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山
刘春山(1902-1942年),原名小刘春山,上海宝山人,是公认的“滑稽戏”鼻祖。他与王无能、江笑笑并称为“独角戏三大家”。以善于演唱各种滑稽小调而著名,风趣幽默,令人捧腹。他的表演紧随潮流,及时反映时事,因此被人称为“潮流滑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春山幼年时在上海南市区永生堂梨膏糖店学习做生意,并在老城隍庙桂花厅前卖过馄饨。他还在老城隍庙九曲桥畔的露天曲艺场子收过凳子钱,受南方曲艺的熏陶。后来加入了润余社,唱过浦东说书,并与程笑亭结伴演出京剧和独脚戏。
演艺经历
1928年,刘春山正式下海,与盛呆呆搭档,在永安公司天韵楼登台。标新立异,以“搭棚戏”为号召。其表演以快口著称,妙语如珠.神完气足,即兴表演尤佳,经常把当天报载新闻编成段子演唱, 观众冠以“潮流滑稽”称号。和江笑笑、王无能一起被誉为“滑稽三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游码头》《热水袋》《汪家大出丧》《一百单八将》《搓麻将》等。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注重滑稽戏,参与过《一碗饭》的演出,并曾创办“快乐影片公司”自筹资金拍摄滑稽电影《鸡鸭夫妻》和宣传抗战的滑稽短片《拼命》。曾任滑稽公会会长。
刘春山多才多艺,勇于探索,对于“滑稽戏”的发展与繁荣,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幼年贫困,从小在热闹的上海市通俗的娱乐场所──城隍庙生长长大。做过小生意,卖过梨膏糖。接触曲艺艺人,爱听露天说书。成年后,曾拜说书艺人郭少梅为师,常到浦东新区的小茶馆说书。他平时爱好说说唱唱,交往的曲艺界朋友很多,自己能唱各种段子。有时,有人就请他到“堂会”演出,慢慢地开始有了些名声。在一九二八年,他就和盛呆呆合作,正式在上海永安公司的“天韵楼”,登台演出各种“独角戏”节目。那时候,上海的京剧比较普及。刘春山就从京戏中汲取题材,加以渲染夸张,尽量搞笑。如《滑稽三本铁公鸡》,用扫帚和鸡毛掸子作刀枪,赤膊上阵,滑稽开打。《滑稽天女散花》,则拿铅桶当花篮,拖把作花锄。散花时,桶里倒出一串串纸做的小乌龟,逗人发笑。另外,他还学会“打莲湘”,边打边演,现编现唱。用宁波话唱《滑稽白牡丹》,模仿“本滩”唱《滑稽游码头》。刘春山当即以“唱新闻”的形式,迅速地在舞台上现编唱词,歌颂马占山、宋哲元、傅作义等人的抗日行动,歌颂抗日义勇军的英雄事迹。还有《哭东北》《哭难民》等唱段,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同情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这些演唱,都在当时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笑嘻嘻,是刘春山的得意门生。从小追随左右,学得很多精彩的滑稽唱段与传统的滑稽表演,能说能唱,功底深厚。他以演出《钉巴》(乞丐硬性讨钱)一出,奠定了自己在滑稽界的地位与声誉。建国前后,他先后与杰出的滑稽演员姚慕双、周柏春和杨华生、张樵侬长期搭档合作,极尽红花绿叶之妙,一直为广大爱好滑稽艺术的观众所熟悉与喜爱。
个人生活
刘春山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小刘春山,原名小刘春山,继承父业成为滑稽演员,发扬了父亲的擅唱特长。他曾加入师兄筱快乐剧团,与程笑飞、俞祥明合作,形成“程刘俞”组合,与“姚周”、“杨张笑沈”一起被誉为“独角戏新三大家”。小刘春山擅长沪剧,代表作有《碧落黄泉》《刘志远敲更》等。女儿刘敏是著名的评弹表演艺术家,为国家一级演员,曾在上海东方评弹团演出,代表作有《筱丹桂之死》,并因在《老娘舅》中饰演“富贵嫂”一角而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笑星。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刘春山.猫眼电影.2024-01-30
刘春山 Chunshan Liu.豆瓣电影.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