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安
刘世安(1851—?),字静皆,号淑民,广州汉军镶黄旗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探花。其先祖原是汉族,父刘绍基,为广州市驻防八旗将领,官至将军。
人物经历
刘世安,字静皆。其先祖原是居住在沈阳市的汉人。清军入关前成了隶属清满族八旗的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中,平定三藩之乱后,拨汉军禁旅三千到广东省驻防。从此世居广州,一直居住在规定的广州汉军镶黄旗的驻防区。刘世安生于旗籍的普通人家,既不富裕,也没有功名,但是他自小勤奋攻读儒家经典,同时学习满文,能说能写,取为增广生员及膳生员,即俗称秀才。增广生员是指在定额以外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清代府、州、县学的生员。生员经朝廷派遣的学政主持的岁试及科试,列入高等者,才供给廪膳,补助其生活,称为廪膳生员。可见刘世安学习成绩优异。于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秋闱报捷,考中举人。正是“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以后他也曾到北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会试,但杀Q而归。尽管如此,由于刘世安熟习四书五经,诗文清俊,书法亦佳,在广州市颇有文名。一个机会正迎他而来。
广州朝天街设有广州同文馆(今朝天路小学址),在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学习外语。这不是一所普通的书院。因在洋务运动初期急需大量翻译人才,故继同治元年(1862)创立的北京同文馆、翌年创办的上海同文馆后,根据爱新觉罗·载淳旨意,在广州设立第三间同文馆。北京同文馆的倡导者为恭亲王奕,广州同文馆的倡议者为李鸿章。同文馆首任提调王镇雄,首任汉文总教习吴嘉善(子登)。吴嘉善是江西南丰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十三年(1887)刘世安出任广州同文馆的汉文总教习。汉文教习的束修每年480两,此外,还有纸张笔墨书籍等银项每月4两,每日饭食钱120文。虽然比不上西人教习,但以当时的物价而论,这样的收入亦颇不薄。但是刘世安志不在此,因为他还没有达到当时读书人的最大愿望――中进士。进士是科举的终点,又是做官的起点。光绪十五年(1889)刘世安辞去广州同文馆汉文总教习的职务,再次入京参加己丑科会试。“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刘世安不仅顺利通过己丑科会试,而且非常幸运,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该科共取进士296人。状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张建勋,清末曾到日本考察,辛亥革命后去世。最末一名进士乃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杀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清代自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六年将殿试日期确定在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五日传胪。所谓传胪是宣读考取名单的隆重典礼。翁同龢是此次殿试的阅卷大臣。翁同龢是咸丰丙辰科状元,同治和光绪的帝师,也是清代最显赫的状元。历任试官,取士尚称公允。在传胪之日,翁同龢有“五月二十五日聚奎堂刻题口占”一首:“灯火萧条夜已深,此堂强说旧登临。似闻沧海无遗璞,或者禅枝有别林。世上鸡虫争得失,眼前朱碧眩升沉。凤池会有龙业,看尔扶摇万里心。”聚奎堂在试院,旧名为齐礼。这首诗既有翁同龢个人的感受,也可看出他对这次考试的结果比较满意。
按清制规定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刘世安便留在北京翰林院供职。按规定常以编修等去任考官。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乡试,刘世安任陕西省乡试考官。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顺天乡试,刘世安又任考官。考官的职责乃分房阅卷,故称房官,又称房师。光绪二十年循例以编修出任甘肃学政。学政一任三年,主持当地的岁、科二试。刘世安的仕途应算顺利。不久,刘世安的母亲因时疫病重,请假归广州市探视。刘家当时住惠爱街的瑞兴新街,相当于今天第三十八中学部分,为探花第。刘世安因侍奉母亲染上时疫,不幸英年早逝,葬于白云山,近今日白云索道处,现将军坟其父刘绍基墓,附葬于墓旁。
刘氏大家族,本是清贫尚武,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还存留少许旧日练武所用的刀和棍棒。由于刘世安曾任广州同文馆的汉文总教习,与西文教习有过礼节性的交往,比一般士大夫对新学堂更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刘世安鼓励大家族中的青少年子弟投考广东水陆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是当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原博学馆基础上,于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创建。刘氏有子弟两人在该学堂毕业后派往北洋水师,于1894年中日黄海之战中阵亡。另一人是笔者的祖父刘绍a,字镜泉,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毕业,因在广东水陆师学堂曾习英文,便入广州同文馆英文班学习。毕业后在海关供职,成为中国早期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英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