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萼委陵菜

大萼委陵菜

大萼委陵菜(学名:委陵菜属 conferta Bunge in Ledeb.),为蔷薇科委陵菜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大萼委陵菜幼嫩时草质柔软,牛和马乐食,羊喜食,秋后各类家畜仅采食,冬季植株残留好,家畜也乐食。营养价值中等,属中等牧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稀为一年生草本或灌木。茎直立、上升或匍匐。基生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3-6对,间隔0.3-0.5厘米,连叶柄长6-20厘米,叶柄被短柔毛及开展白色绢状长柔毛;小叶片对生或互生,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1-5厘米,宽0.5-2厘米,边缘羽状中裂或深裂,但不达中脉,裂片通常三角状长圆形,三角状披针形或带状长圆形,顶端圆钝或呈舌形,基部常扩大,边缘向下反卷或有时不明显,上面绿色,伏生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下面被灰白色绒毛,沿脉被开展白色绢状长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小叶对数较少;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外面被疏柔毛,有时脱落,茎生叶托叶草质,绿色,常齿牙状分裂或不分裂,顶端渐尖。

聚伞花序多花至少花,春季时常密集于顶端,夏秋时花梗常伸长疏散,花梗长1-2.5厘米,密被短柔毛;花直径1.2-1.5厘米;萼片三角卵形或椭圆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顶端圆钝或急尖,比萼片稍短或近等长,在果时显著增大;花瓣黄色,倒卵形,顶端圆钝或微凹,比萼片稍长;花柱圆锥形,基部膨大,柱头微扩大。瘦果卵形或半球形,直径约1毫米,具皱纹,稀不明显。花期6-9月。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布里亚特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图瓦卢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栖息环境

生于耕地边、山坡草地、沟谷、草甸及灌丛中。

大萼委陵菜是旱生杂类草,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主要伴生种或共建种。它对干旱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宜生长在壤质的栗钙土和黑钙土上。在博格达山南坡海拔2400-3000米的中山带阳坡、缓坦沟谷,大萼委陵菜与冰草共同组成山地草原草地,草层低矮,景色单调,伴生植物仅有洽草(Koeleria cristata)、细裂叶莲蒿蒿属 gmelinii)、黄芪(Astragalus sp.)等,草层盖度30%;在新疆北疆各山地海拔1400-1800米的草原带,它是常见的植物之一,多以伴生种地位参与到由羊茅针茅新疆薹草薹草属 turkestan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组成的不同草地类型中,这类草地的总盖度40-60%,草层高20-50厘米,大萼委陵菜在牧草产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它也常散生于由柄状薹草(Carex pediformis)、白顶早熟禾紫羊茅(原亚种)羊茅属 rubra)及杂类草组成的草甸草原草地中。

生长习性

大萼委陵菜通常于4月下旬返青,6月底开花,9月底开始枯黄。

主要变种

大萼委陵菜(原变种)(委陵菜属 conferta var. conferta)。

矮生大萼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var. trijuga T. T. Yu & C. L. Li):植株矮小症,茎铺散,长4-6厘米;基生叶有小叶3对,连叶柄长2-3厘米,小叶片深羽裂,上面伏生柔毛,下面有灰白色绒毛,沿叶脉及叶柄被开展白色长柔毛。聚伞花序有花3-5朵,花直径约1厘米,萼片及副萼片外被短柔毛及绢状长柔毛。花果期9月。分布于中国西藏。生山坡草地,海拔3500米。

近种区别

大萼委陵菜与多裂委陵菜委陵菜属 multifida L.)十分接近,但后者花茎和叶柄上伏生短柔毛及绢状疏柔毛,且毛较短,不超过2毫米,小叶深裂几达中脉,带形或带状长圆形,可以区别。

大萼委陵菜与委陵菜(Potentilla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 Ser.)区别在于其基生叶小叶对数较少,上面柔毛较多,下面绒毛不密,呈灰绿色,花直径较大,花后萼片直立增大。

茸毛委陵菜(Potentilla strigosa Pall ex Pursh ex Pursh)与大萼委陵菜相近,其区别在于后者小叶片上面毛疏、下面沿脉被绢状长柔毛,边缘反卷或不明显。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