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绝书
《越绝书》又名《越绝》《越绝记》,成书于东汉,共十五卷十九篇,因刊本流传保存情况不佳,资料散佚,对作者是谁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其是由东汉时会稽郡人士袁康、吴平整理汇编,无名氏附益而成,《四库全书》将其归类为史类。
是一部主要记叙春秋末战国初年间国吴越两国争霸历史及地区文化的重要典籍,涉及民族、建筑、地理等多个领域,受中原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文化影响,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交融,作者借鉴古籍,围绕吴越两国的故事描写与历史相关的人物及事件,刻画了勾践、伍子胥、范蠡等人物形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多谋士的治国理想,讲述影响国运兴衰的因素,记录了孙吴的自然与人文风物,被誉为地方志鼻祖。思想上抑吴扬越,表现了对越国国君勾践的颂扬。
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小说创作,影响了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杂剧、明清演义小说的创作风格和人物刻画方式,形成了固定的群体记忆,即固定了吴越历史和吴越族群的叙事。可惜的是,原始资料大量散佚,留存版本存在缺失,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
书名
《越绝书》最早著录见于南朝阮孝绪《七录》之中,现《越绝书》有三种书名,《越绝》、《越绝书》、《越绝记》,清代学者徐时栋认为今本《越绝书》是对古之《越绝》一书所作之传,但余嘉锡及其他主流学者认为今本《越绝书》就是古之《越绝》《越绝书》《越绝记》的传本,杨慎结合《论衡·案书篇》对作者的介绍认为《越纽录》与《越绝书》是同一部书。
名称《越绝》来自现存篇目中的《外传本事》开篇:“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越是指越国的国号,绝的意义是赞扬勾践的作为超绝,意在颂扬越国精神。但也有学者指出,现在的《越绝书内篇》原是《越绝》的独立著作,《外传本事》中提到的《越绝》指的是今本的内篇而不是指全本《越绝书》。
《越绝记》现存篇目没有提及,除《隋书·经籍志》将其称之为《越绝记》,其他书多称之为《越绝书》。
作者
基本情况
有学者认为《越绝书》末篇《叙外传记》中以字谜的形式隐藏作者姓名。明代学者杨慎认为“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指的是姓“袁”;“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指的是“康”;“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指 的是姓“吴”;屈原名平,“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指名“平”得出编者是袁康、吴平。分内篇、外篇两部分考察其书之成,其中袁康完成内篇,而外篇则由吴平完成。东汉初年会稽郡人袁康搜集古籍中吴越史实编成书,东汉末年会稽人吴平对其文字进行加工润色,后又有无名氏加以附益,但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最终形成19篇的篇目。
作者争议
伍子胥说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张守节《正义》认为《越绝书》“或云伍子胥撰”,《越绝书》最早争议可追溯至唐代,天宝司马贞对南梁阮孝绪的《七录》中“《越绝》十六卷,伍子胥所撰”的说法提出质疑。
附益说
宋姚宏(《战国策·楚策四》姚注)、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明张佳胤(《越绝书·序》) 等主张“先秦成书,汉族附益”说,使得《越绝书》由端木赐或伍子胥所作的观点基本被否定,认为书中吴越两国之事为战国人所记,汉秦汉乃至东汉建武二十八年之事由汉人添加,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中也认同这一观点,但乔治中教授持反对观点,认为此说言之无据、结论空泛。
袁康、吴平说
宋黄震(《黄氏日抄》)、明杨慎(《杨升庵全集》)、陈 (《越绝书·跋》)、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清王鸣盛(《蛾术编·说录》)等主张“两汉成书”说,通过分析《越绝书》中“隐语”认为“袁康” “吴平”整理汇编成此书。
袁康、吴平不存在说
历史学家李步嘉先生认为“袁康”“吴平”二人“遍寻书卷不见其名”,推断二人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指代一种政治隐语,其存在的真实性无法确证。
其他说法
梁启超认同“两汉以后成书”说,认为其是晋代成书。如今学者大部分认同《越绝书》非一人一时之作,认同其主要是作者袁康、吴平,但有无名氏附益其书。周生春成书年代固定为先秦时期至东晋,最为主要的内容完成于秦、汉之交,袁康、吴平二人及附益的无名文人为直接作者,而端木赐、伍子胥、等人则为间接作者。
成书
背景
春秋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变革,自西汉以来的北人南移政策促使吴越文化不断繁荣,东汉时期,儒学、道学等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不断交融,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文化在吴越地区落地生根。吴越文化开始逐步走向江南文化,南迁的士人与工匠使江南文化与科技都得到发展,儒学重塑了江南文化,江南中心观的地域文化开始形成,社会风气也不断发生变化,开始由“武”转“文”,但忠勇尚武的精神并未消失,侠义精神、进取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吴越本身的民俗信仰诸如巫风盛行、水神祭祀、图腾崇拜等也影响了《越绝书》的创作。《吴越春秋》发行后,一些会稽郡的乡曲之士不满与《吴越春秋》之贬越扬吴,遂汇编成书。
时间
结合《越绝书》之《陈恒》篇内容,可看出其引用史记部分内容,推出其创作晚于西汉中前期,学者李步嘉指出,《文选·左思(吴都赋)》最早引用《越绝书》内容。结合其他著作征引来看,推断大致流传于东汉中后期。通过与《吴越春秋》的写作风格进行对比,有学者推断《越绝书》产生于《吴越春秋》之后,推断初撰在刘肇永元十六年(104年)之后,成书在成书在公元120至123年之间。
参考书籍
主要资料来源包括《国语》《史记》《左传》《论语》《周易》《淮南子》《论衡》等,参考《国语》的有《越绝请籴内传》和《外传吴王占梦》;参考史记的有《荆平王内传》、《吴内传》、《传记吴地传》、《外传纪策考》等,19篇里有12篇参考《史记》,可看出作者主要以《史记》为参考对象。参考《左传》的有《荆平王内传》、《吴内传》等,文章写作进行了杂,一篇文章有数个参考对象,以《吴内传》为例,参照了《史记》、《左传》、《吕氏春秋》。对前史中关于吴越之事的记载秉承实录精神,叙述方式有改变,但意思基本一致,有些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如《外传纪策考》中伍子胥攻楚被野人阻止的故事,前史中没有记载。
内容
《越绝书》是一部主要记叙春秋末战国初年间国吴越两国争霸历史及地区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方志史中有重要地位,共十五卷十九篇,史料多涉上古,涉及民族史、建筑史、历史地理等领域。《越绝书》分为“内经” “内传” “外传” 三部分,“内经” “内传” 共六篇,“外传”十三篇。各篇内容模式不一。大量记载阴阳五行学说,在《越绝计倪内经》《外传纪策考》《记军气》《枕中》篇都有记载。谶言贯穿于吴越兴亡的始终,开篇《越绝外传本事第一》记载孔子之谶:“夫子曰:‘天生宰者,欲以亡吴。”孔子预言吴亡越霸;《外传纪策考》中伍子胥预言吴将亡于臣昏君;《外传记吴王占梦》中公孙胜预言夫差兵败不得熟食,后自刎而死,最终吴国国灭。
总述篇目为《外传本事》《德叙外传》《篇叙外传》三篇,在书名、篇目及成书问题的讨论上都离不开这三篇。《外传本事第一》位于全文首篇,通过问答方式讲述了书名含义、篇目安排及各篇思想内容,阐明创作意图,解释创作依据,解释内、外、经、传含义,从整体来展示全书,以总览者的身份叙述典籍。《德叙外传》谈到了文种、范蠡、伍子胥三人的历史结局,也涉及各篇篇名、主要内容,成书年纪大致在刘彻之后。《篇叙外传第十九》位于末尾,文字晦涩,介绍著作缘由及篇章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汇编文本的一些感想,学者杨慎基于隐语内容推出作者。《传记吴地传第三》主要记载了吴地的山川、湖泊、宫殿、农业等自然与人文风物,明确使用了一些能指明时间的词语,诸如“阳朔三年”、“永光四年”。《越绝计倪内经第十一》主要讲述越王勾践采纳计倪的计策,越国得以兴盛复国的故事,重点在于计倪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讲解计策,列举五行对应人物如少吴治西方,主金;玄武治北方,主水;太皞治东方,主木;祝融治南方,主火;后土娘娘治中央,主土。《外传纪策考第七》讲伍子胥的谋略与吴国国运兴衰之间关系,大量记载方士们的谋略,全篇大量描写阴阳五行之说,如“越在南,火,吴在北,水。”《外传枕中第十六》讲述范蠡的治国之术,勾践将范蠡所提思想记录下来藏在枕头里,表现对它的重视,其思想仍有五行学说色彩,如“金之势胜木,阳气蓄枳大盛 , 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
艺术特点
叙事方式上,不是严格的编年体,虽然描写人物和事件时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为纬,但不同篇目时间顺序混乱;有国别体的特点,篇章中既有越国,也有楚国;继承《史记》纪传体体例,以人物为中心,但除了人物列传还有地域描写;采用本末体写法,每篇文章以事件为中心,打破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叙事风格混乱。
故事建立在对史料、见闻的搜集和加工,《越绝书》采用追叙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时间词是“昔者”,篇目内容相对独立,每篇围绕一个事件展开,内容完整,但存在重复叙事的问题,人物、事件、事件有所交叉。也没有整体性的叙事目标,结构呈散点式状态。以续补《春秋》自居,人们将其视为纬书之流;内容形式方面亦受其影响,谶纬以字谜式的谶言预示未来,《越绝书》末篇以字谜的形式隐藏作者姓名;谶言贯穿于吴越兴亡的始终,谶纬中孔子被神圣化,《越绝书》中带有纬书中孔子形象的特征。语言特点体现在语料来源驳杂、年代层次复杂且具有地方性特色,有大量不见于同时代其他文献的若干新词新义,可从中探求词汇演变史和提取语料作为汉魏时期民族语言材料,诸多新词新义可作为词典提供补正用例。
思想
思想上“抑吴显越”,开篇就提出为称颂勾践的功业而作:“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有其功,故曰《越绝》。”作者称颂勾践在灭吴过程中表现出的复仇意志,颂扬其 “ 尊事周 室 ” 的义举,体现“尊王”思想。书中不乏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思想,如《外传枕中》、《外传记军气》、《吴内传》等章节均有涉及,如《吴内传》中周公辅佐姬诵时,天下太平;当周公受小人谗陷导致周公辞位时,“五谷不生,树木尽偃,”以此警示成王。当成王夜迎周公返回后,上天感应到成王德行,“五谷皆生,树木皆起, 天下皆实”。《外传记军气》中,圣人能看出“兵气”,不同颜色变换是上天的警示。但最终落脚点还是“人事”,肯定人的作用。
两汉之际谶纬流行,越地“重鬼信巫”。《越绝书》将人间的器物赋予了非人间的意涵。勾践五把宝剑代表雄厚的军事力量,出现在神仙场合里的宝剑就有了神秘性,有了超越世俗的人文意涵。以神话的形式表现以欧冶子为代表的越人巧夺天工的动手铸造技术,共同构成浙江精神永不磨灭的现实性品格。 定型的宝剑,以其神秘文化内涵反映了越人浓厚的区域自觉意识、敢为人先的自由精神。
颂扬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越国上至君主、臣子,下至普通百姓,多怀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勾践的仁德为越国强大奠定了基础。
影响与评价
固定了吴越历史和吴越族群的叙事,形成了固定的群体记忆,历代谈及吴越史问题必然会提及《越绝书》。
影响
对魏晋志怪小说影响
《越绝书》是从史书中解放出来的杂史小说,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把初民的思维世俗化,如《搜神记》论“五气变化”,把民间关于事物生灭的逻辑用阴阳五行加以解释;颜之推写《冤魂志》引用《越绝书》中公孙圣冤魂化为声响之事。《列异传》《搜神记》中引用了《越绝书》中干将造剑的故事;张华的《博物志·异鸟》创作借鉴《越绝书》地理环境描写方式。
对唐传奇小说影响
《越绝书》在文中插入诗歌的做法影响了后世小说中插入诗文的写作方式,一些诗人将歌行与传奇结合,用不同体裁描写同一事件,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陈鸿的《长恨歌传》均有小说及配套歌行。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是《越绝书》的一大特色,王度传奇故事《古镜记》,以古镜为线,串联十二个小故事,写古镜降妖的事迹。
对元杂剧影响
主要体现在选材与想象虚构方面,比如元代吴昌龄《浣纱女抱石沉江》借鉴《荆平王内传》中浣纱女投食故事、赵明道《灭吴王范蠡归湖》借鉴《枕中》范蠡故事。
对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影响
《越绝书》在叙事体例上,以人物传记为题,以时间为中心的方式为明清小说提供借鉴,《三国演义》糅合编年体与纪传体,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讲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又讲述刘备、曹操等人物经历。《越绝书》在人物塑造上具有个性化、类型化特征,同样体现在《三国演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创作中。熊大木的《大宋中兴演义》借鉴了民间传说,在《越绝书》中也有所体现。
评价
清代学者毕沅 、洪亮吉认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认为《越绝书》在方志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仓修良提出《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史,他认为前人用《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和《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两篇把《越绝书》归类为地方志是以偏概全的说法。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越绝书》是中国地方性方志鼻祖。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在比较《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风格时说道:“(《越绝书》)其文纵横曼衍。”
作家杨义指出“《越绝书》这种时空错乱的叙事方式,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可能性。”
历史学家张舜徽在 《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说 “《越绝书》十五卷,是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的书。”
版本
自《越绝书》现世以来,刊本流传保存情况不佳,现代讨论《越绝书》版本,最早追溯到宋代,在南宋嘉定一朝,市面流传的有苏州古城许姓本、陈正卿本以及中都秘阁本,明朝时刻本主要是翻刻宋元本,清代钱培名刻 《小万卷楼丛书 》,此本为《越绝书》的善本。
民国《越绝书》收录在丛书中,如《溪精舍丛书 》本、《四库丛刊 》本等。
目前能见版本主要为明刻本,新中国成立后张宗祥对《越绝书》进行校注,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开《越绝书》注释先河,依据版本为明正德己已翻刻宋本、双柏堂翻刻元本、张佳胤本、万历年间翻刻的元本以及孔文古木、陈垲本、吴琯古今逸文本、程荣、何镗汉魏丛书。1985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乐祖谋的点校本 《越绝书 》,199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步嘉的 《越绝书校释 》,2009年绍兴社科院的张仲 清先生相继出版了《越绝书全译》和《越绝书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