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崔寔

崔寔

崔实(又名崔)(约103年—约170年),字子真,小字元始,冀州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著有《四民月令》、《政论》等,系东汉著名文学家崔瑗之后,与蔡邕(yong,一声)齐名,号称"崔蔡"。

王畅、农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崔骃的孙子,书法家崔瑗的儿子。

元嘉元年(151年),起家郎官,上呈《政论》,历任议郎、大将军(梁冀司马。出任五原知府辽东太守,治理边疆,颇有惠政,累迁尚书。建宁三年(170年),去世,后世尊为“博陵崔氏”先祖。

著有《四民月令》,反映了东汉晚期世族地主庄园全年的家庭事务计划,对后世进行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物生平

崔寔少时沉静,爱好典籍。父亲崔去世,减卖田产,修起冢钵,建立碑颂。葬后,隐居在墓旁,资产用尽,因穷困,以贩酒为业。当时人多因此嘲笑他,但崔寔始终不改。但也就是够家用而已,不至于盈余。服丧完后,三公都来征召,他都没有应召。

元嘉元年(151年)十一月,朝廷召命公卿郡国举荐至孝有操行之士。崔寔受到郡里的推举,被征到公车,因病不能对策,除为郎。他明晓政体,做吏的才能很有富余,谈论当世便利之事数十条,名为《政论》。论点切中要害,言论动听且确切。

此后崔寔被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征召,他全不应召。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才能美好高妙,宜在朝廷任职。朝廷召拜他为议郎,升迁为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著文作书。又出京任五原知府,有惠政。

人到中年,阅历和知识更加丰富。崔寔就带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和积累了半生的农业知识来到了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任太守职。那时的五原郡,经历了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汉匈交战,百姓贫苦不堪。崔寔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之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虽然那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纺织……环境的恶劣不可怕,可怕的是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崔寔决心带领五原郡的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他先是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然后用得来的20余万两银子买来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

崔寔教授百姓制作工具以避免遭受寒冷之苦。当时胡虏侵入云中、朔方郡,杀害抢掠吏民,崔寔整顿兵马,注重烽候,使胡虏不敢侵犯,常常成为边境最强的队伍。后来崔寔以病被征召,拜为议郎,又与各位儒学博士共同定《五经》。

延熹二年(159年),刘志借宦官之力杀死梁冀,崔寔因是故吏而被免官,禁多年。

当时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朝廷召命三公推举威武有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拜为辽东知府。在赴任的路上,崔寔母亲刘姓病故,他上疏精求蹄归葬行丧。服丧之后,朝廷召拜他为尚书。崔寔以当时动乱不安,称病不理事,数月后被免官归家。

建宁三年(170年)病故,家徒四壁立,没有殡敛费用,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他准备棺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主要成就

政治理论

崔寔的政治理论主要体现在《政论》中。《政论》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

崔寔在法制问题上,主要有以下观点:⑴认为“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市之粱肉也”,“德”、“刑”的用途,因时而异。当时是“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应当用重刑治理。他赞扬汉宣帝采取严刑峻法,使社会安定;批评刘奭奉行儒术,“多行宽政”,成为西汉“基祸之主”。⑵反对赦免。东汉时,特别是后期,统治者频繁颁布赦令,赦免罪犯,以缓和阶级矛盾。崔寔对此作做法为反对,认为“赦以趣奸,奸以趣赦”。频繁赦免罪犯,不仅不能制止犯罪,反而使人“轻为奸非”,“犯恶尤多”。如此相互促使,“两不得息”。主张不要轻易布赦令,最好相隔十年以上,才大赦一次。

农业成就

农本思想

崔寔在《政论》中谈到“上家”有“钜亿之资”,“封君之土”;而“下户”则“无所满足”;又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为国家之毒忧”。这些言论说明他具有浓重的农本思想。

农业理论

崔寔的农业理论体现在《四民月令》中。《四民月令》实为庄园地主的经营手册,但它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则确属农业生产知识。全书按月安排计划,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农业措施与农业操作,一切都是按耕、桑等事项需要来筹划的,与一般月令书专言时令者不同,因而历来都把它视为农书,而且是中国古农书中“农家月令书”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它代表了西汉《氾胜之书》以后农学和农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个人作品

崔寔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各类著作凡十类十五篇,其中以《政论》和《四民月令》为代表。

史籍记载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列传第四十二》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后世纪念

崔寔墓位于河北省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也称崔公墓,是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崔氏墓群的一部分。

人物评价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家之法已严矣,而崔寔犹病其宽,何哉?盖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之论,以矫一时之枉,非百世之通义也。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参考资料

崔寔.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2024-10-12

崔寔(东汉后期政论家、农学家)-安平县三国人物专题.安平县三国人物专题.2022-02-11

东汉五原太守崔寔边疆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阴山学刊 .2024-09-24

略论崔寔在五原太守任上的作为.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09-24

崔寔.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4-09-24

刘建清. 崔寔政治法律思想探微.《CNKI》.2024-09-24

崔寔思想研究.知网.2024-09-24

崔寔.中国孔子网.2024-10-12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后汉书(唐)李贤等注_国学导航.国学导航.2021-08-29

卷五十四_资治通鉴(宋)司马光_国学导航.国学导航.2021-08-29

河北安平崔氏墓群10余座古墓被盗 尸骨散落一地_新闻_腾讯网.腾讯网.2021-08-29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十五.渊源国学网.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