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经诵
“毕摩经诵”是彝族毕摩在祭祀活动中所演唱的音韵旋律,包括念祷词、唱经文、诵祭词等活动。这种传统音乐形式被视为彝族保存最原始的祭祀经乐。2007年,毕摩经诵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文化背景
彝族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习俗,历史上曾经历漫长的奴隶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彝族人成功地保护并传承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主持祭仪,还传授文字、传承文化,以及传播文明。
起源与发展
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中有关于毕摩起源的记载,表明毕摩的历史可能追溯至人类早期。此外,彝族毕摩使用的一种自源的独立文字体系,显示了其悠久的历史。毕摩经诵作为彝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分类与特点
彝族毕摩经诵大致可分为占卜仪式经诵、嘎几毕经诵和嘎哈毕经诵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经诵都有其特定的唱腔和音韵特征。毕摩经书种类繁多,涵盖了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毕摩在传承这些经书时,会通过念唱、吟诵等方式进行继承和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
保护与传承
2007年,毕摩经诵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和保护。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毕摩经诵不仅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参考资料
上古天书彝族《查姆》.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9
毕摩经诵.乐山市文化馆.2024-10-29
彝族的谱系文化.彝族人网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