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
股骨(腿节),别名大腿骨、骨、楗,其位于大腿内,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约占身长的1/4。
股骨上端弯向内上方,其末端的球状膨大,称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外下方缩细的部分,称股骨颈。股骨颈以下为股骨体。股骨颈与股骨体的交接部有两个突起:外上方的较大,称大转子,可在体表摸到;内下方的较小,称小转子。股骨下端膨大,并向后方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其游离端有光滑的关节面。内、外侧髁上方的最突出部分,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都可在体表触及。股骨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连接和支撑,帮助人体实现站立和行走,维持正常的下肢生理活动。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主要是由于扭转应力、股骨颈抵于髋臼后缘引起。其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解剖结构
股骨是人体最长和最结实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上端包括头、颈及大小转子。股骨头呈球形,朝向内上前方,与髋臼相关节。接近头中心处,有一小凹,称股骨头凹。头的外下方较细部分,为长约5cm的股骨颈。颈与体的长轴不在同一条连线上,两者间形成120°~130°的颈干角;此外,股骨颈的长轴还与股骨体的冠状面形成一个12°~15°的前倾角。股骨颈支撑股骨干远离骨盆,利于下肢运动。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外上方的为大转子,内下方的为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在前面有粗糙的转子间线,在后面有突出的转子间崤,二者均为肌或韧带附着处。
股骨体略呈凸向前的弓状,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的前面光滑,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为粗线。粗线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粗线向下分为内、外两线,在股骨体下部的后面围成三角形的骨面,称为腘面。
股骨下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在后方被髁间窝分开;在前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接触。两髁的下面和后面为关节面,与胫骨上端相关节。内侧髁内侧面和外侧髁外侧面的突出部分,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位于内上髁上方的一个三角形突起,称收肌结节。
相关疾病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
损伤机制及分类
股骨颈骨折主要是由于扭转应力、股骨颈抵于髋臼后缘引起。多发生于骨萎缩的老年病人,往往在平地滑倒,即可发生。青壮年人无骨萎缩,需要较大的暴力才能发生股骨颈骨折,如交通损伤或高处坠落伤等。常用的分型有: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头下型:骨折线位于头颈交界处。
(2)头颈型:骨折线由股骨颈上缘股骨头下开始,向下至股骨颈中部。
(3)经颈型:骨折线在股骨颈中段。
2.按骨折线的方向分型:
(1)外展型:在跌倒时下肢常处于外展位,骨折端之间呈外展关系。骨折线的Pauwel角<30°或者Linton角<30°。骨折端嵌插稳定、骨折愈合率高。
(2)内收型:股骨头呈内收,骨折远端向上错位,骨折线的Pauwel角>50°,或骨折线的Linton角>50°。骨折端完全错位,骨折愈合率最低。
(3)中间型:骨折线的Pauwel角或Linton角在30°~50°之间者。骨折位置不完全稳定。
3.Garden分类法:
Ⅰ型:不完全骨折。
Ⅱ型:完全骨折,但无错位。
Ⅲ型:骨折部分错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骨折完全错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并外旋。
临床表现与诊断
错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并无困难,伤后患髋疼痛,不能站立,患肢呈现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髋前方有压痛,叩击大粗隆或足跟时,均可使疼痛加剧。通过X线检查可证实诊断。但应警惕的是,无错位的外展嵌插型骨折,往往症状轻微,患肢无畸形,一般仍可行走,易被漏诊。因此,对老年人伤后主诉髋部疼痛且活动受限者,均应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应摄X线片予以证实。
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外展型骨折和无移位的疲劳骨折,可采用牵引3~4周的传统疗法。因早期有错位的可能,因此近来趋向于早期内固定疗法。
2.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错位型股骨颈骨折的基本原则。手术治疗方法包括:①闭合复位三刃钉内固定;②多针内固定;③加压螺钉固定;④滑动式内固定;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
并发症
1.骨不连: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平均为5~6个月,因此判定愈合与否不得少于1年。在无移位的病例组中,不愈合甚少见。但在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中,有20%~30%发生不愈合。其治疗方法包括:①麦氏截骨术;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③闭合复位,三刃钉内固定术。
2.股骨头缺血坏死:是股骨颈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时间最早者为伤后1.5个月,最晚者在伤后17年,其中约80%~90%发生于伤后3年内。治疗方法早期应禁止负重,配合传统医学的活血化瘀药治疗、直至股骨头血液循环重建。晚期可行髋关节融合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