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兴国寺

大兴国寺

大兴国寺,原名大庆寺、大兴寺,原址在今贵阳市中华南路,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是贵阳最早的佛教寺院,建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10年4月30日在花溪青岩镇举行迁建工程启动仪式。

历史沿革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668年),吉安市江西省)商人彭如玉创精舍,名普安堂。后僧人真贤继承其业,拓故址建大雄宝殿、毗卢阁,庄严设像,遂名大庆寺。明洪武二十年,长沙市云游僧南宗至寺,苦行修持,悉心造,构四大天王殿、山门、舍,塑西方三圣、毗卢诸佛及观世音地藏王十八罗汉等像,并五十三参于壁。经镇远侯顾成改赐今名。明永乐八年,贵州省宣慰使奏准设僧纲司于此,授住持慧智为都纲,政府在贵州设僧官管理佛教至此始。

清康熙三十一年,巡抚阎兴邦重修关圣殿。据《贵阳府志》载:“大兴国寺在府城中大街,武庙居其中。有头门、二门、两庑,旁为诸佛殿。”此为大兴国寺之名见于地方文献之始。清雍正年间创修毗卢殿。乾隆建大士殿、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殿、三元宫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建准提殿。

大兴寺自明初迄清中叶,不断修建,殿阁多重,寺宇壮观,香火旺盛。僧纲司设其内。时有名僧如彻空、如登、法印等驻锡。寺中铜炉为贵州省提督本深于康熙元年铸造。清中叶以后,大兴寺各佛殿年久失修,相继毁损,正殿尚完好,惟香火冷落,住僧甚少。清嘉庆八年,设于城北般若庵的义学移入寺内;清道光二十四年初,设于花牌坊的成章义学复辗转迁此,清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官立第九初等小学堂。民国年间,贵州省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亦设于寺。正殿前原建有木坊。上题“大兴国寺”,战乱时被驻军摧毁作薪。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门外石坊、石墙遭毁,改建为明星电影院。抗日战争期间,寺宇被三民主义青年团部占用。

迁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寺址先后被新黔日报社、市检查院、市二轻局使用。历经变乱,所藏文物,除铜钟移至弘福寺外,余均荡然无存。1985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将由国家经租的部分居民房产权交市佛教协会管理,收取少量房租。后经政府征用,给予市佛协适当补偿,建三项贸易中心大楼,即现新百货大楼智诚名店。

鉴于大兴国寺为贵阳最早开建的佛教寺院,恢复迁建大兴国寺,让其重放异彩,成为有识之士和贵阳广大佛教信众的共同愿望。2010年,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贵阳黔灵山弘福寺方丈心照大和尚秉祖师之遗愿,应四众之劝请,发大悲心异地迁建大兴国寺。此举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鼎力赞同和支持,决定在花溪区青岩古镇小西冲迁建大兴国寺。根据建设大兴国寺总体规划,大兴国寺用地面积1333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360平方米,殿宇建筑基地面积16577平方米;资金总投入2亿多元。

大兴国寺于2010年4月30日奠基,历时五载,功成告竣。先后建成大山门、放生池、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大雄宝殿、钟鼓楼、方丈苑,以及盛世宝塔、九龙壁、法堂、客堂、五观堂、素餐馆等建筑。寺院殿阁多重,结构典雅,廊庑广阔,亭台遍布,清幽古雅,庄严恢宏。

参考资料

贵阳大兴国寺.菩萨在线.2023-11-03

青岩古镇重修贵阳最早的寺庙——大兴国寺,寺庙恢宏称贵州第一。.网易.2024-08-08

贵阳府志.国学大师.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