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辨伪学史

中国辨伪学史

《中国辨伪学史》由杨绪敏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6月1日发行,旨在总结中国历代辨伪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探讨辨伪学家的思想和方法。

内容简介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强调,任何学术研究都应以辨别真假为基础,否则研究成果将失去价值。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大多数知识来源于书籍,而伪书的存在使得辨伪成为整理旧学的关键步骤。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古代就出现了对伪书、伪史、伪说的怀疑态度。许多学者致力于考证这些领域的真伪,其中一些人对中国辨伪学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成果,有助于引导年轻学者深入研究国学。

作者简介

杨绪敏,1953年生于江苏省睢宁县,1978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他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厦门大学深造,并在华中师范大学跟随张舜徽教授完成了历史语文学研究生课程。曾任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历史系主任,现为该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他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包括《中国辨伪学史》在内的多部专著。

目录

第一章 疑古思想的萌芽及辨伪学初起时期--先秦汉魏南北朝

第一节 古史传说与先秦典籍整理、研究之概况

第二节 疑古思想的萌芽及对伪说、伪书产生原因的初探

第三节 秦始皇焚书及其影响

第四节司马迁作《全本史记》对秦史料的考辩及处理

第五节 两汉的造伪及辩伪

第六节 王充的“疾妄求实”思想及对伪说、伪书之考辩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造伪与辩伪

第二章 辨伪学的发展时期--唐宋

第一节 唐宋古书、古史辨伪之概观

第二节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及对伪史、伪说、伪书的考辨

第三节 啖助赵匡对“春秋三传”的怀疑及考辨

第四节 柳宗元与诸子及基他典籍的考辨

第五节 欧阳修对儒家经传的考辨

第六节 郑樵与《诗辨妄》

第七节 朱熹考辨古书的成就、方法及影响

第八节 叶适与《习学记言

第三章 辨伪学的成熟时期--明清近代

第一节 明清近古书、古史辨伪之概观

第二节 宋濂与《诸子辨》

第三节 梅鷟与《尚书考异

第四节 胡应麟对伪书的考辨及伪学理论的总结

第五节 姚际恒考辨古书的成就及影响

第六节 阎若璩与伪《尚书》的定案

第七节崔述与《考信录

第八节 刘逢禄与《左氏春秋考证

第九节 龚自珍魏源的辨伪思想和成就

第十节 廖平与《新学伪经考

第十一节 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

第十二节 梁启超对古书的考辨伪理论的总结

第四章 辨伪学的再发展时期--现当代

第一节 现当代辨伪古书、古史之概观

第二节 胡适对中国古代哲学史料的清理及对古史辨派的影响

第三节钱玄同对古书的考辨及对古史辨派的影响

第四节顾颉刚与古史辨运动

第五节 罗根泽与诸子的考辨

第六节 郭沫若与古史的考辨

第七节 集伪书考辨之大成——张心澄的《伪书通考》

第八节 竹简帛书的出土对古书辨伪的作用及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辨伪学史.百度学术搜索.2024-08-31

中国辨伪学史.豆瓣读书.2024-08-31

中国辨伪学史(修订版).缺书网.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