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亦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东岳泰山君,泰山府君,是东岳泰山之神。 掌兴云致雨,发生万物;通达天庭,固国安民;统领鬼魂,决人贵贱;延年益寿,长生成仙等职能。

东岳大帝的崇高地位来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古人崇拜泰山,视泰山为神灵,这是一种山神崇拜,对于泰山神灵化的崇拜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先民对太阳、火焰、山岳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萌发出的东方主生的原始崇拜与“五行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对泰山的崇拜衍生出泰山神崇拜。其形象起源于泰山神,东岳大帝是自然神泰山神的人格化。在没有完成人格化后,东岳大帝在传说中拥有了具体的人间身份,不仅有祖有父,且有妻有子,还被赋予了人名。

在历史发展中,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代以后古人受到佛教偶像崇拜影响,岳读神灵皆效法而立像设,泰山从抽象的山岳之神完成了神格拟人化。汉朝时期,东岳大帝也已有封号。汉明帝永平年间东岳大帝泰山神被封为“太山元帅”。汉人还通过改字赋予了泰山新的宗教意义,新增了主死的职能,赋予了东岳大帝泰山神掌管万物生死的权利,对汉人的宗教观念有着巨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阎罗信仰的传入,导致东岳大帝泰山神信仰受到冲击,东岳大帝的职位和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变化。但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历代帝王对东岳大帝的尊崇地位,与相关信仰此前在古人心中的深入扎根,东岳大帝在这个时期仍然有较为崇高的地位与深刻的影响。东岳大帝在唐朝时被各皇帝封王,宋时被各皇帝封帝,而且自宋代开始,全国各地建东岳行宫,成了国家和地方的保护神。直到元明清时期,阎罗信仰对地狱的具象化与冥司的职能具体化逐渐超过东岳大帝泰山神信仰,于是东岳大帝信仰与阎罗信仰相互融合。明代伊始,朱元璋登上帝位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定岳镇神号,依古定制,去泰山神前代所有所封名号,恢复“泰山之神”称号,元代也成了加封东岳大帝泰山神的最后一个朝代。虽经过了许多朝代发展,但东岳大帝其确切身世仍然是众说纷纭,有许多种传说: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之身说、上清真人之说、山图公子之说、天地之孙说等。

东岳大帝起源地是泰山。古人生产、生活对泰山存在依存关系。泰山又称“东岳”,《岱史·形胜考》引《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泰山还称为“岱山”“岱宗”,在古人心中,泰山是万物交代的群岳之长,在古人心中占有崇高地位。

古时民间信仰泰山,由此衍生出不少祭祀文化,古时祭祀活动有如巡狩、封禅、神祭等,活动场所一般在泰山。现如今的祭祀活动举办场所较多,有:蒲县岱庙、北京岱庙、泽州岱庙等。其中这些岱庙会举办的民俗活动有:办庙会;挂福牌、祭财神、走福路、绕福树、请财神、挂福匾;祭天祈福或是戏曲舞乐等。

东岳大帝信仰古时政治色彩浓重,明代朱元璋去东岳大帝此前所有封号,从人格神回归自然神后,政治色彩减淡,逐渐提高了其神性,其信仰中也蕴含了宗教文化、东岳文化、山神文化、祭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

基本概况

人物形象

东岳大帝起源于泰山信仰中的泰山神,泰山神是道教信仰中的自然神。今存岱庙是东岳大帝的主庙,也是全国各地类似庙宇的祖庙。岱庙供奉着东岳大帝神像。

东岳大帝塑像头戴免冠,前垂十二;冠两侧悬坠玉衡;身着衮袍,手持青圭玉板,上刻日月,下雕山海。每一个部分都有其对应的寓意,这些寓意分别象征着东岳大帝明察秋毫;心中有数,不信谗言;主管天地掌握生死大权。据《宋史》记载,太祖建隆四年(963),诏制岳神衣冠剑履。东岳大帝的装束,由赵匡胤及其孙子赵恒定制,延续至今。

人物职司

兴云致雨,发生万物

公羊传》有记载:“山川能有润千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者,惟泰山尔。”这句话用意为:体现山岳兴风化雨能力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泰山在各山岳中,能起到的兴云致雨作用更是伟大。兴云致雨和万物生长相关,更重要的是泰山位于“万物始终”“阴阳交泰”的东方,所以“主万物发生”,是万物生长的源泉。而泰山作为东岳大帝信仰的发源地,东岳大帝泰山神也就被赋予了这样的职能。

通达天庭,固国安民

几千年来,“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历代帝王的封禅和祭祀活动中。在古人心中,泰山极高,离天最近,认为泰山就是“天庭”。且泰山位处东方。东方,按五行属木,四时为春,五常为仁,八卦属震,二十八宿为苍龙。“仁”乃天地大德;“震”与“沧龙”则是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于是东方主生的思想具体到了,故而进一步演化出“天地之孙”的信仰与演变成了“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于是凡改朝换代王者易姓、天降祥瑞国家升平或者天灾人祸动荡不安等情况,帝王必定或巡狩、或封禅、或祭祀,以期沟通神意,上承天命,固国安民。

统领鬼魂,决人贵贱

泰山治鬼说大约始于汉代。记述东岳大帝泰山神管理阴曹地府的文献资料不胜枚举,如《云笈七签》中称:“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祀庙食所宗者也。”《五岳真形图》载其职责,“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

延年益寿,长生成仙

道与仙有缘,而仙与山有关。战国秦汉,信奉方仙道的方士们纷纷到泰山修炼求仙,且大谈上泰山可长寿成仙。 其次,帝王封禅求仙。刘彻时,“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朱砂石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汉武帝深以为然,曾先后七次到泰山行封祭天以求国泰、以求长生。于是东岳大帝也因此具备了“延年益寿,长生成仙”的职司。

历史起源

信仰起源

东岳大帝信仰起源于泰山信仰。古人崇拜泰山,视泰山为神灵,这是一种山神崇拜,对于泰山神灵化的崇拜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劳动离不开大自然,并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可见一些出图的典型图腾“日、火、山”绘饰就反映与验证了先民对太阳、火焰、山岳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先民的泰山崇拜与神祇信仰是密切联系的,山神的概念最早可从古老巫书《山海经》中得出,可从先民的遗址图腾所示,泰山神之说由来应该比《山海经》时期还要久远一些。

先民认为日出东方,能够催生万物,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能够兴风化雨,润泽大地,哺育生灵,于是首先萌发出了东方主生的原始崇拜。古时“阴阳学说”发展到姬宫湦时期的“五行说”,东方成为先民心仪向往的“万物始生”之地。根据“五行说”,泰山位居东方,属木,而木是青色,是生命的象征;且东方还依四时为春,五常为仁,至此东方主生的观念与泰山联系在一起,并最终融为一体,赋予了泰山主生的职能,而泰山崇拜又离不开神祇信仰,从而形成了对泰山的神灵崇拜。

形象起源

东岳大帝形象起源于泰山神,东岳大帝是自然神泰山神的人格化。在没有完成人格化后,东岳大帝在传说中拥有了具体的人间身份,不仅有祖有父,且有妻有子,还被赋予了人名。如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云:“泰山神姓圆名常龙”。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云:“泰山君秦顗,字景倩。”北宋李思聪《动渊集》云:“泰山名蓬元。”明凌迪知《氏族博考》云:“东岳姓元(玄)丘,名目陆。”等很多书籍都有记载。

形象演变

在汉代东岳大帝有清晰形象前,其形象源头泰山神的具体意识形象已经完备,但没有实际的人间形象。东岳大帝的形象最初是由泰山神的抽象意识形态经过历史发展而被赋予人性特征,汉代以后古人受到佛教偶像崇拜影响,岳读神灵皆效法而立像设,泰山从抽象的山岳之神完成了神格拟人化而产生的。东岳大帝的形象就是泰山神人格化的体现,但东岳大帝在各个历史朝代其形象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章节将根据相关朝代中东岳大帝的具体形象演变,按照朝代顺序进行介绍。

汉朝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代以后古人受到佛教偶像崇拜影响,岳读神灵皆效法而立像设,泰山从抽象的山岳之神完成了神格拟人化。在滕州东汉画像石上,已出现了“太山君”的形象。在此后的神祇谱系中,泰山神不但有了祖有了父,还有妻有子,人物形象日渐明晰,还附有人名。

汉朝时期,东岳大帝也已有封号。刘庄永平年间东岳大帝泰山神被封为“太山元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东岳大帝“至神农朝,赐天府都官号名府君,至汉明帝时封泰山元帅”。但由于“泰山元帅”的封号地位还不够高,所以后世没有叫响。

汉人还通过改字赋予了泰山新的宗教意义。“泰、太”字改写为“岱”,不仅是同音通假,更重要的是取其“代谢”“更代”“交代”之意。 这就是说,汉人把泰山视为除故生新,阴阳交代之处,故“借代山”,称之为“岱”。于是又赋予泰山以掌握天下万物生死的职能,不仅仅是像以往泰山所掌握的主生职能,新增了主死的职能。

东汉人信仰中的泰山神,虽然位在泰山,但并不司山事,亦不主地事,而以幽冥主宰的身份召魂稽鬼,主治死生。张华《博物志》中说:“东方万物开始形成,只有泰山知道人生命的长短。倪思宽《二初斋读书记》卷也提到万物的开始,阴阳交错,后世泰山治鬼之说。从这时起汉人认为泰山既为万物之始,亦为万物之终,即实质上赋予了东岳大帝泰山神掌管万物生死的权利。在汉代,乌恒相比中原地区来说是落后地区,将乌恒的“神灵归赤山”与中原“魂神归岱山”相比,可见魂归泰山的信仰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的东岳大帝形象与带来的影响和汉朝相差不多,同样反映泰山府君主管天下亡魂,泰山治鬼的形象,增加了泰山神主死的职能。南梁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一书编造了一个系统而又玄虚的道教诸神谱系,把所有的神排成了七个层次,其中五岳君排在第四层右位,并云:“泰山君……为四镇领鬼兵万人”此后,东岳大帝便在道教神谱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随着佛教“阎罗”信仰在此时期传入中国,对泰山神信仰有很深刻的影响。

在早期的佛经翻译之中就曾经把地狱译为“泰山”或“太山地狱”。于是流俗渐以东岳之太山冥府与佛教六道之地狱混为一谈,认为东岳大帝掌管地狱,人死后要去地狱受东岳大帝审判,将其佛道二教有关冥司的说法揉合在了一起。但在古人认为泰山府君主管天下亡魂,人死后将会魂归泰山这件事上,泰山神主死这一神性的确定,开始说明原始信仰中的泰山神以及脱胎换骨,被文明人的宗教幻想重新塑造。

唐宋时期

泰山神有正史可考的第一个封号始于唐代。唐代武则天通天元年尊泰山神为“天齐神君”,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加封为“天齐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封为“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其间又于祥符二年在泰山岱庙建天贶殿,内祀“东岳泰山之神”。

隋唐以后,由于佛教的流传,以地藏王阎罗王主冥间的信仰逐渐兴起,泰山神信仰受到影响和冲击。人们开始相信人死后会下地狱,而地狱则由佛教中的阎罗王掌管,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地位受到冲击,由于其没有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更确切的信仰功能,古人们不愿对此过多谈论。所以阎罗信仰传入中国以后,空洞无物的泰山府君东岳大帝就逐渐淡出了民间信仰的界域。可由于唐宋期间统治者对其十分推崇,其信仰在民间也扎根深固,其影响仍然很大,东岳大帝泰山神的形象仍然有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

元明清时期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春二月,孛儿只斤·忽必烈再加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这是最后一个加封泰山神的朝代。到了明清,虽有祭祀泰山,可再无加封神号。明代伊始,朱元璋登上帝位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定岳镇神号,依古定制,去泰山神前代所有所封名号,恢复“东岳泰山之神”称号。朱元璋认为人岂敢凌驾于神灵之上,擅自对其添加封号来定其地位。因此明代以降,再没有哪位帝王给泰山神追加封号,“东岳泰山之神”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泰山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而神学气息越来越浓。

这是人格化的“东岳大帝”向自然神“东岳泰山之神”的最终复归。从社会学的角度,朱元璋将人与神区分的做法,是意识形态的一大进步,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元代以降,地藏王阎罗王主冥间的信仰和泰山神信仰,这两种信仰逐渐融合,两位冥神往往并存于岱庙中,而民间传说则认为东岳大帝乃阎罗王的上司。此时,阎罗王已经替代东岳大帝主掌地狱的职位,地狱的主宰已经变成了阎罗王,并融合东岳大帝信仰所形成的地狱概念更加完整,对标人间的官吏制度,地狱中各冥司的职能与形象也都更加具体。而各地城隍审理的案件,都要汇总到泰山东岳大帝府邸来,进行审查。至此,东岳大帝的形象意义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大相径庭,完全不同了。

相关传说

黄飞虎说

随着小说《封神演义》的普及,东岳大帝演变为众望所归的黄飞虎形象。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家族七世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商朝末年,帝辛妲己蛊惑,荒淫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黄飞虎之妻为保贞节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妃子,在痛斥纣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楼而亡。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姬发,被封为开国燕武成王,一起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县(今河南省渑池县)。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随着这部悬疑小说的广泛流行,东岳大帝有了具体姓名,实现了由人格化向世俗化的转换。人们还约定成俗地确认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神诞。

太昊说

道经《洞渊集》亦云:“太昊为青帝,治东岱,主万物发生。”认为东岳大帝亦泰山神就是太昊,其说包含的文化属性均与太阳崇拜有关。因为“昊”古书中写作皓、,均与日光有联。而太昊、少昊部落主要活动于泰山周边,五行学说出现后,在五方的配伍中太昊为东方帝,而少昊则被安排为西方帝,这应当是少昊后裔西迁的结果。

金虹氏说

东方朔撰《神异经》所言: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子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这种观点由于被纳入道教典籍而获得明清时期民众与官方的认同。其说在民国时期仍有流传,只是金虹氏已经解除与盘古的关系,而被世俗化为斩蛇救民的山东曲阜市义士。

盘古化身说

《述异记》言:“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五运历年记》也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上清真人说

《文献通考郊社》中说:“五岳皆有洞府,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其意思为:“五岳都有可任职管理的府邸,上清真人来到泰山任东岳大帝的职位。”

山图公子说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撰《天地宫府图》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三十六小洞天,第二东岳泰山洞。周围一千里,名“蓬玄洞天”,由山图公子治理。

天帝之孙说

博物志》引《援神契》曰:“五岳之神圣,四渎之精仁,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泰山,天地孙也,主召人魂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说,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

道场祖庭

东岳大帝是泰山神,泰山信仰起源于泰山。古人生产、生活对泰山存在依存关系。泰山又称“东岳”,《岱史·形胜考》引《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泰山还称为“岱山”“岱宗”,在古人心中,泰山是万物交代的群岳之长。泰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既山脉重重,又平原辽阔。河湖纵横,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很适合生产与种植。于是泰山在古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也因此这些泰山受到先民的崇拜和祭祀。

泰山崇拜还与天地崇拜、方位崇拜存在关系。古人心中,泰山峻极,离天最近。作为“东天一柱”的泰山,正是阴阳始代、天地交泰之地,为众山之所宗主也。东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東”字从“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与“桑”通,古时有日出扶桑之说。东方,按五行属木,四时为春,五常为仁,八卦属震,二十八宿为苍龙。“仁”乃天地大德;“震”与“苍龙”则是帝王出生腾飞之地。于是东方主生的思想具体到了泰山,故而进一步演化出“天地之孙”的信仰与演变成了“帝王出生腾飞之地”。

民间信仰

泰山祭祀

巡狩

越绝书》说:“禹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衡,平 斗。”巡狩是帝王加强统治的一种政治仪典,带有政治视察性质。其间,要接见诸侯,考核赏罚,统一制度,拜访老人,观察民俗,宣扬教化等。虞夏时期五年一巡狩,到周时十二年一巡狩。巡狩时二月至东岳,五月至南岳,八月至西岳,十一月至北岳,表现出时令与方位的对应,这或许是“五行” 说的先声。

泰山是东岳大帝泰山神的发源地,而泰山又被古人认为是仙人聚集之地,且认为东岳大帝拥有主生主死的职权。帝王进行巡狩这样的祭祀仪式可以通过百姓对东岳大帝泰山神的崇拜与敬仰来增强帝位在百姓心中的政治地位,同时还可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巡狩大典标志着人与泰山关系的程序化、功利化。巡狩将政治教化与泰山神崇拜相结合的基本形式, 为帝王封禅奠定了基础。

封禅

封禅是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典礼,但由巡狩发展而来。其实质为:沟通天意,上承天命。虽是祭天,不是祭东岳大帝泰山神,可古人认为泰山极高,是神仙的居所,也就是“天庭”所在之地,登泰山即可成仙求长寿。古代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仪式,出于长生的私利和祈求国永年的“公德”,大肆祭祀泰山,加封东岳大帝泰山神,封禅也成为了与泰山信仰相关的一种特殊形式。

神祭

神祭的目的:一是向东岳大帝祈愿,为民祝福,二是求得帝王心理安定。从赵恒之后,就再无封禅,但金、元、明、清对泰山的祭祀仍在继续。明代祭山川海渎,帝王并不亲至。朱元璋、成祖、完颜珣朱祁镇、代宗、朱见深、孝宗、武 宗、完颜雍、穆宗、赵顼均曾遣官致祭泰山。另外,在京都还设有山川坛,专祀山川。清代沿袭明制,仍在地祇坛兼祭山川海渎,同时也遣官致祭五岳。此外,帝王在外出巡幸时,也往往附祀山岳神。康熙帝“南巡江浙,五至泰安,躬祀泰山。”爱新觉罗·弘历十一次到泰山,祀岳神。

祭祀建筑及风俗活动

蒲县东岳庙

建筑形制

山西蒲县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 5 公里的东神山上,南临南川河,北临昕水河,山上“青松千树,翠柏万从,郁郁葱葱”,亦称柏山寺。根据蒲县东岳庙现有文献记载,元德癸卯年间,由于人们祭神不够虔诚,曾引发地震,整个庙宇倒塌。后来,随着人们重修的呼声,道士曹居义带着他的弟子开始了岱庙的修复工程,此后也不断地修复,才得以较好地保留到今天。蒲县东岳庙作为我国迄今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在2014 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加大了国家和政府对其重视程度。

民间风俗活动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寿诞之日,自宋朝开始,东岳庙每年都会举行庙会。一到庙会,四面八方的信士都聚集于此,数百年来从未间断,近年来规模更是盛大,时间甚至长达半个月之久。蒲县人民对东岳庙古庙会更是偏爱有加,一年中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于当地人而言,东岳大帝是蒲县人民心中的神,是蒲县人民祈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北京东岳庙

建筑形制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年),供祀东岳大帝及其众神体系。东岳庙占地面积约71亩,殿宇堂庑376间,整座建筑群由中路正院和东、西廊院三部分组成,布局严整 ,恢弘壮美 ,完美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古建风格。目前对外开放的是路正院,琉璃牌楼、庙门(现已拆除)、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其他建筑对称、规整地分布两侧,非常巧妙地利用牌楼和门的设置变化,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六进院落。

民间风俗活动

元朝在北京建都后,广建寺庙 ,民间庙会兴起,其中最具吸引力且规模较大的庙会是朝外街道的东岳庙庙会。庙会期间,挂福牌、祭财神、走福路、绕福树、请财神、挂福匾等“祈福活动”将在东岳庙庙举行。会按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日。所以三月是北京东岳庙特定的开庙期。“每至三月,自十五日起,开庙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为尤盛。”所以每年的三月份,庙会都要开半个月,这种周期性、规律性的时间对于庙会活动来说是具有独特的意义。

山西泽州岱庙

建筑形制

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而“元丰”(公元 1080 年)为赵顼年号,说明岱庙最晚在宋代就已出现。岱庙依山而建,共上下两院。正殿天齐殿,端坐在整个庙宇的北端。舞楼、竹圃、鱼沼、山门沿中轴线从北向南顺势而下,两侧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

民间风俗活动

岱庙自兴建以来,首先祭祀的是传统东岳大帝,其神职是保佑众生养育万物,后来,出于山西当地居民对风调雨顺、安宁祥和的渴望,又为东岳大帝赋予了救旱祈雨、赈灾驱邪等神力,并为之创立了一系列或是祭天祈福或是戏曲舞乐的仪式活动,丰富了传统乡村的精神文化。泽州冶底岱庙是周边22个村子共有的祈福求雨场所,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祭典,以酬神演戏

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泰山神到东岳大帝,是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变,由自然崇拜过渡到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和依托形式,泰山信仰不仅与政治权利相联系,而且与灵魂不灭及来世观念相结合,进入道教阶段,人们对它的信仰具备了丰富的伦理意义和人文色彩。从东岳大帝信仰具体而微地反观道教神仙信仰所蕴含的敬畏自然、法师自然的人文精神,自己这种信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东岳文化

东岳文化也是泰山文化。东岳泰山古时是被认为是“峻极之地”,与天相接,有仙人居住;还认为位落东方的泰山能兴云致雨,润泽万物;也是历代帝王封禅的地方,由此可知东岳泰山古时地位可见一斑。泰山文化包含“安若泰山”“与国咸宁”“镇服四海”“人神咸安”“镇鬼辟邪”等理念。这些理念无一不体现东岳泰山与其在历史过程中发展出的文化在人们心里的重要地位。同时,古人认为“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也”,意味着人死后会归泰山神管辖,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

山神文化

从最古老的巫书《山海经》可知,山神产生的概念很早。山神又是自然神,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东岳大帝作为古时人们信奉的泰山神的具象,经历过自然神到冥神,冥神到人格神,人格神再回到自然神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无论是从“日出东方,可催生万物,兴风化雨”形成东方主生的原始崇拜,还是后来结合“五行说”联系起泰山主生的观念,这里面都体现了自然所衍生出的泰山神与人的生活,在劳动生产与社会中,密不可分的关系。

祭祀文化

最初,关于泰山的祭祀文化是由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观念深入人心,历代帝王不论是进行巡狩大典、祭祀封禅泰山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深远影响。历代帝王他们借东岳大帝主生亦主死,执掌人间地府,主人贵贱高下、寿禄厚薄 、善善恶恶、生死长短,而神道设教,来引导百姓“弃恶扬善”“多积阴德”,进而稳定社会,巩固江山。

而现在的泰山祭祀文化,则是因为东岳大帝信仰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已属于民俗文化,人们会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进行一些相关祭祀活动,比如参加东岳庙会。以此在延续传统,传承历史满足群众对宗教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群众对物质文化与文化娱乐的要求,并且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还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

相关作品

画作

塑像

文学作品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衣驺呼班云:“泰山府君召。”——东晋.干宝《搜神记》

唐州邹县人。姓张忘字。曾任县尉。贞观十六年欲诣京赴选。途经太山。因而庙祈福。庙中府君及夫人并诸子等。皆现形像。——清.陆圻《冥报录》

东岳天齐大王府:盖闻备束帛以征贤,朕每艰于得士;正朝纲而执法,汝克称于其官。——明.李昌祺剪灯余话

特敕封尔为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尔其钦哉!毋渝厥典。”黄飞虎在台下先叩首谢恩。——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复梦子来告曰:“吾父书为门者所格,幸未达于东岳君;不然,且获罪。东岳君岂可干以私者乎?”儿今探知寅伯父张虹当为东岳府掌簿,于某日受事。——清.乐钧耳食录

因想东南方有个去处,是泰安州,那里有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金殿,管天下人民生死灾厄。——明.施耐庵水浒传

胥莘公尝梦泰山神告之曰:“敬我无福,慢我无殃;当行善道,家道久长。”每以此语人。事见家传。——金.元好问续夷坚志

参考资料

【收藏】神仙系列|东岳大帝:东山一柱,五岳独尊.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2

《玉历宝钞》中的地狱鬼神思想探析.中国知网.2023-11-11

..2023-11-11

..2023-11-28

..2023-11-30

民俗建筑与乡村民俗 ——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冶底岱庙为例.读秀学术.2023-12-09

论阎罗形象的本土化历程.中国知网.2023-11-30

庙在园中园在庙内 泰山以外唯一岱庙在泽州.中国知网.2023-12-09

“泰山府君”信仰源流辨考.中国知网.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