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臭荚蒾

臭荚蒾

臭荚(学名:荚蒾属 foetidum)为五福花科荚蒾属的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臭荚蒾为落叶灌木,高达4米;当年生小枝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簇状短毛,二年生小枝紫褐色,无毛。叶纸质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至矩圆状菱形,长4-10厘米,顶端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有少数疏浅锯齿或近全缘,上面除中脉密生短柔毛外均无毛,下面中脉及侧脉被簇状短毛,脉腋集聚簇状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暗色腺斑,侧脉2-4对,弧形而达齿端,基部一对常作离基3出脉状,连同中脉上面略凹陷,下面明显凸起,小脉横列,下面稍凸起;叶柄长5-10毫米;通常无托叶。

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生于侧生小枝之顶,直径5-8厘米,总花梗长 (0.5-) 2-5厘米,第一级辐射枝4-8条,花通常生于第二级辐射枝上;萼筒筒状,长约1毫米,被簇状短毛和微细腺点,萼齿卵状三角形,极短,被簇状短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5毫米,散生少数短柔毛,裂片圆卵形,长约1.5毫米,超过筒,有极小腺缘毛;雄蕊与花冠等长或略超出,花药黄白色,椭圆形,长不到1毫米;花柱高出萼齿。

果实红色,圆形,扁,长6-8毫米;核椭圆形,扁,有2条浅背沟和3条浅腹沟。花期7月,果熟期9月。

分布范围

臭荚蒾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至东南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不丹缅甸泰国老挝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臭荚蒾主要生长于林缘灌丛中,海拔1200~3100米。

主要变种

直角荚蒾

植株直立或攀援状;枝披散,侧生小枝甚长而呈蜿蜒状,常与主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开展。叶厚纸质至薄革质,卵形、菱状卵形,椭圆形至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6 (-10) 厘米,全缘或中部以上有少数不规则浅齿,下面偶有褐色小腺点,侧脉直达齿端或近缘前互相网结,基部一对较长而常作离基3出脉状。总花梗通常极短或几缺,很少长达2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期5-7月,果熟期10-12月。

陕西省南部(城固县)、江西省、台湾、湖北西部、湖南省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生于山坡林中或灌丛中,海拔600-24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Viburnum parvilimbum Merr. 的模式标本 F. A. McClure 00616 与本变种没有什么两样,T. Dudley 在注释标签上予以归并的做法是正确的。从本变种的现有地理分布资料来看,它之在粤北出现亦非意外之事。

H. Handel-Mazzetti 所发表的臭荚蒾 V. foetidum Wall. 的二个变种——var. penninervium 和 var. malachotrichum(前者叶的侧脉4-6对,羽状,边缘具较大的牙齿状锯齿;后者的幼枝、叶和花序均被绒毛)实际上都同本变种有过渡而难以区分,故并入本变种内作为异名。

珍珠荚蒾

植株直立或攀援状;枝披散,侧生小枝较短。叶较密,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厘米,顶端急尖或圆形,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具少数不规则、圆或钝的粗牙齿或缺刻,很少近全缘,下面常散生褐色腺点,脉腋集聚簇状毛,侧脉2-3对。总花梗长1-2.5 (-8) 厘米。花期4-6 (-10) 月,果熟期9-12月。

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北部至西部和西南部。生于山坡密林或灌丛中,海拔90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贵阳。

种子含油约10%,供制润滑油、油漆和肥皂。

异名

臭荚蒾的异名包括:

- 荚蒾属 foetidum Wall. var. ceanothoides (C. H. Wright) Hand.-Mazz.

- Viburnum foetidum Wall. var. malacotrichum Hand.-Mazz.

- Viburnum foetidum Wall. var. penninervium Hand.-Mazz.

- Viburnum foetidum Wall. var. rectangulatum (Graebn.) Rehd.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