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定陵

定陵

完颜乌古乃完颜乌古的陵墓定陵。完颜乌古迺(1021-1074),女真族首领。名完颜氏乌古迺,生女真完颜部人。完颜阿骨打阿骨打之祖。《金史》言其“为人宽恕,能容物,平生不见喜愠。”被辽封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有官属,纪纲渐立”。从邻国输入铁器,兵势增强,诸部来附。病死。葬于定陵。

墓主简介

金景祖(辽太平元年1021年—辽咸雍十年1074年),女真名乌古乃,昭祖完颜石鲁之长子。完颜亶即位后,追上谥号为惠桓皇帝,庙号为景祖,皇统四年,称他的埋葬地为定陵,皇统五年,增谥为景祖英烈惠桓皇帝。乌古乃是女真完颜部的酋长,从他起完颜部开始在女真诸部落里逐渐占支配地位。其出身非常有传奇色彩,其父昭祖完颜石鲁开始久不育,求巫师占卜,预言了长男两女再一次男的顺序,并说次男「不良」,不要为好。结果果然按此次序得子女四人。次男完颜乌骨出成人后酗酒成性,并常常顶撞其母徒单氏。后来乌骨乃和徒单氏以巫师的预言为依据合谋杀了乌骨出。完颜乌古乃喜爱二儿子完颜劾里钵(金世祖)的胆勇材略,所以劾里钵的后代在金朝的政治中占统治地位。当儿子们都长大成人时,按女真习俗应当各自搬到不同的宫邸中生活,但乌古乃让长子完颜劾者与次子完颜劾里钵同邸,由劾者专治家务,劾里钵主外事。这是以后劾者之子孙完颜撒改完颜宗翰长期担任国论勃极烈(相当于国相)一职,而劾里钵之子完颜阿骨打完颜晟成为皇帝的一个直接原因。

历史回顾

金史》:初昭祖久无子,有巫者能道神语,甚验,乃往祷焉。巫良久曰:「男子之魂至矣。此子厚有福德,子孙昌盛;可拜而受之。若生,则名之曰乌骨乃。」是为景祖。又良久曰:「女子之魂至矣,可名曰五鸦忍。」又良久曰:「女子之兆复见,可名曰斡都拔。」又久之,复曰:「男子之兆复见,然性不驯良,长则残忍,无亲亲之恩,必行非义,不可受也。」昭祖方念后嗣未立,乃曰:「虽不良,亦愿受之。」巫者曰:「当名之曰乌古出。」既而生二男二女,其次弟先后皆如巫者之言,遂以巫所命名名之。景祖初立,乌古出酗酒,屡悖威顺皇后。后曰:「巫言验矣,悖乱之人终不可留。」遂与景祖谋而杀之。部人怒曰:「此子性如此,在国俗当主父母之业,奈何杀之?」欲杀景祖。后乃匿景祖,出谓众曰:「为子而悖其母,率是而行,将焉用之?吾割爱而杀之,乌骨乃不知也,汝辈宁杀我乎?」众乃罢去。

金史》载:帅水鸦村唐括部人,讳多保真。父石批德撒骨只,巫者也。后有识度,在父母家好待宾客,父母出,则多置酒馔享邻里,于行旅。景祖饮食过人,时人名之「活罗」,解在《景祖纪》。昭祖曰:「俭啬之女吝惜酒食,不可以配。」完颜乌古乃闻后性度如是,乃娶焉。辽使同干来伐五国浦聂部,景祖使后与劾孙为质于拔乙门,而与同干袭取之,辽主以景祖为节度使。后虽喜太子宾客,而自不饮酒。景祖与客饮,后专听之。翌日,枚数其人所为,无一不中其启肯。有醉而喧呶者,辄自歌以释其忿争。军中有被笞罚者,每以酒食慰谕之。景祖行部,辄与偕行,政事狱讼皆与决焉。景祖没后,世祖兄弟凡用兵,皆禀于后而后行,胜负皆有惩劝。农月,亲课耕耘获,远则乘马,近则策杖,勤于事者勉之,晏出早休者训励之。后往邑屯村,世祖、肃宗皆从。会桓、散达偕来,是时已有隙,被酒,语相侵不能平,遂举刃相向。后起,两执其手,谓桓赧、散达曰:「汝等皆吾夫时旧人,奈何一旦忘吾夫之恩,与小儿子辈忿争乎。」因自作歌,桓赧、散达怒乃解。其后桓赧兄弟起兵来攻,当是时,肃宗先已再失利矣,世祖已退乌春兵,与桓赧战于北隘甸。部人失束宽逃归,袒甲而至,告曰:「军败矣。」后方忧懑,会高丽康宗来报捷,后乃喜。既而桓赧、散达皆降。后不妒忌,阔略女工,能辑睦宗族,当时以为有丈夫之度云。天会十五年追谥。

被毁之谜

金朝17座帝陵的所在,不该是谜。按史书记载,当年整个金朝皇家陵寝气势恢宏,面积达60平方公里,比现存已知世界最大的帝陵墓葬群明十三陵,还要大上20平方公里。

元陵的湮灭,是因为元朝皇帝遵照蒙古习俗,死后深埋,再纵万马奔腾,踏灭地面上一切痕迹。而气势庞大的金皇陵也无迹可寻,就要怪明朝的天启,是他毁尽了金皇陵的地上建筑。

为何明朝皇帝将当时已灭亡400年的金朝帝陵摧毁呢?那是因为后金,也就是清,又犯中原啦,眼见着后金攻陷了沈阳市,离北京城越来越近,明朝的天启皇帝坐不住了,听风水先生说,房山区的金朝帝陵“皇气太盛”,天启皇帝下令军队砸金陵,扒开墓道,往定陵地下宫殿里扔大石头,以断其“皇气”,17座金皇陵毁于一旦。

清朝建国后,康熙帝想过要重修金朝的皇陵,可到房山一看,到处庄稼地,哪里是祖坟?只能大致推想,草草立了块碑。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度组织过考察,靠地下探测确定了60平方公里的大概范围,但17个帝陵的具体位置在哪,一直是谜。

北京通史上记载:金朝完颜亮定鼎中都时,即在京西群山之中营造皇陵,安置诸帝尸骨。其地称九龙谷,因有九条山脉汇集于此。远望形同九龙相聚,故名。

墓地探寻

金朝的皇陵就在京西的九龙谷;是在今日的房山区境内,但论据实在不足,因房山县是在北京的西南方向,而不是在京西,大方向有误,很难让人心服。那么,位于西山门头沟区没有可能呢?现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大峪地区,正是在京西的群山环抱之中。这一群山不知在多少年前,就被人们称之为九龙山。九龙山座西面东,正对皇城,形如U字,恰如一尊太师椅。山下就是一个十分开阔的谷地,有村原名为大谷,因兵慌马乱,有心人遂将村名谷字旁加一个山字,即为今日之大峪村,峪因与狱同音,为常人所忌讳,这样大峪村就可减少外界(特别是官家与匪家的)干扰。

大峪村西一华里许,为坡头村,是大峪村的一个附属村落。老者皆云该村祖上为看坟者,文革前坡头村附近尚有不少碑刻遗物,以及高达十余米的数座坟丘。坡头村西原有松林和状如金朝头盔的小山丘(该村金姓者为数不少)数座,呈椭圆状,高约10米左右,周长约15米左右;此地土质与四周迥然不同,皆为黄土,土层厚达数十米。70年代初,附近居民盖房多到此处取土,现已成为矿工家属区,遗迹无存。坡头以西南三里许有一村庄;北三里许为东龙门和西龙门村;往西有圈门村;东面是由北往南奔流的永定河,过河即为屏障似的石景山区。由此可见,坡头村正处在九龙山这把“太师椅”正中位置处,且三面有四门(中门、圈门、东龙门和西龙门),东对京城,有门户有屏障有水流过。如果让昔日风水先生讲,即是风水极佳的所在。遗憾的是,由于附近煤炭储量丰富,在元代即开始大规模开采,黑山一带有小煤窑数十座,导致地面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即便这样,在明代,这里的风水也被不少皇亲国戚所看中,成为百余家贵族的两周王陵,“宛署杂记”上就记载有小黑山会云。

上述所云,金朝的皇陵应是在门头沟区的坡头村西。此说正确与否,实难定论。因金朝亡后,史书记载,金陵很快就荒颓了。耶律铸于金亡不久,曾游此地,并作“九龙谷”一诗,言陵地的荒凉之状。

碧霞元君庙

金朝的皇陵是不是在此对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不重要,但人们沿用至今的“大峪”这个地名为何不恢复为“九龙谷”呢?清代历史上的妙峰山每年四月,朝拜碧霞元君,是清代京师民间风俗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京师称为“金顶”的碧霞元君庙,座落在位于宛平街道(现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上。晚清时,金顶成为京师道教香会的中心,香火极盛之地。然而,在清前期的文献中,有关金顶的记载却很含糊。这种情况,很可能与当时朝廷禁止或限制距离较远的进山朝拜活动有关,可是仍留下了一些民间传说,例如康熙,相传妙峰山娘娘“显圣”,皇帝敕封为“金顶妙峰山”这既是妙峰山被称为“金顶”的由来,也是妙峰山庙会得到皇家支持的例证,据说从此香火日盛。

从保存下来的金顶庙碑碣中,可以找到康熙年间香会所立者,说明尽管江山易主妙峰山的香会仍在举行。此外,清人的诗文中,也留下了不少的记载。例如,刊行于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1817年)的“草珠一串”,载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西山香罢又东山(天台山与妙峰山),桥上(宏仁桥俗名马驹桥,桥头有娘娘庙,俗为桥上)娘娘也一般。道个虔诚即问好,人人知是进香还。”此诗说明了至少在嘉庆年间金顶进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了。至于干隆帝之六子“质庄亲王”永容,在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月八日,敬献的“妙峰山天仙圣母宫碑碣记”,更说明了金顶的地位。

碧霞元君,为道教尊奉的神。传说她是东岳大帝之女,民间俗称她为“泰山娘娘”,供奉她的庙则被称为秦姬庙。自宋以来,凡大都会居民对她无不顶礼膜拜,她被认为是受玉皇大帝之命并统领神兵掌管人间赏善罚恶的女神。康熙,在御制碑文中,康从解释元君封号谈起,认为“元君之为神有母道焉”,“母道主慈,其于生物尤近焉”。并讲道他于万几之暇,亦往展礼,仰祝圣母之,俯介生民之祉,以祈纯嘏,以巩皇图”,从中也可看到京师朝拜碧霞元君之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妙峰山朝金顶的庙会已经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而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的民间俗文化的活动。近代学者顾颉刚指出:“朝山进香,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