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眼镜蛇

眼镜蛇

眼镜蛇,中药名,别名膨颈蛇、龙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眼镜王蛇、万蛇、舟山眼镜蛇、犁头扑、喷鸡蛇。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动物眼镜蛇(Naja naja)除去内脏的全体。眼镜蛇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其世界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锡金王国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

眼镜蛇呈长条形,长150-200cm。头部呈椭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前沟牙。体背棕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颈背部具眼镜状白色斑纹,膨大时尤为明显;体背部及尾部有窄的黄白色横纹10多条,横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一对黑色斑点;中后段剖开,黄白色至棕黄色,可见黄白色的脊骨和肋骨。气腥,味微咸。

眼镜蛇性温,味甘、咸;有毒。其具有祛风、活血,通经络,强筋骨的功效。其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忌用

来源

原动物

眼镜蛇科眼镜蛇属动物眼镜蛇。

药用部位

眼镜蛇(Naja naja)除去内脏的全体。

采集加工

眼镜蛇全年可捕捉,夏、秋季是主要产季,6-8月最多。有毒,要用蛇叉或棍棒协助捕捉。冬天挖洞捕捉。立冬前后,体肥,胆汁浓。捕捉后,要用坚固铁丝笼装,放在通风阴凉处,热天每星期用凉水冲洗一次,并给水喝,长期贮养喂小型蛙类。加工时,将蛇剖去内脏,放在火上烤干。

性状

眼镜蛇呈长条形,长150-200cm。头部呈椭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前沟牙。体背棕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颈背部具眼镜状白色斑纹,膨大时尤为明显;体背部及尾部有窄的黄白色横纹10多条,横纹有时呈双条形。腹面前段呈黄白色,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一对黑色斑点;中后段剖开,黄白色至棕黄色,可见黄白色的脊骨和肋骨。气腥,味微咸。

性味

眼镜蛇性温,味甘、咸;有毒。

功能主治

功能

眼镜蛇具有祛风、活血,通经络,强筋骨的功效。

主治

眼镜蛇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用法用量

内服:3-8g,水煎服。浸酒(蛇250g,浸酒1500ml)每次10ml,日饮3次。

附方

1.治风湿性关节痛:饮服新鲜眼镜蛇血液,每天用一条眼镜蛇的血液冲酒服,连用半个月。(《广西动物药》)

2.治风湿病:(眼镜蛇)鲜肉炖服,每次250g。(《广西药用动物》)

注意事项

1、血虚筋骨失养者及孕妇忌用

2、《广西药用动物》:“血燥筋枯的人和孕妇忌用。”

中毒与救治

中毒原因及表现:眼镜蛇的毒性很强,其毒液属混合型毒素,既有神经毒,又有血液毒,毒性极大,每年都有许多人因其咬伤而丧命。被眼镜蛇咬伤后,局部肿胀,且迅速累及躯干,疼痛剧烈,局部发生水泡,血泡和组织坏死,皮肤出血,血压下降,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昏迷等。

中毒救治:咬伤后避免剧烈活动,立即用止血带或手帕、绳索等在伤口近心端5cm处进行缚扎,阻断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毒素扩散,但每隔15-30分钟放松1分钟,以免肢体坏死。伤口立即用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溶液冲洗,或用生理盐水及1:5000高锰酸钾水多次冲洗伤口。(清洁冷水、冷茶水、盐水也可用)。如有水泡,可作“十”切口,以利排毒。并给予利尿剂以加速毒素的排泄。口服上海蛇药、蛇伤解毒片等解剂。其它对症处理。

现代研究

成分

眼镜蛇毒主要为神经毒素,并有溶血性贫血作用。其神经毒部分已经提纯,称眼镜蛇神经毒,是一小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11000,比较耐热,100℃热度下30分钟不破坏,但不耐120℃热。蛇毒中的溶血成分已证明为软磷脂酶。蛇毒中尚含细胞毒、心脏毒、眼镜蛇因子、抗凝血因子、多种酶类(如胆碱酯酶、核糖核酸酶、三磷酸腺甙酶)、核甙酸、胆碱酯酶抑制物等。

药理作用

低浓度蛇毒对呼吸先兴奋,后较长期的被抑制,并能阻断乙酰胆硷的反应;较高浓度时主要使呼吸抑制。对肾上腺髓质有兴奋作用,盐酸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使血压、体温上升,血糖升高。对神经节作用则较弱,在高浓度时可麻痹感觉神经末梢,降低或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可增加离体肠管的张力。对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蛇毒可抑制胆硷乙酰化酶,而发挥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阻断蛙腹直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比氯化筒箭毒碱的作用强2倍以上,新斯的明可消除此作用。

给狗注射眼镜蛇毒后血压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血压迅速下降,这与蛇毒磷酸酯酶进入机体后,形成溶血性贫血软磷脂酶,导致组织细胞破裂,组织胺、缓动素、5-羟色胺、腺甙类物质释放,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大,加上组织胺和缓动素使毛细血管扩张症,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心输出量下降;中期:由于机体的抗损害及代偿结果,使血压逐渐回升,使呼吸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晚期:呼吸被抑制,并逐渐转入麻痹,心肌收缩力逐渐减弱,心率变慢,血压持续下降,出现心律不整,心力衰竭而死。病理检查可见心肌广泛浊肿、灶性坏死、心内膜下出血等急性间质性心肌炎的病理变化。

眼镜蛇毒能延长实验动物的凝血时间。体外加入蛇毒则凝血时间更显著延长。眼镜蛇毒能增加红细胞脆性,但无溶血性贫血现象;亦未见产生定氧血色素作用。对白细胞的总数及分类无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眼镜蛇毒有激活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对甲状腺机能也有明显的抑制,主要是阻碍吸碘机能及甲状腺素合成过程。给蛇毒组大鼠的吸碘率、碘利用率、无机化合物碘含量,甲状腺平均千重均较对照组为低。对猫、犬、兔均有升血糖作用。

毒性

眼镜蛇咬伤毒入肌肉最小致死量0.25m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8mg/kg;大鼠肌注致死量为2mg/kg;家兔静脉注射LD50为2mg/kg。眼镜王蛇全毒小鼠皮下给药LD50为0.44mg/kg。眼镜蛇毒素致死率比眼镜蛇毒液高6.7倍。给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1μg/kg。

贮藏

放干燥处,防潮,防虫蛀。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通经络,祛风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脚气。”

2、《广西药用动物》:“活血,强筋骨。”

3、《常见药用动物》:“主治风湿病,神经痛。”

4、《中国动物药志》:“祛风,活络,止痛。治偏瘫,小儿麻痹等症。”

附注

眼镜蛇有多个属种。如南非眼镜蛇、阿氏射毒眼镜蛇等。

基原动物信息

眼镜蛇

形态特征

眼镜蛇体较粗壮、头呈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全长1—2米。头及体背黑褐色,颈部具眼镜状斑纹,体背具黄白色至灰褐色。无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或3;颊2+3;上唇鳞2-2-3式。背鳞平滑,23-21(19)-15行;腹鳞160—196;肛鳞二分;尾下鳞38—54对。

栖息环境

眼镜蛇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常发现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丛及竹园等处。

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眼镜蛇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锡金王国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

中国分布:眼镜蛇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中国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生活习性

眼镜蛇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路旁墙基,甚至于进入家屋。被惊动时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

眼镜蛇的食性很广,能吃鼠类、鸟类和鸟类的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蜍泥鳅黄鳝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种的幼体。

生长繁殖

眼镜蛇属于卵生,交配期5—6月,产卵期6—8月,产卵数7—19枚,卵径(42—54)mm×(26—31)mm,卵重19g左右,孵化期47—57天,出壳仔蛇全长200mm左右。

参考资料

眼镜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1-05

Naja naja.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5

Naja naja.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05

眼镜蛇Naja naja.中国生物志库.2025-01-05

眼镜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1-05

眼镜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