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说
距离说是西方美学理论的一种,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其著作《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过程中,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至关重要。这种距离不仅指实际的空间距离,更是一种内在的心灵体验,它能够帮助人们脱离实用主义的目的,以纯精神的状态看待事物,从而获得美感。过度接近或远离都会影响审美的感受。
历史背景
距离说的概念最初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的作品《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的。他在这部作品中详细阐述了心理距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理论内涵
距离说的核心观点在于,审美活动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也就是常说的“距离产生美”。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现实生活中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考量,转而以一种更加纯净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对象。这种心理距离的建立有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实际应用
距离说的应用实例丰富多样。例如,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他的印章上刻有“杭州市苏小是乡亲”的字样,这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距离。又如,司马相如与望江亭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也得益于时间距离所带来的审美效果。此外,当面对诸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这样的作品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距离,就难以真正地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包括1825年发生在佛罗伦萨剧场的一场悲剧,以及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对同一剧目所持的不同评价。这些例子都表明,心理距离对于审美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
《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国知网.2024-10-30
“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百度学术.2024-10-30
论心理距离说在具象绘画创作中的体现和作用.中国知网.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