农事类年画、节令风俗年画和戏文类年画。然而抗日战争使桃花坞年画陷入困境。至新中国成立前,苏州市仅剩两三家年画店铺还在经营。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苏州桃花坞年画慢慢出现了一线生机。20世纪50年代,桃花坞年画迎来了新的生机。为使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回归正轨,苏州市文联组织对年画进行了调研,挖掘整理了一百余套清末旧版的苏州年画遗存,并聘请吕宗渭先生进行重新印刷,再通过展览宣传,推动桃花坞年画重新走进人们视线,以扩大年画的影响。1956年,更是朝向专门化发展,桃花坞年画仅存的“王荣兴”“朱荣记”和“朱瑞记”三家年画作坊合并,组成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合作小组,推动旧版印刷年画的专业生产销售。到了1958年,合作小组并入了苏州文化美术工艺厂,那年生产的年画,不仅有从传统年画中挑选出的四十五套,还有结合人民生活创作的《庆丰收》《渔家乐》等新一批年画。但匠人们并不止满足于题材的创新,他们还在制作工艺上争取发展。于是1959年,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之后,匠人们开始尝试胶版印刷。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不可控因素,桃花坞年画社一度与漆雕姓厂、雕刻厂合并。
1963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在苏北、皖南、浙西等地成功举办了多次展览和座谈会。这些努力使得桃花坞年画再次获得了成功和发展。1969年,年画社更是全面停产,那时不仅一百多套旧版被遗弃至腐烂,相关工作人员也被全部调离转行。在此期间,只在1974年,在钱缨的推动下,由原年画社工作人员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和叶金生四人在两年内创作了以《风华正茂》为名的一套十二幅系列组画。此后,至1979年,桃花坞年画社才得以复社,附设于苏州美术研究所之下,而到1981年,才脱离研究所真正独立。
到了1985年,桃花坞年画社又被并入艺石斋,不过其像往常一样有序进行着生产创造工作。可随着桃花坞年画市场化的日益发展,问题也越发暴露出来,即胶版年画的市场份额远远多于木版年画。渐渐地,年画生产的重心就落到胶版年画上,挤压了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导致木版年画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另谋生计,到世纪之交时,桃花坞年画社已经可以用凋敝一词来形容了。2001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吸收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将教学、科研与产品开发、销售相融合,以开创性的方式为桃花坞年画传承和售卖注入活力,推动其良性发展。而后于2006年,苏州市又推动建设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对桃花坞年画进行文化宣传。
风格类型
主要形式
桃花坞年画以刻工见长,风格雅致,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且有传统的立轴和册页。桃花坞木版年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表现的是封建城市文化,后期则更多表现近代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大多取民间绘画手法,或结合传统图案,或吸收文人画甚至西方绘画之长,具有“雅俗共赏、中西合璧”的特点。
主要题材
桃花坞年画发展历经400多年,分类极其复杂,比较认同的分类是按照题材开展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
(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
(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姻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
艺术特色
康熙至乾隆年间“姑苏版”
追摩传统绘画的题材、形式与技法,文人参与创作的“苏州古城版”在画面经营与笔法运用等方面均悉心模仿传统绘画,具有浓厚的宋代以来的院体画、界画和风俗画的特征,在形式上也体现了传统绘画的中堂、对屏和册页的特质,不少画面还加以大段的诗句题咏和款识,体现了文人意趣。如清康熙年间(1662至1723)的《花卉博古图》,从造型、构图到技法等都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工笔为主调,花篮、托盘等以稠密微细的线条描写细部,花卉主体不用线条勾勒,而直接以近似没骨法多版套印,以烘染出颜色晕化的效果。又如,在表现苏杭风景等题材时,画面经营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三远法”来布局远山近水和亭台楼阁,铺陈出辽阔深远的意境,并以擅长的传统绘画笔法描绘山峦、树石、水波等。尤其是两宋以来随着市民文化兴起,兴盛起来的写实风格的风俗画,无论是题材、形式还是表现技法,都对“苏州古城版”有相当大的影响。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等城市风景画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一脉相承;《街头谈笑图》与宋代苏汉臣的《货郎担图卷》都是描绘栩栩如生的市民形象;宋代大量的婴戏题材,如李嵩的《采莲图》《小庭婴戏图》《童子采莲图》等等也可见于“姑苏版”中。两宋习见的《耕织图》、《春社图》、《观灯图》等在“姑苏版”中都能找到相似的作品。“姑苏版”中大宗的仕女图,从人物形象到举止衣饰都能看到清代美人风俗画的影子。
参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姑苏版”在延续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表现出对外来艺术形式技巧的浓厚兴趣,如学习西洋透视法,以鲜明的建筑透视线表现空间,一变古本版画插图中人比物大、前后不分的画面效果。如《全本西厢记》表现连续的多层次的庭院空间,各建筑群比例大体相称。又如《池亭游戏图》中地面、桌面等物随着透视线的缩短向一个焦点聚合,人物有前后之分,外部的景色也随透视线延伸。“姑苏版”受到西方影响的第二个特征,即是利用了光影知识的明暗造型法,结合晕染,模仿西方铜版画施以规整、细密、匀正的排线来表示人物、衣褶、宫院楼阁、树木叶冠的投影与阴阳向背,对象的表现富于体量感且更加突出。如《姑苏万年桥图》在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内侧根据光线来源画上暗部,在描画人物时强调衣装阴影或光源照射产生的明暗关系。
版式继承了苏州市版画插图的特点。明代万历(1573-1620)时,苏州版画已经崭露头角,到了天启(1621-1628)、崇祯(1628-1644)年间,苏州版画发展迅速,并达到巅峰。苏州版画插图汲取了徽派版画刻工精致的特点,并在版式上有所创新。“姑苏版”不仅继承了版画的刻工技法,在版式上亦留存了许多版画插图的痕迹。如《西厢记》的双屏形式延续了苏州版画插图里常见的双面连式。又如《十全图·财源图》《桐下美人图》等采用了明代苏州市版画插图创制的外方内圆的版式——月光版等。
色彩浓丽轻透,文质沉雅,层次丰富。“姑苏版”多采用墨版套印与敷彩相结合的方式,以敷彩为多,分平涂与晕彩两种。多用松烟墨,质轻、透明,层次丰富。以淡黑色的使用最具特色,有的先用浓淡两种墨色套印,然后敷彩;也有的先印红、蓝等色后再套印淡墨色,形成暗红、墨蓝,即“环色”。大块的灰色或局部的灰调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令色调雅致柔和,更加统一。套色和敷彩所用的颜料由民间作坊以古法自行配方泡制,以水性植物颜料与石性矿物颜料为主,尤以水性植物颜料更适合木版水印的表现。乾隆时,在桃花坞周边就有姜思序堂等制作绘画颜料的名店号,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似丹青笔墨般文质古雅,经久不褪,与其所用特殊的颜料有关。
嘉庆、道光年间
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延续了前朝精致、典雅与古朴的风格,不乏精品涌现,但总体上却显示出由盛转衰的趋势。题材表现不似前期丰富,虽不乏之前常见的仕女闲居等题材,但表现都会风光和市井生活的巨幅作品却越发鲜见。年画尺幅缩小,显示了民间购买能力的减弱。表现技法向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回归,焦点透视等“仿泰西笔法”渐失,虽在衣褶等处仍有通过墨彩浓淡的晕染来表现明暗,但不复仿铜版画排线技法的细密铺陈,显示出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的衰退。版式上,“月光版”等富于苏州市版画插图特色的版式已十分鲜见。设色仍以墨版套色结合敷彩为主,并大量使用明净而沉着的花青色(即靛蓝色),形成了这一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的重要特征。这或与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全国实行的“断国孝”有关。是年,乾隆驾崩,嘉庆皇帝“圣谕”,婚丧嫁娶再不准动用锣鼓,民间年画一律不准采用红、紫等鲜艳色彩。这一情况在杨柳青年画中亦有体现。
同治、光绪后
清末,桃花坞木版年画主要走向新兴大都市上海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艺术风格和特色随之改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西方合成颜料传入中国,称为“品色”,如红色、甲基蓝,虽颜色通透,但日晒后容易褪色。为了降低成本,桃花坞年画中也开始使用“品色“,以墨版套色为主,配色除三原色外多采用紫、红、桃红、深紫和朱红等鲜艳色彩,对比强烈,尤以桃红色最为夺目,以致后期将这种明媚的桃红色作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区别异地年画的重要特征。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年画制工粗糙,人物堆叠,大红大绿等各种刺激视觉的原色杂糅,显得斑驳缭乱,版刻线条不若前期雅致细秀。题材内容方面,门神、历画之类成为主流,小说戏曲题材明显增多。除少数大幅的门神和三星、天官外,绝大多数画幅都缩为四开大小,艺术水准大为下降。在上海市,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年画师傅开始以苏州市笔法,在传统题材基础上,推出以上海习俗、十里洋场、租界生活、时事新闻为题材的新年画,绘图设色大量采用浅红、淡绿诸色,显示出近代上海大都市的市民趣味。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70年代)
题材讲究,人物造型生动,以歌颂劳动人民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开始走上正轨,题材也迎来了创新。据王祖德回忆,当时的宣传部部长凡一同志嘱托桃花坞年画工作人员要走进生活、走进人民,去人民中找寻它的根,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因此,年画人员走进乡村、贴近人民,他们笔下的劳动人民质朴、敦厚,目光坚毅,造型生动,衣着得体,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以20世纪60年代作品《传授农业经验》为例,画面中心一老一少,农民在向年轻人传授农业经验,左侧挺直的高粱和背后黄澄澄的稻谷预示着丰年,前端端庄的牡丹更有富贵、圆满之意,近景与远景运用合理。透过这些作品,不难看出,赞扬、歌颂劳动人民是那个年代年画创作的主旋律。
色彩鲜艳,雅俗共赏,充满生活气息
较之前作品,从画面色彩上看,此时桃花坞年画以大红、土黄、金黄为主色调,辅以绿、紫、淡墨色,色彩鲜艳、雅俗共赏,画面以原色居多,少用间色,画面上多采用一些装饰性元素,营造出一种喜庆、欢欣的氛围。画面内容多是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如《养猪姑娘》《丰收之后》等作品,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在人群中引起了共鸣,受到了城镇、乡村人民的一致欢迎。较康乾时期“苏州古城版”的典雅、精巧,此时的年画更添些许生活气息。
制作工艺
制作工具
桃花坞刻版艺人的刀具以自己制作的为多。刻版时,先用拳刀刻出点、线,划定块面,然后用弯凿、扁凿、剔空、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等刀具进行敲底、修整。然后放到台面上对版,纠正偏差。年画印刷用纸多选用“毛太”“白管”“本连史”及白有光纸,印刷时是先印墨线而后套印色彩。印墨线使用的墨汁均为艺人自己调制,调制时选用上等烟煤(或墨灰),与面浆在一起调匀,要发酵沉淀一月后才能取用,时间再长一些则更好。套色使用的颜料在调制时也有讲究,用开水冲颜料时,要浓淡相宜,水多水少都不行,在冲开的颜料中下胶时,分量也要适度,一般的是冷天宜少,热天宜多。有功夫的老师傅多用重胶,可使画面的色彩更为明亮。
制作工序
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产生的,主要包括绘稿、上样、刻版、敲底、对样和修改、印刷、看墨线版、看套色版、上料、摸版、扦纸、印墨线版、刷色、印色、隔水、印套色版、下料、开脸、晾画、裱等工序。
绘稿
桃花坞木刻年画分工很细,绘、刻、印是分开进行的,决定年画整体水平的高低,绘稿是第一步。绘出来的稿,如果不符合下一步刻,只能算是幅好图,不能算好的年画坯子。年画铺原来都是请名流画典师来绘,他们知道怎么画才能使画稿的设计和刻版结合得最完美。过去,小的年画铺是请不起画师专门给他们绘年画稿的。年画铺对名流画师绘稿有很多要求,是出的稿要尽量根据木刻刀法的特点来处理,一定要突出木刻年画的刀法、刀痕、木质感和版味。比如说,国画里的虚实转折,年画就很难表现。
上样
绘完稿后,就要“上样”,也叫“贴样”。俗话叫“上样定终身”,好容易请人画的稿,贴坏了就废了。当时还有个口诀,“刻好版子有三关,选好版料第一关,拼紧刨平不简单。看画上样第二关,画稿贴版非常难。磨刀用刀功夫深,方能闯过第三关。”
贴之前,先把稿纸放在版上,用铅笔打上记号,防止接下来贴稿的时候走位。在画版上用浆糊均匀地涂一层,要尽量薄点儿。浆糊是用面粉打的,现在为了省事,都用白乳胶。贴的时候要注意,用左手拽住稿纸,不能提得过高,也不能太用力。右手用小棕帚把稿纸刷平。
不管是墨线稿还是色稿,一定是反贴在版上。桃花坞年画是阳刻,不是阴刻,阳刻就是把需要的画面凸出来,不需要的拿掉。正贴的话,刻出来就是反的了,反贴的话,刻出来才是正的。稿纸贴好以后,可以用棉花蘸点菜油把它擦擦,就可以凸出来,线也很亮了。
刻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刻版,主要用拳刀刻,刀法很简单,就是“发”“衬”“挑”“复”四种,画面上的直线条基本上都是用这些刀法刻出来的。“发刀”要从右边发刀,这刀一定要靠着线刻,要刀口向下、刀背向天,不能反。“衬刀”是在线条左边所衬的一刀,一般在离线条一厘米的地方。然后用“挑刀”,挑刀也要沿着线挑,这条线要保持它是梯形的,不能特别竖的,梯形的线根基就会比较牢。“复刀”就是用力地再把线条刻得深些,复刀复得好,铲底的时候铲的面积大些,才能铲干净。每个线条刻好了以后,都要再复刀。这四种刀法看起来很简单,刻好就难了。比如说下刀的先后,刀的落点,“发刀”的时候出不出头,都要根据具体的画面情况来处理。
刻一个长线条,一定要一口气把它刻下去,哪怕刻得浅一点。如果停了,就会有个接口,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断气了。还有一种刀法叫做“拖刀”,是用来刻边缘线长线条的,可以用尺比着,尽量做到笔直。刻版有个口诀,“发刀要准,挑刀要狠,复刀要深,铲底要轻”。领会了口诀,勤动手,勤动脑,才能刻出好版子来。刻版也是有技巧的。一般的情况下,长线条应该坡一点,因为要结实;短线条、密线条要立一,点,这样印起来能更清晰;十字交叉线条,两端要坡一点,交叉处要直一点,这样在交叉的地方才不容易积塞颜料。桃花坞的刻版很讲究,无论版面的大小,一旦放在了刻桌上,就不能颠倒或侧放,也不能正反交替着刻或者倾斜着刻。
刻版的时候最要注意的就是轮廓线,脸的轮廓线、身子的轮廓线都很重要。脸部的线条如果坏掉了,整个版就坏掉了。一般先刻完身子,最后才刻脸。刻脸的时候,要选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因为脸部的线条很细,刻坏的话,很难修补。不是花花草草,刻坏了可以修补。等到全部都刻好了以后,就用软刷子稍微蘸点水,把纸刷掉。刻版刻得深与浅、好与坏,和生产的数量是大有关系的。
敲底
线条刻出来以后,要铲底,也叫敲底,就是把剩余大面积的空白地力方用凿剔光、推平。要先用弯凿剔去木版上大面积的空白,再用扁凿凿平、接着根据空间的大小不同,使用大剃空、二剃空、韭菜边、针凿及修根凿这些工具底,最后再用托凿扦平版底。敲底的深浅要根据空间的大小来定。小的面积要浅一点,大的面积要深一点。过分浅了容易积塞,在印的时候可能会糊成一团。过分深了也不好,由于版和线之间的落差太大,刷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泡沫,印出来的年画就不好看了。敲底的形状要尽量做成弧形,而且底面应该平整。如果有直角和棱角,也容易在捞角处出现泡沫。
对样和修改
版刻完了要进行对样和试印。对样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漏版、失套、断线这些现象,如果发现刻版和原稿有出入,并且漏版、断线,要进行修改。遇到版面被损坏或者需要修改的时候,可以在改动的地方挖去一部分,然后嵌上各个方面比较相近的一块木版扦平、磨光,再根据原稿加墨线刻画。挖补的时候要注意,挖补的木板必须是同类质地的,这样才能和原来的版贴合。另一个,为了保持牢固,挖补以后还要用钉子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加固。最后一个,如果挖补的地方在较为中央的版面,那形状可以稍微随意点,但是如果是在边角挖补,必须做成内部较宽、外部较窄的等腰相形,这样版才不容易脱落。
印刷
刻版后,第一次印刷,这叫“开版”。如果版开得好,这个版的寿命就长。开版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如果是外行,版就会被刷得很毛。如果师傅本事好,用力均匀了,就会很好地保护版。现在没有这道工序了,刻好了版就直接开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套印是分版套印,每种颜色是一个色版,不分浓淡、平面印制。虽然不分浓淡,但是因为颜色饱和、色块大,色彩对比强烈,也很鲜艳。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印刷工序一般是:看墨线版、看套色版、上料、摸版、托纸、刷色、印色、隔水、下料、开脸等,这是比较详细的印刷工序。也可以说是:上料、印墨线版、隔水、印套色版等步骤,其中印墨线版和印套色版都包括摸版、扦纸、刷色和印色这几个工序。
看墨线版
首先要整体看一遍木刻年画的墨线版,看版的内容、题材,线条的粗细和整个画面的布局。布局丰满了,印刷时才流畅。线条太密的地方要格外注意,棕刷丝刷不到到的地方,墨容易结块,糊成一团。如果色版和色版之间的墨线太细,交界部分的墨纱不容易压下去,整体会感觉做工不细致,对比不突出鲜明。如果大的块面和过细的线条混在一起了,就“雨夹雪”了。
看套色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统色彩,有五六种颜色,基本上是红、绿、黄、桃红和紫,有的还有一块淡墨版,一般紫色也叫青莲或者蓝。印制的时候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增添颜色。比如说要印《姜太公》《张仙送子》之类的神像,就必须再加一两块嵌紫,这是专门印衣纹的紫色。
配色也有很多的讲究,一般在浓淡上的要求是:紫色最重,红、绿、黄也要重一点,桃红轻一点,淡墨最轻。这种配色的方法叫“四重两轻”,这种色彩搭配做出来的年画,感觉非常有节奏,很明快又协调。桃花坞年画构图都很饱满,用大块面的颜色多,要想做到不闷不沉,就全凭这颜色搭配了。比如,有“青间紫,不如死”的说法,因为青、紫颜色都很深,放在一起很容易有一种视觉上的沉闷感,会让人感觉到画面很压抑,不喜庆。搭配的时候,要少将这样的颜色放在一起。
印套色版的顺序没有死规矩,一般是深的颜色放在下面,浅颜色放在上面。主要是根据画面和分版来决定先上哪块色版,一般是从轻到重。轻是说颜色出现面积少的,重是说颜色出现面积多的。也就是说。颜色版面少的要先印,颜色版面多的要后印。黄色的版一般放在最后印,这样才会不和其他颜色没有利害冲突。古代的艺人们都很聪明,很早就知道利用叠色的方法产生出更多丰富的颜色,这方法还一直沿用到了现在。比如说,一块黄色和一块蓝色重叠在一起,叠起来的地方就变成了绿色,这样就可以少刻一块版。现在的人审美意识都提高了,喜欢的东西都比较古朴、雅致。
上料
线版、色版看好之后,就该夹纸了,在桃花坞叫“上料”。过去一刀纸是一百张,五刀纸又称为“一料”,印的时候一上就是五百张,就是“一夹”。土纸是论刀的一刀多少张纸。洋纸是论令的,一令多少张纸,一令也是500张纸。买来的纸都是整张的,根据需要的尺寸,自己裁开。纸首先要按照印的年画的大小切齐、码齐,然后工整地夹在印台的挠棍下面,纸在印刷的时候,从头到尾,一丝一毫都不能活动,这样才能够套色准确。过去,扎挠棍都用竹钉,因为竹钉有弹性,不容易移动变形扎得比较紧。现在固定挠棍一般都用长的螺钉、螺母了,这样上得会更紧,纸张会更稳固。上料的时候要注意,一料纸切好之后,要放在靠版片左边的位置,使它有一定的坡度,一般是30°~40°之间,坡的方向是由右向左,这样用挠棍固定之后,才不会移位。一般来说整张的纸要印对开年画,对开的纸要印四开年画,下面的依此类推。一料纸要印两头,当印另外一头的时候,倾斜的坡度比第一头要大一些。这是因为颜料里面掺有一定量的胶,当印好第一头后,纸已经吃了五六种套色,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只有坡成为内凹的弧形,才能避免在印套色版的时候走位。
摸版
想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印得完美,摸版最重要。摸版的时候要把版片水平地放在印台上,下面还要用打湿了的宣纸头,也就是“潮纸”,垫在版子背面的四个角上,要垫平。印刷的时候,版难免会移动位置。小的版就用手慢慢地敲,大的版可以用小椰头敲移校正。印制的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版面,不能闷着头只管印,遇见有对不上版的情况,要马上校正。这道工序,经验很重要。
扦纸
扦纸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俗话说,“扦纸平稳落一点,擦子上下到四方”。现在印年画用的纸都是宣纸,宣纸有一定的韧性,因此扦松、扦紧、扦斜、扦歪都会影响到套色的准确度。扦纸的力度必须是一样的,手料要始终保持在一个位置上。旁人很难看出分寸,只有自己拿捏到位才行。有经验的老师傅扦纸,五百张画印出来的都是一个模样,一定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紧不松的。手上的力道有了,如果版面不平,也会影响到画面印制的效果。同样一块版的大小,在春夏秋冬是有差距的。空气中的水汽不一样,有热胀冷缩的原理。储存不当的版也容易变形,会变得凹凸不平。对变形的版,如果版面凸出的就要在版背上加水要它收回些,版背凸出的就要在版面上加水要它挺起来。常用的版和不常用的版也不一样,不常用的容易干缩,需要浸入水中一些时间,要它膨胀一些。常用的木版吸水过度,容易胀伸,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晾一些时间。
印墨线版
印年画,要先从墨线版开始印,印完了墨线版,要进行隔水处理,然后再印套色版,不同的套色版都印完后,再整体隔水让年画变干,变干后把年画从印台上取下来,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整套工序也就完成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桃花坞的年画特别重视脸部的线条,印脸的时候,一定要当心,要印得细致、清楚。。
刷色
刷色用棕刷,要先在盘子里倒入颜料,不能太多。棕刷在盘子里均匀地蘸色后,要均匀有节奏地刷遍全版。这个动作不能慢,不然,有的地方已经干了,有的地方还湿汪汪的一片。有的人很懒,颜色一下子用太多,容易把线条盖住,墨线条没了,就不是年画了。颜色用少了也不行,有颜色老蹭版的话,会加重对版的磨损。
刷的时候,纸一定要拉到位,手上的功夫很重要,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因为生宣一般要印两次,有时候要印三次,所以太松的话,线条容易重叠,变成双线,就成次品了。太紧,又损害纸的寿命。刷版讲究“手腕动,不能歪,要端平,少沾墨,勤刷版”。另外,还要常常看有没有掉下来的棕丝糊在版上,这个很容易对画面造成污染。
如果是满版,是很好印的,因为中间没什么空档,都有颜色。如果中间空隙很大,就要当心了,用行话讲,就像摸鱼一样,要慢,要小心,还要屏住气。还要注意,不要把棕刷陷到空隙里面去,一且陷进去,就变成次品了。
总之,刷色的时候要想做到把色彩刷得匀、准、鲜、净,还真不容易,需要摸索,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要领的。年画是一门手艺活,手艺活就必须多下工夫,勤练苦练,不是背诵几句印刷口诀就会刷、会印了,熟才能生巧。
印色
印色的时候要注意,虽然手是用力的,但是也不能死死地摩擦,一定要很灵活地进行。一般是根据线条的粗细和色块的大小来对待。比如,棕擦在经过线条细处时,要稍微坚起一点,仔细一点刷。印大块面积时,要要注意用力适中,这里的纸已经吸收了很多的水分,要是不小心,很容易会把纸擦破。刷色考验的是棕刷功夫,印色考验的是棕擦功夫。
用棕擦在纸上印好颜色后,就可以看到相应的颜色印到了纸上,如果说颜色比较浅,还可以再印几次。棕擦新做的最好用,棕面会比较光滑,使用起来就很流畅。棕擦用过段时间,会有涩涩的感觉,这个时候可以在上面涂一层蜡,起润滑作用,再用起来就比较润滑流畅了。
隔水
每印一套色,纸都会有伸缩,这个时候要隔水,才能在印下一套色的时候特别准确。隔水就是在每7~10张纸中间隔上一张干燥的纸板,隔水的时间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一般是20分钟到半个小时。如果隔水的时间太长,纸就会过干,第二套色容易印不均匀,可能还会完全套不上。最后一套颜色的隔水时间要比分别隔水的时间长一些,要等在纸上的颜色全部干燥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序。
印套色版
一幅年画有几种颜色,就有几种套色版。套色必须精准而且勾称,印套色版的工序和印墨线版的工序是一样的。每印完一套套色版,都要过进行一次隔水处理。印《关公》要用14块版,有墨线版、灰色、绿色、黄色、粉红、紫色、大红、玫瑰红等。印的顺序是,先印墨线版,然后印大墨、玫瑰红大红、紫色、绿色,最后再印黄色,灰色也有两套。印《关公》,身子和头要分两段来印,印好了以后再对上,就完整了。所以说,桃花坞的各部分技术都是很高超的。《燃灯道人》的印制顺序是印墨线版,再印套色版青莲、绿色、红色、黄色、桃红色,就完成了。
下料
等墨线版和所有的套色版都印完,经过最后一次隔水处理后,画一干,就可以下料了。下料,就是把画从印台上取下来,这年画就算是印完了。
开脸
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的还需要给年画“开脸”,也叫“开相”。开脸的时候,用毛笔,在人物的脸、胳膊和其他没有衣服罩的地方,做一些敷粉或晕彩的处理。最简单的开脸,是用棉花蘸点胭脂,在脸蛋上晕染一下。小幅的可以这样,比较简单。大幅的就要仔细地开脸。纸如果是干的,开不了脸。要先用清水把脸部打潮,太潮也不行,颜色会涸。刚打湿也不好开,在要干又不干的情况下比较好。笔尖上稍微蘸点淡淡的朱砂色,慢慢画。
印年画的人和开相的人是分开的。另外,门神是要开眼的。很多老版,门神的眼部是不刻的,要后来画上去。
晾画
晾的画,用内行的话讲,就是“红货”,也叫大路货,都是些比较次的,价钱卖得便宜的年画。精品的东西要裱,红货也要裱,但不放在停板上,直接晾起来干了就。裱画边上的用料也有区别,红货不用绫子镶边,用纸镶边,精品货是用绫、绢之类镶边。
裱
裱画要在裱台上做,裱好以后,把它贴在停板上,自动地晾干。什么时候能干,要看天气了,天气潮的话,一个星期也干不了。过去的停板也很好是杉木做的,很平复,不会变形,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做手工这东西各有千秋,没个标准,别看裱画的工具简单,就用浆糊、胶矾,可其中的分寸很难掌握。
代表作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它承载着江南文化的习俗,是苏州市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挖掘、探讨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理想追求的象征。清代中期桃花坞木版年画“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在中外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物质的层面看,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经千年沧桑而幸存的活标本,是一部有400多年历史的美术宝典。从精神层面看,它更是携带着多层次的文化信息,为世界艺术领域内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民俗艺术样式。
桃花坞年画反映着孙吴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心理。在年画艺术中,娃要福娃、女要美女、云要祥云、果要硕果,在古代,劳动人民识字有限或者不识一字,但他们巧妙运用字的谐音,把对生活的祝福、期许转换出可视的图形,如清末桃花坞年画《刘海戏金蟾》,金蟾谐音“金缠”,寓意财运滚滚、幸福美满,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坞年画在长达四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辉煌的历史,它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姑苏版”年画在鼎盛时期远销南洋、蜚声海外,直接影响到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的创作。实际上,通过考察当时的西洋文化输入路径以及绘画体系后发现,这些浮世绘的西洋透视画法是在学习借鉴了苏州古城版的基础上产生的。浮世绘画家在桃花坞年画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反映日本民间生活和当地自然风光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特征,人物不追求形的神似,而在乎设计师创作时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宣泄。桃花坞年画不但是中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为展示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2001年,为了继承和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经多方协调,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学院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优势,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桃花坞模式”培养年画传承人,在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河。学院还把非遗元素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工艺美术等多个专业中,课堂教学中迸发的创意和灵感,被植入到年画社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2005年6月,整理编纂了《典籍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全面反映了文献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2007年,着手编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集成》一书,还完成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2015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忆工程”实施项目之“桃花坞木刻年画”项目;汇编半个世纪以来桃花坞新年画作品的《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一书在2016年获得了中国第2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装帧设计金奖”。
为利用项目申报,在苏州非遗办传承保护基金的支持下,桃花坞复制了一批优秀传统作品,不仅挖掘、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同时填补了复制清代中期(姑苏版)木刻年画的空白,《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均作了专题报道。其中复制的乾隆版《一团和气》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奖。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2月,由江苏省美术馆主办的“美好生活——传统优秀民间美术系列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一楼展出,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展览中被展示。
2020年4月,“文心印记——中国木版年画特展”在苏州美术馆拉开帷幕。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上海小校场年画联袂展出近80件精美年画作品(上海小校场年画作为苏州桃花坞的分支)。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杨家埠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这次是它们首次齐聚苏城。
2025年1月25日,同沐春风共入年——乙巳年新春苏州桃花坞开封朱仙镇年画联展精彩亮相苏州美术馆。此次展览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河南省美术馆、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承办,苏州版画院(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协办。展览遴选苏州、开封市两地的清代、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100件年画作品,分为五个章节。
国际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传入日本以后,对其民间的风俗画且同为版画的“浮世绘”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版画艺术的发展。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2023年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在苏州市考察。习近平先后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华兴源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企业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情况。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过程。
2025年2月1日,杜洋创作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登上《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
苏州桃花坞年画.中国地情网.2025-02-01
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2-01
“春节”申遗成功 包含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5-02-01
团圆年丨年画里的江南.人民网.2025-02-02
年味儿,从一纸年画里飘出.百家号.2025-02-01
【非遗云课堂】特色鲜明、流传久远--桃花坞木版年画.微信公众号.2025-02-01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 | 桃花坞木刻年画原来如此传奇.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5-02-01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木版年画》.微信公众号.2025-02-01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前生今世(上).百家号.2025-02-01
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2-02
广图展览 | 桃花坞木板年画图片展.微信公众号.2025-02-01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前生今世(下).百家号.2025-02-01
房志达.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5-02-01
王祖德.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5-02-01
美好生活——传统优秀民间美术系列展.人民网.2025-02-01
四大木版年画首次齐聚苏城.苏州市人民政府.2025-02-01
桃花坞遇朱仙镇,苏州美术馆年画联展迎新春.百家号.2025-02-01
刀笔之间传浓情——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守”与“变”.半月谈.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