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简称金大,诞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在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取名金陵大学堂,俗称金陵大学。1951年金陵大学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中国其他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陵大学鼓楼校址。2006年金陵大学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大学分文科、理科、农科、医科等。在学制上,它分预科与本科:预科2年,本科4年。截至1948年底止,金大文理农三院设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教职员150余人,在校学生总数1100人。
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并驾齐驱,其中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美国对外国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从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学共有毕业生4475人,分布于海内外政治、实业、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
历史沿革
办校背景
早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之际,外国传教士就利用五口通商的权利,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而且都是小学或幼稚园,收的都是穷苦教徒的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到1875年,在站稳脚跟扩大影响以后,就改变了办法,不再免费招收穷苦孩子,而是尽力吸收新兴的买办资产阶级子弟或其他富家子弟入学。认为这样影响和效果要大得多。用外国大传教士、主办东吴大学林乐知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教会在中国要不断地为乞丐开办义务学校呢?倘若让富有的和聪明的中国人先得到上帝之道,再由他们去广泛宣传福音,我们岂不是可以少花人力物力,而在中国人当中无止境地发挥力量和影响吗?”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当时“中国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注重学术以及他们对之所树立的荣誉。他们的英雄人物不是武士,甚至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学者。”学者最终是要做官的,掌握了学者,即掌握了灵魂。妄想通过这些人去“打破中国的外壳。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说,我们的事业是大得无边的”①,于是在中国大搞书籍出版,大办高等教育事业,来“指导这个大国青年一代的思想”②。于是先后办了十四所大学,而当时中国自己办的大学全国仅有八所。十四所大学遍布大半个中国,金陵大学是其中之一。
初创时期
金陵大学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由美国基督教之美以美会傅罗(美籍),开始在南京干河沿创设汇文书院,推福开森为院长(美籍)。三年后,美国基督会在南京鼓楼附近创设基督书院,由美在中(美籍)任院长。又三年后,美国长老会于南京户部街创设益智书院,由贺子夏(美籍)任院长,旋由文怀恩(美籍)继任。三书院的教学制度大致相同,因此,于1907年,基督书院与益智书院合并,易名宏育书院,由美在中任院长,文怀恩任副院长。第二年,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辞职,由包文(美籍)继任。鉴于汇文、宏育两书院分设不大经济,为了扩大规模,充实内容,成为一所完备大学,遂于1910年(宣统二年)又一次合并,依照大学编制改组,始定名为金陵大学。由校董会推包文为校长,文怀恩为副校长。
发展时期
金大成立后,仍暂以汇文书院为校址,另设附属中学和医院于鼓楼附近。同时在鼓楼西坡择土动工,大规模建筑校舍,1916年秋季落成一部分,把大学部迁入,而以干河沿旧址为附属中学校舍。至1921年,大学校舍始告竣工,基地面积2340亩,高楼峥嵘,气象宏阔,与鼓楼巍然并峙城中。大学开办之初,仅有文理二科,1911年,获得美国纽约省教育局局长和纽约大学校长正式承认,金陵大学为完全大学,学士文凭也改由纽约大学校董会签发。于是金陵大学与国际名大学有了平等地位。是年又得到美国北浸礼会之合作,于1913年~1914年,次第增设越南语科暨师范专修科。并于1914年购置干河沿北小桃园为师范专修科校舍。早在1895年,汇文书院设有医科,培养医学人才,后因主持人师图尔去美,在合并改组大学时,医科停办。1911年,美国东方大学与金陵大学合作,1914年两校又合并,恢复了医科,为大学本科的一部分。是年美籍教授裴义理举办北方垦殖事业,承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蔡元培等的赞助,特在金陵大学增设农科。次年又增设林科,以期培养农业专门人才。1916年合并为农林科。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农林科的,仅有金大,因此,各省资官费学生到金陵大学读书者日众。德国人在青岛所办的林业专门学校的学生,大半转学金大。金大采纳博医会合作办法,把医科交由齐鲁大学办理,但仍设医学预科之课程及附属鼓楼医院。是年遵照教育部定章,改定大学修业年限,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并改组附设中学、小学,而裁去高等学校及师范专修科,成立蚕桑系。数理化等课程日臻充实,学生数目大为增加,达到241名。
1919年“五四”运动的烈火,冲开了这个“世外桃园”教会学校的大门,使这些专事“灵修”工作的青年,呼得一点新鲜空气,摆脱一点宗教清规戒律的束缚,不少学生参加了南京市学生联合会工作,组织罢课抗日,支援商界罢市,参加示威游行,以致***察镇压,深受刀棒之伤,拘留之苦。在这场斗争中,学校中的外国传教士,进行百般阻拦,他们利用校董会和校长之权对中国学生进行威胁,这就酿成了以后的非基督和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
改进时期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变化抱着敌对的态度,提出了应付中国挑战的新口号:“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国化”,以使“将米从教会学校出来的男男女女,将由他们把中国变成一个基督国家”④。而且达到世界许多国家游说,联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鼓吹成立“基督教学生运动”,并于1922年4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妄图对中国的学生施加压力和影响。针对基督教的挑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立即着手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正当4月4日上述大会召开的当天,李大钊、邓中夏等12人在《晨报》发表了《非宗教者宣言》,学生同盟又创办了《先驱》半月刊进行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上海市、广州市、武汉、南京等地学生纷纷发出通电、通函,表示支持这场正义斗争。外国传教士则对此暴跳如雷,进行威胁与恫吓。中国学生为此则进一步提出收回教育主权的要求。廖仲凯在广州接见学生,发表讲话,说学生做得很对、很好,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胜利。当运动深入发展的时候,这时教会主办的燕京大学,连忙邀请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来作讲演:《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⑤,以出谋划策,帮助解围。1925年,基督教协会又出版了《胡适之先生的一段忠告》,要求教会学校赶紧变换手法。各校于是决定,把宗教课和宗教活动改变得灵活一些,把中国人推上第一线,担任校长,向中国政府立案。
从这时起,除上海圣约翰书院,美国校长卜舫济坚决不让位,北京燕京大学仍由司徒雷登任校长外(此人后来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其余大学校长都作了更换,如岭南大学改请钟荣光、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苏州东吴大学杨永清、杭州之江大学李培恩、南京金陵大学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上海沪江大学刘湛恩、台湾辅仁大学陈垣、济南齐鲁大学刘世传等分别担任校长。外国传教土退居第二线,但行政、经济、人事大权仍操在他们手中。因此在校长中,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抵制。当时中国教育部对大学招收男女生有新的规定,金大收了几名富有探险性的女生。男女同校,是金大的又一进步,人数虽不多,却活跃了学生生活。此后,成立了不少团体,有政治学会、社会学会、教育学会、摄影学社、国画团、弦歌团等团体,而以弦歌团最为活跃。后来又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青年会、中国文学会、历史学会、政治学会、经济学会、作物育种学会、林学会、植物学会、镁社、京剧社、演辩会、金大歌咏团、书画研究社、南社等,共有30多个,开展学术研究和课外活动。
1930年春,金大将文理科分为文学及理学两院,农林科称农学院,于是文、理、农三学院正式成立,内部益臻充实。是年美国友人霍尔氏捐助美金60万元,以半数作为奖助研究中国文化之用,于是金大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以期培养研究本国文化之专门人才。在此之前,校董福开森捐赠一千余件中国古代文物、书籍,其中有五代十国王齐翰之挑耳图、王羲之大观帖及明清字画、周鼎、汉镜等。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平静的金大校园,兴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全校师生口诛笔伐,金大校刊辟了《反日专号》发表师生抗日专论。学校当局迅速组织教职员进行军事训练,成立“反日救国会。”并于10月12日召开誓词大会。11月,学生会组织51队上街募捐,援助马占山将军部队。抗日爱国之心与日同增。学生自动捐款建筑旗杆就是一例。
1934年秋,与金大相邻的日本领事馆,砌造了一架钢骨水泥的旗杆,和金大北大楼一样高,远远望着那面太阳旗很刺眼,金大师生气愤极了,当时有30余人发起“金大从速砌竖旗杆启事”,号召师生捐资,至第二年10月建成,旗杆拔地高到131尺,高出北大楼10尺左右。国旗高高飘扬,为国人争气。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金大已初具规模。据1934年统计教员有214人,职员有57人,学生总数690人。又据1935年统计设备情况,校舍普通教室19间,能容纳1060人,实验室27间,能容纳850人,研究实习场所14所(计约土地1900亩),健身房一所,容纳500人,图书馆一所,能容纳250人,藏书计中文10万余册,外文书2万余册,及实验室、礼堂、办公室、宿舍等设施。教学质量有较高的提高,金大的学位国际上承认。学生留学国外由本校直接授予国际学位认可证书,免办繁琐手续,可优惠进入。
西迁与恢复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市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步步逼进南京。南京各机关学校奉命内迁。金大乃于11月25日西迁成都市。同时组织留京委员会,由美籍教授贝德士任该会主席,齐兆昌、陈宗一等任委员,留在南京保管校产。同时贝德士、史万士、林查理三教授发起组织“国际委员会”,联合中西教员及其他热心人士,从事安置难民工作。
西迁的金大,借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协会大学校园为校址,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开学。抗战入川八年,在困难重重中,金大所设的科系与学生人数,仍年年有所增加。1940年春教职员人数就为147人,学生为765人,较战前已见超过。日军投降,金大请贝德士教授赴南京,会同留京委员会接收校舍,同时接收附属鼓楼医院。
1945年11月,金大组织复校委员会,陈裕光校长赴南京接收,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返宁,到1952年院系调整,设备又有补充,各学院所属系科,亦有增加,南京大学文学院,有八系一组一科,理学院,有六系一科,农学院,有九系三组一科。还有两个农场,计土地2400余亩,一为西北农场,设在陕西三元,一为本市农场,包括太平门外农场及城内园艺场,农事场等。研究机构有中国文化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及社会福利行政研究组、化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农艺研究所及植物病虫害学研究组及园艺研究所。设有科学馆一座,理化实验室20间,各种学科系大半有独立实验室。
退出舞台
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并以苏联的教育模式改革高等教育,1952年,开始了“以华北、华东区为重点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在这次“以培养工业专门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为方针”的调整中,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自此,金陵大学的校名就不再使用了。从建立公立金陵大学到院系调整与南京大学合并,仅隔一年。
按照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与南京大学文理学院的相同系科合并,建成一所新型的文理科综合大学,设中文、俄语、西班牙语、历史、地理、地质、生物、气象、心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13个系,仍名南京大学。由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任校长,原南京市文教局长孙叔平、原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李方训任副校长。鉴于金大实验室较大,设备也较齐全,设置综合性大学,进行扩建改装所需费用较少,而原南京大学有实习工厂,设置工学院比较适宜,决定将南京大学迁至金陵大学原址。1952年9月,南京大学即在金陵大学原址开学。
金陵大学理学院的电机、化工两系与南大工学院合并,成立东南大学,设于四牌楼南京大学原址;金大农学院与南大农学院合并,建成南京农业大学,设于丁家桥南大农学院院址;金大农场、果园归南京农学院所有,而林场随森林系划归华东林学院(后改名南京林学院);金大文理学院的其他系科:音乐、体育、教育等则并入南京师范大学。该院院长为原南大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副院长为原金大校委会副主任吴贻芳。除此,金大还有一些系科则调整至复旦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以及北京电影学校等。
金大的图书除有关工程、农林、教育、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其他复本拨归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外,都归南京大学。
金大师生随系科调至有关院校。金大文理两院留南大任教的教授有:陈中凡、王绳祖、陈恭禄、柯象峰、陈纳逊、叶南薰、周伯埙、余光、吴汝麟、戴安邦、李方训、裘家奎、李小缘、吴祯等人。金大学生调至各校的人数为:南京大学158人,东南大学148人,南京农业大学192人,华东林学院36人,浙江农学院38人,复旦大学36人,南京师范大学50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15人,北京电影学校3人。
从1952年9月起,原金陵大学的师生便分别在各有关院校中开始了新的历程。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金陵大学分文科、理科、农科、医科等。在学制上,它分预科与本科:预科2年,本科4年。截至1948年底止,金大文理农三院设22个系、4个专修科、7个研究所;教职员150余人,在校学生总数1100人。
文学院设国文、英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教育等8个系及国文专修科。建院时学生206人。首任院长刘国钧。全院主要教授有:刘继萱、刘祟本、刘乃敬、吴世瑞、贝德士(美籍)、陈恭禄、吴景超、章文新、芳卫廉(美籍)、柯象峰、马博厂、徐益棠等。
该院的教学目标是培植国文、外文、历史等方面的炉山中学师资和专门研究与社会工作之人才。1933年起,实行新教学计划,将4年学制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为前三个学期,进行语言(英语、汉语)方面的充分训练(入学时如英语或国文不及格,须补修预科中的中、英文1-2个学期,不计学分)。语文课程除读范文外,每星期作文一次,一学期中还须作长作文1-2次,教师要认真批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须修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如生物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以及思想方法论等课程,以获得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洞察力;第二阶段,即后五个学期,进行专业训练,学习主修课与选修课。同时,为适应未来求职的需要,还要学习必要的技术学科。
文学院的设备有足供师生教学研究之图书30000册,常期订阅的中西文杂志400余种。此外,还藏有殷墟甲骨百余片、殷墟文字书籍若干,以及心理学实验仪器、模型、挂图、显微镜等百余件。
理学院
始设数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由原生物系分设为动物与植物两系,植物系在行政上属农学院)、工业化学科(凡自然科学学科称系,凡应用科学学科称科)及医学先修科。建院时,学生总数70余人。首任院长魏学仁。他毕业于金大,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同年回国任金大物理学教授兼注册处主任。该院的主要教授有:陈裕光、魏学仁、潘澄侯、裘家奎、戴安邦、李方训、吴汝麟、陈纳逊、范谦衷、唐美森(美籍)、杨简初(兼)等。当时,王应睐、李卓皓在该院化学系任助教。
理学院的仪器、标本、模型、图表等设备逐步增加,质与量均有进步。总计值236589元(国外购进之设备以1美元折合国币2元计算),其中公用设备如煤气厂为各系科、部及附属医院提供煤气;蒸气机日产蒸馏水百余加仑,除自供外,首都电厂、首都电话局、中央研究院之心理研究所及金女院所需之蒸馏水均由该院供应。金工厂除供学生实习、自制及修理仪器外,并兼代社会服务。此外,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备有放映机、摄影机等设备。
农学院
设农业经济、农艺、植物、园艺、森林、蚕桑、乡村教育等七系及农业专修科和农业推广部。建院时学生总数为170人左右。首任院长谢家声。他1914年毕业于金大,后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任金大农林科副主任兼东南大学农业推广部主任。1929年就任金大农学院院长。1935年调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建院后,在农学院任教的主要教授有:郝钦铭、沈宗瀚、王绶、卜凯(美籍)、陈嵘、吴伟夫(美籍)、钱天鹤、史德蔚(美籍)等。
农学院创办宗旨,“在于授予青年以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并谋求我国农业作物之改良,农业经营之促进,与农夫生活程度之提高。”与这一宗旨相适应,该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合而一,而以科研事业为中心。因为“教授事业非俟研究事业发达之后,决不能得到完满结果,举行推广事业之先,尤不可不事先研究,决非空谈鼓吹所能促进。”为此,该院经费以一半用于科学实验事业。
教研机构
中国文化研究所
该所是1930年由美国巨富霍尔(Hall)资助的。他组织哈佛燕京学社,以其财产一部分资助中国部分教会大学作为研究中国文化之用。金大得捐助60万美元的基金,以其中30万元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宗旨是研究并发扬中国文化,培养研究中国文化之专门人才。由著名学者徐养秋主持所务。他是金大校友,当时在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司任职,又在中央大学任教。因他事务繁重,故聘图书馆学专家李小缘襄助所务。李小缘任该所专任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后,陆续聘请专任、兼任研究员共10余人,有:商承祚、徐益棠、陈登原、黄云眉、贝德士、刘国钧、刘继萱、王钟麟、于登、黄玉瑜等。还聘有特约研究员吕凤子、汪采白、杭立武。他们分别从事历史学、哲学、目录学、艺术学方面的研究。可谓人文荟萃、风云际会。适时,前汇文书院首任院长、当时任金大校董的福开森将其收藏的古文物之一部分(近千件)捐赠金大(暂存北京故宫文华殿),作为教学科研之用。这批文物品种多,数量大,其中不乏精品,铜器中如周克鼎,书画中如宋贤手札、王齐瀚挑耳图,碑帖中如宋拓、王羲之大观帖、欧阳询草书等皆为至宝。这批文物为该所开展考古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30年代初,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应聘金大,他以主要精力投入福开森所赠彝品、铭文和拓片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了《福氏所藏甲骨文》、《殷墟佚存》等著作。并对福氏编写的《历代著录画目》一书作了校订。此外,还出版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著作,如《十二家吉金图录》、《浑源彝器图》等,均系珂?精印(即制版),为我国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家们所推崇。这期间,该所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也取得较好成绩。有黄云眉的《邵二云先生年谱》、《古今伪书考补证》、陈登原的《天一阁藏书考》、《颜习斋哲学思想述》、贝德士的《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等著述的出版,亦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李小缘潜心编著的《云南书目》也脱稿于此时,因抗战爆发而未能问世。
该所于1930年创办《金陵学报》,李小缘任主编,从创办至1940年停办为止,共出刊11卷(每卷2期)。自3卷起,分《文史专号》、《理科专号》、《农林专号》出版。该刊并刊登校外来稿。当时国内外著名学者如王重民、向达、闻一多、常任侠、陈梦家等都有文章在《金陵学报》发表。《金陵学报》向以编辑严谨、印刷精致、采用横排等特点而闻名于学术界。且每期论文均用英文写成提要,对外介绍,达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目的。
图书馆
除“三院一所”而外,还有金陵大学图书馆。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直属行政单位之一。金大图书馆肇基于19世纪末的汇文书院时期,那时设于干河沿旧址的青年会楼上,设备简陋,书籍仅三千本。后来规模逐步扩充,便在新校址科学馆三楼开辟阅览室及书库。
金大图书馆的藏书,据1935年的统计:中文书籍除经史子集千余册外,以地志及丛书为大宗,约有地志2500余部共24000册,居当时全国图书馆中藏地志者的第二位;丛书300余部17000册;类书也不弱,主要种类均略备。
师资概况
教学模式
早期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国人为主。金陵大学之课程设置,偏重于西洋科学与文化;日常教学用语除国文和经史等课程外,都用英语,文娱活动场所、实验室内、运动场上,甚至学生助威的拉拉队亦不例外。1928年陈裕光出任校长后,注重中国教育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发扬中国文化。首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同时增聘中原地区教职工,加强中文、地理、历史的教学。并将金陵协和神学院从金陵大学脱钩出去,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尊重信仰自由。
教学成果
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并驾齐驱,其中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闻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美国对外国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享誉海内外。从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学共有毕业生4475人,分布于海内外政治、实业、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比如,在农业界,据美国学者杰西·卢茨所著的《中国教会大学史》记载,1949年前金大毕业生一度领导着中国农林部7个技术部门中的5个,5所国立研究所中的3所,10余所国立大学农学院中的7所;20世纪50年代后在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台湾农业界,大部分骨干是金陵大学毕业生。
校园文化
校歌
(金陵大学、金陵中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共同使用Annie Lisle为校歌旋律)
Annie Lisle(安妮·莱尔)
词:胡小石 曲:H.S.Thompson
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南。
石城虎踞,钟山龙蟠,我当其中。
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
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
校训
“诚、真、勤、仁”
(Honesty,Truth,Diligence,Kindness)
诚,即金大人所说的"诚心向学"。金大校训以"诚"为首,首先是办学的要诚心向学,即以办教育为职志,为己任;当先生的,则要诚心教学,不仅自己要有学问,而且要醉心于研究学问、潜心于传授学术;当学生的,也要诚心求学,即不仅要"会念书",而且要学会做学问,在校期间就要养成研究学问的风气。
真,即崇真尚实。这是金大人办学、治学、求学中所一以贯之的科学目标、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金大通过一丝不苟"崇真尚实"的"做学"规范和"学风"训练,使金大在办学不长的时期内就创出了当时国内高校的"一流",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承认。
勤,即勤动手、勤动脑,是金大最鲜明的特色。金大把"劳作教育"和"服务社会"作为金大人的座右铭,提倡学以致用。金大办学素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均极关注社会的需求。
仁,即爱心、服务与奉献。陈裕光校长说:"办学要拿整个人生作为教育目标",作为教会大学的金大,在育人中尤重人格的教化和"仁爱"精神的陶冶和培养。
校风
金陵大学办学理念:“沟通中西文化,介绍西方新进科学”。金大注重“介绍新进科学”和借鉴西方大学的办学经验,同时,金大师生也十分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金大的校风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或传统,金大人称之为“金陵精神”或“金陵传统”。
历任校长
校区情况
校园设计
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傅罗在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首任院长是美国人福开森(J.C.Ferguson)。始设文科,学生仅15人。1910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取名金陵大学堂,俗称金陵大学,美国人包文(AT.Bwn)任校长,仍以干河沿汇文书院为校址。
金陵大学成立后不久,美国教会募集资金在鼓楼西南坡购地2340亩,兴建新的校舍。全部工程由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Perkins Fellows\u0026Hamilton Architects,Chicago,U.S.A丁设计。1914年,校长包文从美国请来建筑师司莫尔(A.G.Smal),司莫尔担任现场工程监督、现场建筑师以及工程师。建筑材料除了屋顶的琉璃瓦和基本土木外,都从外国进口。1916一1921年间,第一批新校舍建成,金陵大学师生由汇文书院原址迁入。此后又陆续兴建了一批新校舍,至1926年,学校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金陵大学的用地是一块南北向的长方形用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的大学部分位于场地北段,主轴线尽端的中心教学区由北大楼(文学院)、东大楼(理学院)和西大楼(农学院)组成,围合成三合院平行于主轴线还设计有第二轴线上的宿舍区部分。帕金斯事务所的规划明显借鉴了美国近代校园的规划模式:主要建筑沿南北主轴线排列,以轴线中间数条狭长的绿化带强化其纵深感,最后穿过建筑物围合的开阔草坪,结束于尽端壮丽的北大楼,北大楼高耸的钟塔控制了整个轴线的景观,并为地形的不断上升划上响亮的句号。几何图案的广场花园,精心布置的草坪绿地,道路中心的花坛等,尺度适宜,层次分明,这是一组典型的西方式的空间构图,以文教类建筑见长的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金陵天学的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北方官式建筑的一些特征,如灰色简瓦歇山顶,造型严谨对称,外观用青砖墙面,建筑进深较大,窗小,显得封闭稳重。建筑细部也有浓重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如砖雕、纹饰等。
主要建筑
金陵大学在1910-1937年之间规划建造了大批中西合璧、宏壮华丽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极具时代特色。金陵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东北大楼、礼拜堂、小礼堂、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十余幢建筑。这些建筑一律都是青砖墙面,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建筑造型严谨对称,进深较大,窗户较小,显得封闭稳重,体现了中原地区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整个金陵大学建筑群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宏伟壮观。
北大楼
金陵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北大楼,它在校园中轴线的最北端,是金陵大学的主楼,当时称“行政楼”。建于1919年。大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合了西方的建筑布局。大楼为歇山顶,筒瓦屋面。在大楼南立面的中部,建有一座高五层的正方形塔楼,将大楼分隔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又冠以十字形脊顶,实际上是西洋式钟楼的一种变形。大楼墙壁用明朝城墙砖砌筑,清水勾缝,中西合璧,古朴宏伟。北大楼建成后,与鼓楼巍然并峙,成为南京城最高大的建筑。如今,这幢大楼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东大楼
东大楼原为金陵大学理学院, 以金陵大学的主要捐赠者之一的斯韦齐先生命名,是金陵大学鼓楼新校址最早落成的建筑物(1917年),东大楼作为金陵大学的三大院之一,是金陵大学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大楼
西大楼原为金陵大学农学院,为纪念金陵大学农林系的创建者裴义理教授命名。金大农科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肇始。西大楼是金陵大学三大院中落成最晚的一座(1925年),与东大楼共同围合出中部的荣誉广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拜堂
现名大礼堂,1917年设计,1918年建成,是现存最早的金陵大学老建筑。礼拜堂位处西大楼南面,该建筑在造型上模仿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单层砖木结构,屋顶主体为歇山式,侧面为硬山式,外墙全部由明代城墙砖砌筑,砖面上尚留有打造印记。山花、檐口有装饰砖雕和水泥粉刷传统纹样,空花的屋脊,烟色筒瓦顶,是金陵大学校园内细部工艺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
小礼堂
小礼堂原为金陵大学特威南礼拜堂,由土木建筑工程师齐兆昌先生设计(1932年9月)。东侧原有钟亭一座,后毁于兵,铜钟遗失,百年校庆期间予以重建。小礼堂是金陵大学教职员工专用的礼拜堂,见证过多位民国著名人士的婚礼。
鼓楼校史馆
校史博物馆原为金陵大学图书馆,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36年落成。该建筑是近代“中国固有式”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门楣由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先生题写。
学生宿舍
在北大楼西侧,和主轴线平行,还设计了一组四幢学生宿舍,沿第二轴线排列,分别称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和辛壬楼。建于1925年,砖木结构,卷棚式屋顶,筒瓦屋面,外墙用烟色粘土砖砌筑。
学校旧址
金陵大学旧址建筑群位于汉口路22号,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布置,并仿美国校园在建筑物间穿插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建筑皆青砖墙面,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造型严谨对称,进深较大,窗户较小,显得封闭稳重,具有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特征。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知名校友
学校档案
南京大学保留原金陵大学(包括前身学校)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等档案资料(“文革”期间出于档案安全及南大场地因素的考虑,部分档案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校友官方档案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也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网页版查询。
参考资料
金陵大学创办始末.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25
南大的这座大楼竟然是用明代的城墙砖砌成的?.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5
四、复校前后.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2-25
三、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2-28
四、各学院(所 )教学科研概况.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2-28
金陵大学的校歌、校训及“金大精神”.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25
从金陵大学校训谈起.南京大学报.2024-02-28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24-02-28
私立金陵大学旧址建筑群.南京党史.2024-02-28
隐身于南京大学的重要历史遗迹.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28
【生平简介】陶行知生平.南京晓庄学院.2024-02-25
方东美.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2-25
悼念 | 深切缅怀南京大学杰出校友余光中先生.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28
章开沅先生的金陵大学岁月.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28
院士校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4-02-28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2024-02-28
张德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2-28
>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旧) > 校园记忆 > 农大之光 > 百年人物.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2024-02-28
金陵大学历史档案回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2024-02-2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向南京大学移交珍贵历史档案.南京大学.2024-02-28
档案馆简介.南京大学档案馆.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