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有祥

高有祥

高有祥,男,陕西省凤翔区人,198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播音员,1988年任讲师,1994年被评为副教授,2005年被评为教授。1989年任系党支部书记,1994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影视中心副主任,2000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2001年兼任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

2005年8月,被选送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社科系统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三项学习教育”研修班;2007年5月被选送参加在中央党校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第十五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第三十期专设班的学习。

主要贡献

学术成就

高有祥同志从广播电视传播和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注重解决和回答现实问题,并将新信息和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去。学生们反映他的教学能紧随广播电视发展前沿。不少外校学生也常去听他讲课。他发表的论文,有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大量的,都是瞄准当下广播电视传播中出现新问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和创作思维研究,发表了多篇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应用的专业论文,提出广播电视使用的有声语言是规范口语,“规范口语是具有书面语言色彩的口语化语言。它既要有书面语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逻辑性强、信息量大庄重文雅的要求,又要符合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即时反馈、顺口入耳的特点”的观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冗余度”的观点,“报刊、广播电视正确使用外来词”的观点,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被《人大复印资料》、《电视文摘》等刊物转载后,被多位学者引用。他的学术专著《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33.2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常常被各级电视台邀请,会诊问题,进行研讨和出谋划策。近几年,他为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举行过多次学术讲座。并应邀跑遍了陕西省的十个地级城市,为专业人员讲课。仅2004年,他就三上延安市,两下汉中市讲座和研讨节目。他还为党员电教系统培训专业干部,指导党员电视教育专题片拍摄。无论是他的论文,还是他在各级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与点评,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对当地的广播电视理论建设、实际工作和传播业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有祥同志在广播电视第一线工作过,熟悉节目创作过程。在教学和科研之余,还参与创作电视作品。由他任编导、撰稿的专题片《西安,祝你再度辉煌》、《大学生真情暖童心》分别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央电视台七套播出。

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研究,发表论文多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被多位学者引用。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西安市外宣办委托,编导的电视片多部在中央电视台等播出。参与省、市电视台多个栏目的策划和创作,多次应邀为陕西省及西安、延安市等地电视记者举行学术报告。被聘为省、市多个电视节目奖项专家评委,参与向全国选送节目;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重点子课题《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主要阶段性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第一主持人北京大学万明高教授;高有祥为第二主持人(西北主持人;各大区主持人排名不分先后,同为第二主持人) 总课题批准号AYA010034; 2004年结题;2005年10月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2、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傅钢善陈晓端、张文兰、高有祥、乜勇等8人。

3、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李震、朱晓??、牛鸿英、高有祥、南长森等7人。

4、陕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结题 主持人。

5、申报的课题

(1)国家课题《党的十七大后民生新闻发展策略研究》 主持人 高有祥。

(2)省级课题《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宣传效果研究》主持人 高有祥。

(3)副省级课题《西安地区非物质文化影像化生存研究》 主持人 高有祥。

教学研究项目

1、校级精品课程:《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群) 2006年完成并验收 主持人高有祥。

2、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项目:

《教师教学有声语言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_以电视的形式展示研究实验过程和结论》2007年9月立项 主持人高有祥。

3、陕西师大研究性创新教学活动专项:广电新闻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教学活动 2007年12月立项 主持人 高有祥。

代表性成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现代传播》 2007年第6期(权威)。

2、报刊广播电视对外来词应采取的态度 《现代传播》 2005年第5期(权威)。

3、民生之年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年第5期(权威)。

4、省级卫视的特色频道与品牌建设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年第7期(权威)。

5、对假新闻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反思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年第12期(权威)。

6、发展特色广播 走市场化运营之路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年第3期(权威)。

7、三贴近 《直播西安》的有益探索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年第6期(核心)。

8、精神内核 电视娱乐节目的灵魂 《电视研究》 2005年第6期(核心)。

9、从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美伊战争看直播的魅力 《中国有线电视》 2004年第7期(核心)。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的使命 《电视研究》 2006年第9期(核心)。

11、西部广播电面临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国广播》 2004年第6期(重要)。

12、严格把关 杜绝硬伤 《当代电视》 2004年第5期(重要)。

13、西部广播发展对策探讨 《中华新闻报》 2004年6.23 (重要)。

14、平民化 创造性 亲和力 《新闻知识》 2004年第4期(重要)。

15、善待我们的衣食父母 《今传媒》 2004年第7期(重要)。

16、把这段壮怀激烈的历史告诉后人 《今传媒》 2006年第8期(重要)。

17、教育硕士培养的有益探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重要)。

18、陕西卫视对区域文化的演绎(2作) 《电视研究》 2007年第9期(核心)。

19、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文献的新变化(2作)《 现代教育技术》 2007年07期(核心)。

获奖记录

2004年10月被陕西省广电局、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省德艺双馨“十佳”电视工作者。

2007年12月年被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

《21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科研课题,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由省政府奖励。他的学术成果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

专著《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获陕西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