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丽江市古城,又名“大研镇”,是国家AAAAA级景区,隶属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腹地群山褶皱之中,占地7.279平方千米,由于古城位于金沙江的江湾,而金沙江古称“丽江”,由此得名“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涵括丽江古城客栈束河古镇和白沙古街“三城”,但古城延续“大都无城”的历史传统,并未设有“城区”。丽江拥有最古老的城市供水系统,古城呈现出“家家淌清泉、户户垂青柳”的水乡景观。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木府四方街、石桥、狮子山等景点。同时,古城还有三多节火把节、龙王庙会等丰富的人文活动。丽江古城还是多种宗教汇聚之地,有汉传佛教、纳西族东巴教白族的本主信仰等类型多样的宗教文化。

丽江市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1997年,作为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

丽江古城因金沙江流经其境内,由“金生丽水市”故命名为“丽江”。又被称为“大研镇”,这是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在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此名。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为“巩本知”,“巩本”为仓,“知”为集市,这意味着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丽江市地处滇、川、藏交汇之处,历史悠久,由多个民族融合集聚发展所成,因此具有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关系,其传统民族文化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本源和主体,并综合了汉、藏、白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纳西族、汉族白族彝族藏族回族傈僳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形态,并与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并立、相互渗透、交汇融合。丽江古城除了已经认定的非遗外,还有大量流传于民间的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是构成丽江古城非遗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古城非遗除了具有无形性、多元民族性、可传承性之外,由于丽江古城地处偏远地区,很多非遗都是口头创作、手工制作和口口相传,它们都是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丽江古城的非遗具有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性,这又赋予了丽江古城非遗通俗性、实用性和鲜明的少数民族特性等特征,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非遗源于艺术要求而注重艺术表演性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三赕城

丽江古城形成于唐代,其雏形就是三赕城,唐《蛮书》中载有“三赕城”,《元一统志》“通安州”条明载“州治三赕”,《乾隆丽江府志略》载有“通安废州,在城东三里,昔名三赕”。从李治上元(公元674年)至李晔天复(公元901年),丽江总管的中心治所就在三赕城。而当时离三城不远的白沙、束河古镇,是丽江纳西族最早的居住地之一,白沙玉湖村被称为“纳西第一村”,束河是古茶马道的枢纽,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居住生活,政治中心仍在三城。宋朝建立后,丽江市成为比较脱离中央政权之地,据《木氏宦谱》记载,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5年)丽江纳西首领牟西牟磋建立了独立称王的摩娑诏,政治中心仍在三赕城。据漾西木家桥发现的“丽江人”颅骨化石,证明早在10~5万年就有人类祖先在丽江古城附近坝子活动。战国时期,“丽江”归属秦国蜀郡。到了西汉时期,朝廷命此处为遂久县。唐代,“丽江”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至宋时,臣服大理国

元代的大叶场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元代的丽江市被再次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范围,孛儿只斤·忽必烈任命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为“茶罕章管民官”,后又改任为“茶罕章宣慰司”,由此,丽江纳西族土司制度开始形成。无论茶罕章是否指三赕,忽必烈进丽江与阿良交往的政治中心仍是三赕城。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丽江路,将茶罕章管民宫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285年,又改设为丽江路宣抚司,辖区扩大到一府七州一县,七州之一为通安州。自此,唐宋时的三赎城,开始以通安州城的名分出现在历史上,并成为丽江市土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元代的通安州城俗称“大叶场”,乃是其后“大研厢”的先声。

明代的大研厢

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丽江木氏祖先归附了孛儿只斤·忽必烈,统治者在此设立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也由此开始,丽江地区都是由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祖先进行世袭统治。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大军攻入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木得(木氏第七世)率众首先归附,朱元璋下圣旨特赐阿甲阿得姓“木”,此后木氏土司凭借土司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完善,得以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实力同步提升的繁盛期,丽江古城也由此进入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明代的丽江市古城是丽江府衙署所在地,是木氏政权的中枢,并有了新名字——大研厢,“研”与“砚”相通,既寄托了木得希望丽江文墨昌盛、人杰地灵的美好愿望,也与丽江坝四面环山似一方大砚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明代,设丽江军民府,当时的管辖者被朱元璋皇帝赐“木”姓并封为世袭州府。清代雍正正元,丽江“改土归流”,修筑城墙、开挖支流并以府衙为中心修筑街道路。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政府出资兴建丽江,设立丽江县。到了民国中后期,随着商业的繁荣,丽江古城大兴土木,这一时期内完善了街巷建筑,形成了今天完整的丽江古城的布局规模。

清代的大研里

清朝初年,木氏土司势力逐渐走向衰败。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丽江市改土归流,改土知府为流官知府,使得丽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变革之中,也使得丽江古城另有一派新的建置。清代的丽江古城被称为大研里,古城内教育设施的增加使其具备了文化教育中心功能。此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丽江古城也逐步发展成为商业中心。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云南省境内爆发的杜文秀回民起义使得丽江古城几乎完全被毁。

民国时期的大研镇

民国以后,尤其是抗战时期,丽江的工商经济发展走向高潮,而高潮的中心就在大研镇。铜器、皮毛皮革、纺织、铁器、银器、造纸等的加工与制造,均集中在大研镇。到抗战中期,丽江古城的各地大小商号己达1200多家。经过不断的建设,丽江古城逐步形成数千户、万余人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的丽江古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也在古城正式成立。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2月3日,古城遭遇七级大地震,重灾街巷有三分之一的民居倒塌,但丽江市人民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古城重建如旧。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保护范围包括丽江古城客栈(含玉泉公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2002年12月,国务院同意撤销云南省丽江地区设立地级丽江市,2003年4月,原丽江县分设古城区和玉龙县,“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分别隶属于古城区的大研街道办事处、束河街道办事处,而“白沙古镇”则隶属于玉龙县白沙乡。200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60个旅游小镇,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位列其中。200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10个旅游名镇和60个旅游小镇,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被列为旅游名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3′27.70″,北纬26°52′50.43″,全城总面积为7.279平方千米。

气候

丽江古城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其所处的丽江坝子海拔高而纬度低,加之北部云南玉龙雪山的屏障作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12.6℃~19.8℃,年平均降水量953.9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光能充足,为云南省最高值区。风向随季节转换,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盛行以西北向为主的冬季风,7月至9月转为以东南向为主的夏季风,年平均风速3.3米/秒。

地形地貌

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云南玉龙雪山下一块高原台地上,海拔2400余米,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西北高原两种地形特征。丽江古城所在的丽江坝子群山环绕,北有玉龙雪山,西有铁甲山,东临金沙江有震青山,南有文笔山,其中玉龙雪山最高海拔为5596米,是丽江坝子的天然屏风,隔断了来自北方的寒风。古城北依象山、全虹山,西临狮子山,东面与南面与开阔平坝自然相连。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西北风,还可以朝向东西光源。境内山河交错,全区大致可分为山地、山间盆地、河谷三种类型。古城这种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流穿街绕巷的特征也让古城极具高原水乡的特色。

水文

水文是丽江古城的核心,由于大量引入水元素,导致丽江古城不能按照“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的中原建制。而是采取一种比较自由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得古城里的街道和建筑物依山傍水。玉泉水源于黑龙潭,从象山山麓流出,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

丽江古城内的水系依照各自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以及点状水系。

树状水系指发源于玉泉公园的玉河水网,玉泉水穿过丽江古城,形成三条支流,两侧分别为西河和东河,中部为中流。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如生长的树状一般分布在古城内,因此被称为树状水系。

面状水系分为墨龙泉、白马龙潭两处。前者地处象山之麓,是由山麓岩石缝隙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的,源头是玉河水;后者地处玉狮子山南麓,也被称为狮乳泉。

点状水系指水井或小水塘。较为典型的形式有”三眼井“。上池水供人饮用,中塘水可以洗菜,下流水可以洗衣。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一潭一井三塘水“。

由于丽江古城西侧略高,居民将西河上的活动闸门放下,西河的水就会顺着倾斜的街道向东流。这也形成了丽江市独一无二的清洁方式——河水洗街。

景区布局

丽江古城的选址和建造突出体现了依顺自然的传统审美原则,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流向整个古城并且分成西河、中河和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渠。

古城的中心为四方街,也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从四方街延伸出四大主街:广义街、七一街、五一街和新华街,又有四大主街延伸出众多街巷,由此形成了古城整体的轮廓格局。广义街向北延伸,周边主要有王丕震纪念馆国际劳动节街向东延伸,有大石桥、方国瑜故居等;七一街向南延伸,周边有木府等建筑物;新华街向西延伸,周边有科贡坊、万古楼等。

建筑特征

丽江古城自古有“大都无城”的历史传统,这与纳西族的民族特色以及古城的自卫之道有极大的关系。

古城的原始统治者木氏土司秉持着”不愿坐井观天“的统治思想,认为不筑城墙可帮助统治者广纳天下俊杰、博采众家之长。同时丽江古城的自卫之道是充分利用居住聚落周围的山川屏障以及依山就势而建的关哨体系。因此,古城周围不筑城墙,造就了自由开阔的城市建制。

丽江古城的原始统治者木氏土司在建造宫殿和建构古城时,虽效仿中原王者气度,但并未完全复刻中原皇宫帝苑,而是将它植根于本地传统。比如木府的坐向就没有按中原惯例坐北朝南,而是根据纳西族喜欢朝向太阳的习俗和东方属木之说,亦为皇帝所赐纳西土司之姓,欲得“木”之气而盛,选择了坐西朝东。宫殿群主要依据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礼制,其前端桥梁也仿自北京天安门金水桥。

古城民居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则吸取了多民族建筑精粹——纳西族“井干式木楞房、古羌特点的碉房以及汉族、白族民居形式相结合,形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合院式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此外,还有不少民居借鉴了藏式建筑样式,比如两层楼均设长廊、楼房间相互通连,即融合纳西族藏族民居特点的“蛮楼”。

主要景点

石桥

在丽江古城内的玉河上有354座桥梁,分别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这些桥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众多古城桥中,赵州桥被誉为古城众桥之首。石桥是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的双孔石拱桥,位于四方街东侧100米,该桥系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用五花石铺砌路面,坡度平缓。

石桥还是婚恋的“鹊桥”。纳西族自古就有社交公开、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传统。每逢节庆,年轻人便身着传统盛装,在夜色降临后的群聚桥上寻找意中人。

四方街

四方街是位于丽江古城核心区的古街,也是丽江古街的代表。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滇西北重要的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物流的集散中心。抗日战争期间,因其处在上通西藏自治区印度尼泊尔,下达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运转的要道,商贸活动盛极一时。

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路,不滑不灰。街中沟渠相通,民居铺面跨水而建,与环境自然和谐。在四方街中部有一小广场,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3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逐渐向外延伸的格局。

木府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角,原为丽江市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约为30667平方米,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在木府的中轴线上,分别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建筑。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11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木府议事厅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是木氏土司的藏书楼;护法殿也称后议事厅,是土司商议家事之殿;光碧楼是后花园的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和歌舞哀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同时,府内水渠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也体现纳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现在的木府被人们称为“凝固的丽江市古乐,当代的创世史诗”。木氏土司家历经元、明、清三代,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这座建筑体现了明代中原建筑风格与纳西、白族各地方工艺的交融。后经战乱动荡毁坏,当地政府于1998年春重建,现古城博物院设在府内,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的“大观园”。木府坐西向东,

普贤寺

普贤寺位于大研古城,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后遭破坏。1987年由附近居民集资后重建成为公共场所,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寺院,每逢初一、十五及重大节日都有信佛居民和游客前来烧香拜佛。

狮子山

狮子山生态公园位于丽江古城核心区,因其山体宛如一头睡卧的狮子而得名,是观赏古城全景的最佳去处。公园面积18公顷,海拔约2500米,丽江古城的居民建筑就坐落在狮子山东南山脚。

科贡坊

科贡坊位于四方街西侧,为一三层建筑。原本是为了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丽江市实行“改土归流”,由原来的土司世袭统治改变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清嘉庆年间,家住科贡巷的杨兆兰和杨兆荣两兄弟双双中举,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杨兆荣的儿子杨硕臣又中了举人,于是官府和民众损资在巷口建了楼高二层的科贡坊。清末,这个小巷又出了丽江最后一个进士和庚吉,于是便在被烧的原址上重建并升为三层。

万古楼

万古楼位于狮子山东侧,是一座汉白玉石栏环围的观景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丽江古城全貌。中国著名楹联艺术家叶子彤先生在此题联:“拱桥染晓霞,听涟漪澹荡时,草木一城挂水声,尤邂逅、往来人渡五花石;曲径含轻雨,看庐井参差处,阶四望萦云气,更流连、上下影摇万古楼”。

万古楼蕴含了丰富的纳西族文化,其名的来由,是纳西语谐音“母古驴”,意思是从天上往下看。“万古”的另一个含义是要让自强不息的纳西民族精神千秋万古流芳。万古楼楼高33米、五层,整座楼为全木斗拱式建筑。古楼内共雕画了一万条龙和9999只不死鸟,每层楼顶的檐头都由龙头、凤头组成,形成万龙万古之盛。楼顶是以天棚藻井为圆顶,与楼底层正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丽江古城内的福国寺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彩凤,故名“五凤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典型范例。五凤楼高20米,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为层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凤呈祥”等多种图案。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五凤楼于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

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位于古城南门光义街白龙广场,于2015年建成,主要分为南馆和北馆,该馆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为蓝本,以丽江古城历史发展脉络和遗产保护为主线,在不同的展厅运用了地面互动和体感互动多种形式感受丽江曾经的生产生活,以雾幕投影方式体现丽江古城的发展历程,并用多种360全息投影和背投全息等方式展示东巴文字、纳西族生活情景,利用科技手段展现丽江古城的特色历史文化元素。

方国瑜故居

方国瑜故居位于五一街文治巷32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13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73.2平方米,由一进两院的两个四合院相连。方国瑜故居是丽江古城民居建筑中的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的典型院落,被列入丽江古城重点保护民居和古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古城保护管理局开辟为方国瑜故居;2009年9月,列为云南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第一道大门上有一款白底绿字的匾牌,第二道大门门额上悬着清光绪年间的“世贡第”匾牌。整个大院由一进两院的两个四合院相连,每个院又自成三坊一照壁格局,院里布局了“求学之路”“家庭关爱”“科研成就”和“教学成果”等展室。故居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细致严谨,又体现了纳西建筑恢宏气派的风格。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

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位于黑龙潭北端,是一所以展示地方历史和民族文化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型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原为丽江县博物馆,是云南省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丽江县博物馆于1984年7月成立,并于1994年7月更名为“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之后,在2004年2月,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与原丽江市文物管理所合并组建了丽江市博物院,即“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2009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16年11月举行了新馆建设项目奠基仪式。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东巴文物类型最全最丰富的博物馆,现馆总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开设有文博馆、稀品馆和“东巴文化”、民族风情摄影等展馆,目前共收藏征集了120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共计67件(套),国家二级文物共计23件(套),国家三级文物共计333件(套),在所征集的文物中,包括近3000件纳西族东巴文物。

1993年,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被授予“全国十大地县级优秀博物馆”称号;1994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被丽江市政府授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先进集体”荣誉;2012年,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2013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5年,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获得“云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优秀集体”荣誉称号。

文化活动

民俗文化

祈寿仪式

祈寿仪式称为“汝众华”,是纳西族祈求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的活动。是东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在仪式中除了布置神坛,悬挂日、月、丹顶鹤、七星旗、摆放祭品、神石以外,最突出的是设一棵代表“迎华神”的华塔和一棵代表华神梯的柏树。主祭东巴为主祭人家迎华神,求寿缘、求神福泽。将酒、米撒向人群是仪式的最高浪潮。

素神仪式

“素祖”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举行这个仪式时,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郎家庭的素篓里,与新朗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在新郎新娘头上抹酥油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占卜文化

占卜是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羊骨卜、鸡骨卜、海贝徙、巴格卜星卜、手指卜、左拉卜等数十种占卜。

时令节日

甲子会

甲子会为纳西族旧节庆,一般会期为7天。古时候,人们用天干地支纪年,10个天干,12个地支,干支相配,每60年遇一甲子年。甲子会开始那天,不同宗教的信仰者会集中在玄天阁下广场上,进行传召36尊天神的活动,接着会进行游街,东巴们手持皮鼓和板铃,绿衣绿帽,祈祷祭祀,反复表演“降魔镇妖”的舞蹈。

祭祖节

祭祖节纳西语为“波敬”,意为“烧包”,是纳西族传统节日。举办时间为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之内,在该节日期间,云南丽江县各地的村村寨寨都要任选一天祭祖。祭祖时,使用三株黄栗树代表先祖,供祖先牌位和祭祖物品。

火把节

火把节纳西语为“创美生恩”,是纳西族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火把节的起源于两个传说有关,其一,相传玉皇大帝派遣天将放火去人间村落,而天将不忍破坏人间美景,让人们连烧三天火把隐瞒玉皇大帝。后来,人们每到六月就烧火以示纪念。其二,唐代云南六诏中的南诏为了消灭其他五诏,火烧松明楼,其中被焚烧的就有纳西族的祖先越析诏(麽些诏)主,火把节也是为了纪念这件事而举行。如今,每逢火把节,纳西族的居民们白天斗牛犬、摔跤,到了晚上,各家点燃火把共庆这一节日。

药王节

药王节是纳西族古代节日,于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在该节日期间,居民们会在正房上火塘处祭拜药王,同时用艾篙编织草人挂在正房门上用来阻挡病魔入侵。少年儿童们则需要采集山花;少年儿童要采集山花插在草人身上或者火塘处,人们头上会戴上用蒿草编成的草环避邪。到了晚上,男女老少要品尝药酒吃煮大蒜,酒内泡有金钱蒲隔山消牛黄等药物,还要吃煮大蒜。由于药王节近似端午节,后来与端午节合并。

骡马会

骡马会是纳西族以大牲畜为主的物资交流会。每年分别在农历三、七月中旬举行。在交流会期间,邻近各县的藏、白、彝等民族,甚至远至河北省河南省等地区的群众,都纷纷前来进行牛、马交易。会上,还会组织赛马、文艺演出等活动。骡马会起源于民国初年,原在黑龙潭举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狮子山脚广场举行,70年代后改在县城东郊举行,90年代末改在拉市海东边或古城周边举行。

白沙农具节

白山农具节是纳西族传统节,纳西语为“当美空普”,是丽江白沙护法堂庙会,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春节结束和春耕的开始。每年正月二十,“大宝积宫”寺庙会开门,居民和游客们可以进庙拜大黑天神。后来在庙会期间,居民们会在白沙街和寺庙附近买卖玩具,由此也逐渐演化成春耕前的农具交流会,故称为“白沙农具节”。

三多节

三多节是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到今天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纳西人民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来祭祀纳西族最大的保护神——“三朵”。相传,三朵在十二生肖中是属羊的,因此在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羊日,纳西人就会聚集到云南玉龙雪山山麓的三朵庙用羊作为祭品并举行名为“三朵颂”的祭拜仪式。

到今天,“三多节”不仅是祭祀活动,还是集歌舞娱乐、庙会、踏青、赏花、野炊及农特商品交易等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龙王庙会

龙王庙会是纳西族每年三月十五在龙王庙举行的传统庙会,目的是祭祀龙王、祈求丰收,为期5天。居民们会在期间举行演习、歌舞等文化娱乐活动及赛马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会址由原先的黑龙潭龙王庙迁至郊外,故改名为“三月骡马会”。

纳西婚俗展演

展示了纳西族传统的送嫁、祈福、喜宴等婚俗。在《嫁女调》歌声中,送亲队伍护送着新人到四方街进行放生仪式,队伍经过大石桥并由金、银婚夫妻为新人撒五谷送上祝福,在溢璨井取圣水,路过卖草巷最终到达婚礼场地纳西人家。放活鱼、发喜糖、撒五谷、取圣水……跨过火盆就到了纳西人家。婆婆送上红糖水、围腰、金钥匙,然后在东巴的主持下,新人完成结婚典礼。

其他看点

丽江市古城在端午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当地会举行特色的金秋菊花展、夜游狮子山、民族打跳等精彩的展演活动,也会不定期举行丽江古城非遗文化周活动。

特色美食

鸡豆凉粉

鹰嘴豆唐河凉粉是用丽江当地独有的一种鸡豆(也叫“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这是因为鸡豌豆富含黑色素。清代《丽江府志》中,把这种风味小吃称作“食黑豆腐”。鸡豆凉粉有多种吃法,可以与辣椒相拌,配以菠菜、绿豆芽等佐料食用,也可以煎后食用,味道质地,细腻爽滑。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从徐霞客的文字记载算起,这个粑粑已有300多年历史。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油脂厚重。做丽江粑粑,在擀面制作生胚时要不断抹猪油,擀成一块块薄片后又要抹油、撤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中间包入芝麻、核桃仁等馅料,再擀成云南七子饼茶状,用平底锅文火烤煎成金黄色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软糯适中,做熟后可存放较长时间。

麻补

麻补,是纳西族语言,意为米灌肠,丽江米灌肠十分出名。将漂净的肥肠沥干水分,然后将大肠一端扎牢,灌入馅料,再扎牢灌馅的一端,然后上屉用旺火沸水蒸约1小时,熟透后出屉,切片食用,亦可煎食,外焦里脆,香糯可口,可贮藏1个月不变味。

青嫩玉米糕

青嫩玉米糕,纳西语称增念捻。用小刀把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刮剥下来,拣尽杂质,肉磨,掺和红糖揉拌匀净,再挑一些鲜糕单料,放在一两片玉米棒内壳薄叶上人蒸笼蒸,蒸熟后可食用。香甜柔嫩,别具风味。

酥油茶

酥油茶,纳西语叫麻冷。纳西族酥油视为圣油,是祈神油。纳西族家有客人,必用酥油茶敬客;纳西族的酥油茶做得很考究:取以酥油,茶叶,核桃米沫,麻籽沫,鸡蛋等,然后取煮沸的茶水倒人茶筒内,搅拌使其水乳交融,茶香很浓,此茶为待客的佳饮。

五色菜

五色菜纳西族民间传统菜。丽江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所以在饮食方面总结了很多适应气候的传统菜。先将猪肚和猪肠洗净煮熟,木耳泡开洗净用水煮好,再把木耳放入猪肚和猪肠内,再加豆腐、红萝卜硬皮葱和精盐,煮到红萝卜熟即可食用。

鸡啄豆腐

鸡啄豆腐,纳西语安巴,是纳西族民间传统菜。用一活鸡杀好洗净,砍成小块,先用肥火腿炒一下放水煮到七成熟加盐,加瘦火腿、南方豆腐,多放一些小葱。嫩豆腐不用切而是用手板成小块,煮熟后豆腐象鸡啄过样,因此叫鸡啄豆腐。做熟后的鸡啄豆腐香嫩脆鲜,适合老年人食用。

氽汤

氽汤,纳西语称为氽汤伙。氽汤为汉语借词,伙即汤。水沸后,放入肉末或小肉团,再加葱花、芫荽鲜汤与肉香融合,熟后可即食,过去一般供病人、老弱食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4 年丽江古城正式开始发展旅游业,同年滇西北旅游发展大会在云南召开,大会提出了“发展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发丽江,启动迪庆藏族自治州,带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丽江市古城被确定为先导发展景区。

1996年,丽江经历了“2.3”大地震,丽江人民变灾难为机遇,积极开展丽江古城的恢复重建工作。此次灾后重建为古城之后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丽江古城由此进入旅游快速发展阶段,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申遗成功后,丽江市政府积极履行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出的郑重承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古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工作,注重保护为先,协调平衡建设,可持续开发利用。

1999年,昆明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丽江作为分会场,其旅游业再一次得到迅猛发展,并逐渐奠定了旅游业作为本地支柱产业的地位,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古城尤其是大研古镇呈现出明显的旅游挤出现象,古城内的原住居民不断将房屋出租、大量迁出古城,古城内原有的居住生活空间逐渐被旅游商业空间所置换,旅游者和外来经营者的进入带来跨文化交流,丽江古城的文化景观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1年,丽江古城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古城的保护、管理、维修和景区的开发利用。

2006年2月,在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现场会,省政府提出了“做精大理白族自治州,做大丽江,做优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发展规划,这再一次推动了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并由此进入“提质增效,二次创业”发展阶段。

2019年,丽江市政府提出“丽江古城数字小镇”建设,深化“一部手机游云南”推进下的智慧旅游发展,从顶层设计方面体现5G商用展示区、数字小镇建设先行区、数字经济示范区等。

保护

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2002年2月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2年7月,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在古城建筑保护方面,丽江市古城组织实施了古城民居修缮工程,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共同签署了《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修复协议》,并根据《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规定,共同出资完成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299户传统民居、236个院落的恢复性修缮,该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在古城居民保护方面,从2003年开始,丽江古城每年安排近300万元用古城居民生活补助发放,有计划地留住古城居民。

2005年,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成立,从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文化保护、遗产监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加强对丽江市古城的保护和管理,累计投资约60亿元人民币用于古城保护和管理,逐步拆除了古城内大量的不协调建筑,重新恢复了建筑和园林的历史原貌。

在文物遗迹保护方面,丽江古城实施了文化名人回落古城、地方民族特色店铺保护、名人故居修复等项目,逐步收回古城内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目前,在古城内已有“纳西古乐”“东巴宫”“东巴文化传承院”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展演经营门店,形成了以“方国瑜故居”“志刚书斋”“东巴纸坊”“雪山书院”“玉河书院”“王丕震纪念馆”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示范窗口,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通过保护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古城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创建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古城的旅游环境质量和丽江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与城市品位,赋予了古城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文化

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丽江市东巴文化的积淀图。东巴文化是丽江古城原始居民纳西族在生存环境艰难时创造出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创造出了东巴文化的载体——东巴象形文字,这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书,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博物馆等海内外知名图书馆、博物馆珍藏。2003年8月30日,在波兰格但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东巴音乐是东巴文化的一种,指的是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有器乐伴奏。这种音乐流传于东巴口头。

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原有两说,一说“元氏遗音,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二说为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之乐。说法各异,米姓确考。据已故纳西族著名老艺人和锡典有据可考的传承谱牒,至少在两百年前丽江已盛行此乐,所表现的是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

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和《北曲》。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二胡,演奏至少要有8人并以合奏为主,同时也伴歌舞。赤足舞(跺磋)、云雀(“劳马磋”)、弓矢舞(“抗磋”)、白鹤舞(“夸磋”)等在送葬时奏跳。

2011年,白沙细乐被列为我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2006年,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纳西族热美蹉

“热美蹉”是纳西语的汉字记音,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一种原始集体歌舞。纳西族热美蹉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不用任何道具,人数也无限制,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数百人。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火堆按顺时针方向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古朴自然,唱腔几近呼喊,但每位参与者必须在歌舞中和其他人节拍一致,达到和谐,纳西人须从年幼时开始通过长辈的口传心授和长时期的实践参与习得热美蹉技巧,并在场景激发下即兴发挥。

2008年,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列为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属明清壁画,主要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内,也是丽江壁画的代表。在众多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大宝积内宫的壁画,壁画共12幅。内容以藏传佛教的神佛群像为主,同时也兼有汉传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将不同教派的人物放在同一幅画里,具有唐宋时期汉族风格并兼备纳西、藏族以及白族的绘画特征。

除了宗教内容外,壁画也表现了当时民众的狩猎、捕鱼、打铁等劳动场景,也有山林田舍、花鸟鱼虫等具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景。

重要事件

相关事件

1996年2月3日,丽江古城遭遇七级大地震,重灾街巷有三分之一的民居倒塌,后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恢复重建,其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且核心建筑依存,重建如旧。

2004年5月,由丽江市委、市政府主办,古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丽江世界遗产论坛在丽江举行。来自中国及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大地区办公室的官员等聚集丽江市共同围绕“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2012年6月24日至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丽江古城微小边界调整和缓冲区的提议,将丽江古城面积3.8平方千米调整到7.279平方千米。

2017年2月25日,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全国旅资委决定给予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严重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

2017年4月,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街道办事处下八河村发生的火灾。后经消防人员及时处理,大火被浇灭。该故事无人员被困及伤亡。

2022年11月,丽江观光火车一期工程正式进入通车试运行阶段。丽江观光火车一期工程全长约20.8千米,设计时速70千米/小时,是丽江市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连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AAAAA级景区的旅游观光专线。

所获荣誉

1986年,丽江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10月,云南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上将丽江的建设定位为国际化旅游城市。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9月,丽江古城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同年又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个小城市”之一。

参考资料

丽江古城.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政府官网.2023-05-23

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丽江古城官方网站.2023-05-23

丽江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2023-05-23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央视网.2023-05-23

世界文化遗产——“高原水乡”丽江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3-05-23

丽江市博物院概况.丽江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5-23

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事业回顾与展望.丽江先锋网.2023-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3

丽江古城.中共黑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2023-06-01

丽江古城区深夜突发大火被扑灭 无人员被困伤亡.网易.2023-05-23

连接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的丽江观光火车通车.新华网.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