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介绍西方美术相关理论,分为后印象主义、新艺术运动表现主义、四维空间、梦幻艺术等十个章节。

作者简介

刘艳萍,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职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主要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及研究。在《美术观察》《文艺评论》《雕塑》《艺术与设计》《设计》《美术教育研究》《大众文艺》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主题集中在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教育改革、当代艺术热点问题等三方面。已出版著作及参与编著《外国美术作品赏析》(2015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名作鉴赏》(200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2008年,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多部。

前言

“现代”一词在词源上可以上溯到公元5世纪的拉丁单词,首次在艺术理论中应用,是在1850年波德莱尔的一篇文章中,但大多数学者不以现代性在艺术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时间作为现代派美术史的开端,而是以后印象主义的诞生作为开端,原因是后印象主义是20世纪绘画的大部分观念和倾向的直接源头。

西方现代派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区别体现在现代派艺术家更为关注“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这也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西方现代美术如果只停留在简单的流派及其艺术家的介绍,会造成人们更多地关注各流派的风格,更多地促成对西方现代美术各流派形式的借鉴。实际上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的,不仅仅是各流派风格自律的演变史。赞助方式的转变,学院作用的转变,艺术家对待题材、艺术表现、文学成分乃至素描以及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目的等问题在态度上的转变;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对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性的贪婪与残酷,理性的崩溃,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摄影技术的普及,色彩理论的发展,以日本浮世绘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伊曼努尔·康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萨特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都促成了对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现代派艺术家大胆地向传统宣战,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开辟了现代艺术的新天地。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西方现代派艺术的风格样式层出不穷。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巴黎画派、抽象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形而上画派、行为艺术照相写实主义大地艺术等等,从建筑领域、设计领域到美术领域,现代派艺术家用全新的艺术语言迅速改变了世界的视觉外观。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

巴勃罗·毕加索、马蒂斯、瓦西里·康定斯基萨尔瓦多·达利胡安·米罗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等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级的经典,让后人不断地膜拜。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不只是美术作品的视觉变化潮流,也展现了不同阶段现代艺术家乃至现代人的思想精神状态的演变。本书侧重将西方现代各个不同流派,按照美术思潮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从而深化我们对各个艺术思潮中所含的不同艺术流派的传承关系与区别的认识,也使我们明晰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原创性与其所受的社会、文化影响有很大关系。只有基于

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艺术时,才能避免对西方形式语言的不断模仿,从而更重视对中国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