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由原电子商务系和原经济与统计学院的贸易经济系和国贸系合并而成,现有教职员工约70人,分三个系,电子商务系、贸易经济系、国际贸易系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组成。

机构设置

国际贸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成立于1999年,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和国际贸易学、国民经济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特色专业验收。目前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另有4人博士在读。现我系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在职攻读学位、出国研修相结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基本合理,学科梯队比较优化的教学科研队伍。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质量好,受到学生好评,尤其是在双语教学发挥本系的优势,取得了较好效果。

科研方面,我系教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03年以来,本系教师共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22项,横向课题16项。在《管理世界》、《新华文摘》、《财贸经济》、《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共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5项。编写了体现我校专业特色的《国际服务贸易》、《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等多部教材。

贸易经济系

贸易经济系成立于1993年,2003年并入国际经贸学院。设有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和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6年贸易经济专业被评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75%。其中博士9人,硕士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68.75%。

全系教师秉承“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实践,适应社会,科学管理”的教育理念,将贸易经济专业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贸易经济活动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商务活动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和现代商人素质、能从事该领域业务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教育教学理念出发,根据贸易国际化和贸易信息化融入贸易现代化的知识结构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充实国际化与信息化类的课程或课程内容。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显著成绩。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系成立于2001年,2003年调整到国际经贸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46.1 %;另有博士8名,硕士3名(其中博士在读2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2.3%。2006年,韩耀教授被授予“江苏省先进师德个人”称号,曹杰副教授、王海燕副教授获“六大人才高峰”第三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全系教师秉承“面向社会、广泛合作、精干高效、塑造一流”理念,团结奋进、努力创新,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2006年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科研方面,全系教师以电子商务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学术和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从2003年至今,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高新技术开发项目1项,省软科学项目2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电子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检索30多篇。

研究生重点学科建设

江苏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

一、学科队伍建设

2001年以来,本学科汇聚队伍和凝练方向,先后引进3名教授、11位博士;自身成长6名教授、5名博士,梯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显著改善,现有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16人,讲师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有6人,副教授9人,在读博士11人,有3人出博士后流动站,6名教师完成或正在国外学习(均为半年以上)。

二、科学研究

本学科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含教学研究)30项(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通过专家鉴定15项,科研经费达434.2万元,出版著作16部,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近4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

三、人才培养

本学科确立了“应用+研究”型的培养模式,被省教育厅评为“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2003年在我校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于2005年7月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贸易经济学于同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课程。

四、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

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设了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改善了教学与科研条件;注重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层次,先后主办中韩产业与贸易发展国际研讨会、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全国现代粮食物流理论研讨会等学术会议5次。

五、重点建设学科经费使用

本学科于2002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几年来,学校就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包括引进教授和博士、教师出国学习等)、硕士点建设、学术交流、专业图书杂志订阅等花费达1,060余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学院在三年中的配套资金90万元人民币)。目前,已初具规模。

六、标志性成果及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情况

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商业产业”概念后,徐从才教授在其专著(《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中,从流通体制转型、流通形式转型与流通增长方式转型等方面,分析了流通市场化、市场制度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针对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变过程,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该书获江苏省第七次哲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通革命”与中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化研究》,揭示了流通革命的生成机理和作用规律,阐述了我国流通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流通组织创新及流通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流通理论创新;石奇研究员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原理出发,展开对产业组织、产业变动、产业优势和相应的企业行为的研究,提出“集成经济原理”,分析和解释了产业价值链条全球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对国内产业组织变动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动产业高端化的对策措施,其观点被学界认可和接受;吴志华教授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带来农业资源的流失和粮食瓶颈加剧问题,提出了“以合理成本谋求粮食安全”的观点、发展战略及粮食生产与流通和谐发展的政策主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粮食局采纳,其专著《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熊小奇教授结合产业的宏观层面和企业的微观层面研究了当代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贸易空间拓展及风险防范问题,其专著《海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获商务部第六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三等奖。

这些成果在理论上均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有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实践价值的理论指导,并为地区经济,特别是为江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