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
刘思敏(外文名:Liu Si Min),高级记者、社会学博士、旅游专家、中国旅游报首席评论员、江苏东方地产研究院专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旅游卫视特约评论员等,毕业于上海大学。
刘思敏曾担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的编委及主要撰稿人之一,1994年9月参与编著的《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刘思敏合作编著了“世界之旅热线丛书”——《南非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年12月,他发表了文章《武广高铁能否为旅游开创新天地?》。2012年10月29日下午2点,刘思敏莅临成都文理学院二校区文理大讲堂,做关于《中国旅游热点及前沿问题剖析》的专题讲座。2014年,刘思敏发表了一篇文章《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2017年9月,刘思敏作为 “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评选组委会的评委及颁奖嘉宾在百代旅行的采访中提出关于全域旅游如何发展以及发展标准的深入看法。2019年,刘思敏受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强国论坛《两会V观察》邀请为网友解读与旅游、文创产业相关的两会热门话题。2022年,刘思敏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多数中国景区的文创衍生产品销售占整体营收比重不足10%,与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度假区等成熟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文创产品原创性不足有关。2024年8月,刘思敏受顶端新闻专访,剖析文旅行业频频出现“僵尸景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刘思敏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及中国社科院《旅游绿皮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专业观察性文章数百篇。刘思敏曾被誉为“旅游评论家”“旅游思想家”。2007年4月3日下午,他被聘请为湖北经济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荣誉教授。
人物经历
刘思敏曾担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曾获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奖)的编委及主要撰稿人之一,先后还担任了大型旅游画册《宝鸡》(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副主编、《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特约编辑。1994年9月,他参与编著的《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刘思敏合作编著了“世界之旅热线丛书”——《南非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次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的文章。
2007年4月3日下午,刘思敏被聘请为湖北经济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荣誉教授。聘请仪式在学术会议中心第四报告厅举行,学校副院长张奋勤为刘思敏颁发了证书。聘任仪式结束,刘思敏为参加仪式的全体师生作了题为“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新理论”的讲座。2009年12月,他在中国知网发表了文章《武广高铁能否为旅游开创新天地?》。2012年10月29日下午2点,刘思敏莅临成都文理学院二校区文理大讲堂,做关于《中国旅游热点及前沿问题剖析》的专题讲座。次年,刘思敏关于凤凰古城开卖148元"大门票"表示,像乌镇、周庄、南浔古镇等不少古村落早就是这种模式,今后丽江古城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可能,尽管眼下看是古城经营的趋势,但长远并不好看。2014年,刘思敏发表了一篇文章《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7年9月,刘思敏作为 “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评选组委会的评委及颁奖嘉宾在百代旅行的采访中提出关于全域旅游如何发展以及发展标准的深入看法。次年3月9日,刘思敏受涞水县野三坡管委会邀请到野三坡进行培训授课。培训会上,刘思敏教授做了《新常态下的旅游景区发展问题》旅游发展探讨报告,对野三坡旅游进行了全面解读,指出了野三坡旅游特色和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对全域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扶贫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并对下一步涞水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提出了独到见解。2019年,刘思敏受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强国论坛《两会V观察》邀请为网友解读与旅游、文创产业相关的两会热门话题。
2021年4月8日下午,刘思敏应邀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作专题讲座,并以《大众旅游时代、移动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为题,结合日照市旅游资源,从“旅游颠覆世界与大众旅游时代”“我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对日照旅游的初步观察与点评”三方面,分析了旅游对人类新文明产生的影响。2022年,刘思敏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多数中国景区的文创衍生产品销售占整体营收比重不足10%,与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度假区等成熟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文创产品原创性不足有关。刘思敏说,文创产品容易被侵权和抄袭的特质削弱了原创动力。只有当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受到更完善保护时,文创产业才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2024年8月,刘思敏受顶端新闻专访,剖析文旅行业频频出现“僵尸景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11月,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刘思敏向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介绍称,目前古城形态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遗留型古城,二是人造型主题公园式古城。——历史遗留型古城:如平遥古城、凤凰古城、西递古村落、宏村镇等,此类古城依赖于天然的文化与历史资源,是旅游市场中的稀缺产品。它们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真实社区生活吸引游客。游客不仅体验历史的沧桑感,还能感受到生活的延续性,这种文化积淀具有无法替代的魅力。——人造型主题公园式古城:如乌镇二期、古北水镇,这类项目通过高水平策划与统一运营,营造出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和度假功能的“古镇氛围”,其本质上更接近主题公园。此类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产品业态丰富、场景设计出色,有着高水平经营团队。
研究方向
刘思敏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观察与研究,从社会视角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
个人作品
刘思敏在《北京社会科学》《旅游学刊》《社会科学家》《城市问题》等核心期刊及中国社科院《旅游绿皮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旅游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东方早报》《中国报道》《南方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专业观察性文章数百篇。
论文
专著
参考资料
人物成就
刘思敏是假日改革黄金周存废之争的“挺黄派”代表人物,原创“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旅游恩格尔系数”理论和观光旅游的“照相指数”理论,提出“天津中央商旅休闲区”、“德天国际瀑布城”、海南“东亚地中海”等战略构想,“摈弃创汇导向,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与杜江博士合作)、“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等具有前瞻性、批判性、深刻性的论点在业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由于刘思敏多年来一直关注黄金周的问题,也积极参与黄金周存废制的论战,他就发现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专家对黄金周的本质认识得不够透彻,例如假日改革的推动者蔡继明教授就是后知后觉的,刘思敏多年的研究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休假不冲突,而应该并行发展。
刘思敏提出的“移动社会”理论认为,旅游的本质是四个对话:文明与文明的对话,人民与人民的对话,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异乡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旅游颠覆了世界,人类文明进入了“移动文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移动社会”,人类的移动生活是螺旋式上升的。
2005年,刘思敏在《旅游学刊》第四期发表的《“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中评述了旅游资源的三种定义,认同狭义定义,进而分析现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并在“木桶理论”的启发下,建立“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在该体系的定量评价中,创新设置体验系数,有效矫正了资源自身价值与旅游产品开发价值的背离,定性评价则将旅游资源分为“奇石”与“画布”两种类型,直观形象地传递出旅游资源等级,并以周口店镇北京猿人遗址等为例作了具体分析。
2010年12月13日,中国旅游报在第二版刊登了刘思敏的文章《顺势而为,创设“旅游恩格尔系数”》,在业内和旅游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从2011年1月7日起,中国旅游报推出新的评论栏目“话题汇”,就以“关于创设旅游恩格尔系数”这个话题为开端,连续三期在同样位置,发表三篇讨论文章,集思广益,以期推进对“旅游恩格尔系数”这个理论假设的质疑、验证与研究。
学术活动
2011年1月16日,刘思敏应邀出席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首届首都旅游发展论坛。面对第三个论题“如何衡量旅游对北京经济的贡献?”,刘思敏“借势”抛出一个论点一一要问旅游对北京经济的贡献有多大,不妨先算算北京居民和北京市的“旅游恩格尔系数”有多高。我的基本论据是,北京既是中国三大旅游客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从“旅游恩格尔系数”完全可以反推旅游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程度,当然不仅仅是对北京经济的贡献。
2012年5月9日,刘思敏莅临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华汉旅做了一场主题为“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的讲座。同年10月29日下午2点,刘思敏莅临成都文理学院二校区文理大讲堂,做关于《中国旅游热点及前沿问题剖析》的专题讲座,并主要从“黄金周:带薪休假的中国式旅游”、“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旅游创造移动文明”、“旅游恩格尔系数、“文明程度的标尺”和“诺贝尔旅游学奖的猜想”五个方面深度剖析旅游热点及前沿问题。
2014年5月28日下午,刘思敏教授来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召开以“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认知与中国旅游热点问题”为主题的讲座,从“大众旅游发展史”和“旅游热点问题”两个方面与学生展开了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讨论。首先,他借助当今旅游业的形势,回顾了大众旅游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的给学生教授了人们在大众旅游时的旅游认知。其次,他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旅游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观光旅游照相指数理论、旅游分类、诺贝尔旅游奖设立等热点问题,引起在座学生们的思考,在最后的学生提问环节,学生踊跃提问,针对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思敏一一作了认真回答,加深了学生们对旅游热点的理解。
2018年12月9日,刘思敏受邀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产业领袖大讲堂”为MTA/MBA教育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移动社会的来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的专题讲座。 刘思敏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移动文明/移动社会”理论;第二部分,门票经济与景区发展。
2021年4月8日下午,刘思敏应邀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作专题讲座,并以《大众旅游时代、移动社会、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为题,结合日照市旅游资源,从“旅游颠覆世界与大众旅游时代”“我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对日照旅游的初步观察与点评”三方面,分析了旅游对人类新文明产生的影响。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以旅游为载体的移动生活作为一种“聪明的休闲”,成为最高级生活方式和品质的象征,并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2021年9月27日下午,以“山河壮志·文旅新章”为主题的山西省文旅创新才智峰会在长治市召开。在峰会主题对话环节,刘思敏等5位文旅专家围绕山西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主题对话,涉及改革创新、文旅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个层面和角度,为山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发展思路。
社会活动
刘思敏经常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旅游卫视、辽宁卫视、天津电视台、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等,就旅游热点问题发表专业见解,频繁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旅游卫视、北京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环球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及香港《南华早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专访。
人物观点
关于全域旅游,刘思敏提出“旅游业发展转向”全域"模式”全域旅游”不宜遍地开花”。刘思敏博士认为,过去,着眼点更多的是看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全域旅游往往会让目的地的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这样的话,一个地方在发展旅游,可能就要从基础设施,各个方面,从全域的概念上,没有死角,都要能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各样,全面周到的服务,实现从单一的门票经济、旅行社经济向产业链经济发展。
如何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刘思敏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满足游客内生的优质旅游需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素养的提升、旅游经验的丰富完善,标准化的服务无法满足,市场就必然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丰富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其个性化的多元需求。二是市场通过优质旅游服务和产品引导消费习惯,这就需要旅游工作者和旅游产业者想办法。
古风情街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现代人生活,政府缺乏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能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千街一面”的根本原因风情古街同质化严重,并不完全是商业化的问题,开发与保护本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在刘思敏看来,旅游的本质还是寻找差异,因此,风情古街的开发既要存古,营造情景体验,也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突出地域特色。
关于推动成都市的体育旅游发展,在刘思敏看来,成都球市成为“爆款”,吸引了全国球迷的目光,有助于未来推动成都的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体育旅游是各城市常见的做法。比如北京奥运会以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张家口市赛区,还有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等,这些引发全球关注的赛事,都能够推动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这些案例都是非常典型的。”刘思敏表示,由于竞技体育具备竞争性,能够将人好强的本性释放,而级别、水平越高的竞技体育赛事,越能激发参与者的激情。“相对应的,对于竞技体育,观众也更向往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个氛围。这与电视、广播转播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他们要现场去观摩竞技体育,这也就催生了体育旅游。”
刘思敏说,像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这类全国性赛事,在成都市作战的不仅是成都本地俱乐部,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俱乐部,这就能吸引全国各地的球迷来到成都观赛。“体育赛事的级别越高,那么体育旅游的游客比重也就越大。”“外地人来看体育赛事,他因为体育而来到这座城市,这本身就是体育旅游。”刘思敏说,“同时,如果赛事举办地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形象非常好的城市,那就会增加体育旅游的附加值。观众就不仅只是为了体育赛事而来,还会为这座城市抽出赛前赛后的时间去旅游,这也就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
那么城市如何抓住赛事举办的契机,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呢。刘思敏表示,首先,赛事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旅游的受众,本身就是为了观看体育赛事而来的。所以城市想要发展体育旅游,就要选择有影响力、有吸引力,尤其是有啦啦队、有粉丝的体育项目和赛事。”其次,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迷”推广不同的旅游线路、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成都马拉松赛举办时,可以针对参与者徒步或是山地越野等旅游路线;在足球赛事举办时,在比赛场地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等等。”刘思敏说,“这样就能吸引体育爱好者的兴趣,从而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
关于恢复还是取消“国际劳动节黄金周”,刘思敏看来在各种场合都坚决要求恢复“五一”黄金周,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休假应该并行发展。观点一:取消黄金周是个错误现在恢复合理恢复“五一”黄金周的理由实际上很简单,当时取消黄金周是一个错误,现在恢复“五一”黄金周是一个正当、合理的诉求。刘思敏说,由于多年来他一直关注黄金周的问题,也积极参与黄金周存废制的论战,他就发现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专家对黄金周的本质认识得不够透彻,例如最有名的假日改革的推动者蔡继明教授就是后知后觉的,刘思敏多年的研究让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休假不冲突,而应该并行发展。
观点二:没有落实带薪休假就不要取消黄金周。刘思敏说:既然带薪休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黄金周就应该保留。刘思敏曾直言蔡教授还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他说集中出行是不理性的,表面看肯定不理性,但实际上是理性的,信息透明、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老百姓但凡能找出另外一个时段出行的话,一定不会在黄金周出行。所以,这是庞大的客观存在,它需要持续地释放。有的人赶庙会,没有人我还不去。女士们去商场买东西,图的也是热闹。这种需求你也得满足,而且,现在旅游周的特征在淡化,休息周、休闲周、探亲周、学习周、亲情周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刘思敏说,所以,仅仅从黄金周是否拉动内需或者更多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去判断设计制度有没有必要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
观点三:取消黄金周可以不拥堵这个说法不严谨刘思敏认为蔡继明还有个观点也是武断的,那就是,全国的人口在统一时间出行,就会造成交通拥堵,人满为患,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减少或取消统一放假的时间,同时推出带薪休假。“我觉得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严谨,在我看来,黄金周最大的弊端是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重要景区的破坏,这种破坏他们认为很严重,我也看到了这种破坏,但专家和老百姓相比,其实老百姓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专家和老百姓的区别是能发现问题更早更准,除此之外他能真正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他现在是看对了病,开错了药,这不是正确的方法,也不是有效的方法。”
任职情况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反对调休的声音持续席卷舆论场。刘思敏认为,日常及周末出游的短时休闲,相对来说分散零碎、好操作,但是消费不高,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大。对于劳动者来讲,短期休闲是基础必需的,所以对幸福感、满意度的提升不大。而长假供给是最急需的,对于发展旅游产业也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刘思敏 LIU SIMIN.jserei.2024-11-19
@刘思敏 的个人主页.新浪微博.2024-11-19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豆瓣读书.2024-11-19
南非之旅.豆瓣读书.2024-11-19
著名旅游专家刘思敏剖析《中国旅游热点及前沿问题》.scnucas.2024-11-19
旅游专家魏小安、刘思敏深度解析全域旅游.百家号.2024-11-19
两会V观察刘思敏:发展旅游要因地治宜警惕投资过剩.网易.2024-11-19
新媒:中国文创产业迎来高速发展.腾讯网.2024-11-19
文旅项目为啥会烂尾?顶端专访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百家号.2024-11-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经济部主任刘思敏被聘请为我校荣誉教授.kyc.hbue.edu..2024-11-19
凤凰古城开卖148元"大门票" 专家称不看好此模式.中国新闻网.2024-11-19
旅游专家刘思敏在野三坡开班授课.涞水县人民政府.2024-11-19
著名旅游专家刘思敏博士来我校作专题讲座.swut.2024-11-19
投资20亿,日均游客不足20人!沉睡的“古城”如何盘活.百家号.2024-11-19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豆瓣读书.2024-11-19
知名旅游专家、中国旅游报刘思敏博士莅临我院授课.bjhhlv.2024-11-19
交锋:恢复还是取消“五一黄金周”.新浪网.2024-11-19
二外产业领袖大讲堂系列讲座:移动社会的来临与我们未来的生活.bisu.2024-11-19
旅游管理系召开“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认知与中国旅游热点问题”主题讲座.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24-11-19
【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2021年山西省第七次旅游发展大会】专家学者为我省文旅业发展“把脉问诊”.山西新闻网.2024-11-19
刘思敏:旅游业发展转向"全域"模式 "全域旅游"不宜遍地开花.环球旅游.2024-11-19
刘思敏:发展旅游要因地治宜 警惕投资过剩.人民网.2024-11-19
刘思敏:古风情街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现代人生活 .sohu.2024-11-19
解读最牛主场③丨各界专家畅谈凤凰山现象:成都应抓住契机,打造全新城市符号.搜狐网.2024-11-19
媒体:两部委发文“优化节假日时间”两年,为何迟迟不落地?.新浪网.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