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圣麟
褚圣麟(1905年11月29日—2002年3月26日),男,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天台,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褚圣麟早年就读于之江大学附中,1923年,他被保送入之江大学物理学系。1927年,褚圣麟大学毕业后到苏州萃英中学任数学教员。1929年,他考取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3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褚圣麟任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讲师。1933年,褚圣麟被岭南大学选送到芝加哥大学深造,1935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岭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37年,褚圣麟代理岭南大学系主任。1939年2月,他应聘到由上海市迁来的同济大学任教。之后他得知燕京大学在北平市照常上课,便到燕京大学任副教授。
从1942年起,褚圣麟任台湾辅仁大学数理系副教授。在辅仁大学的3年多时间里,他教过“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与“宇宙线”等课程,还指导研究生,其中有王光美和吕烈扬等人,当时他还兼任中国大学教授。1945年,褚圣麟被请回燕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任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理工学院院长。1951年,他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副教务长。1952年,褚圣麟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宇宙射线、铁磁学等课程。他还曾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褚圣麟是中国最早立足国内开展宇宙线实践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88年,他撰写的《原子物理学》一书在第一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990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物理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1年10月,中国国务院为表彰褚圣麟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而授予他“特殊津贴”。1992年,褚圣麟撰写的《原子物理学导论》一书在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二等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5年11月29日,褚圣麟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个旧职员的家庭。幼年正值清末战乱时期,他随父母去祖籍浙江省天台县避难,在当地私塾就读。
1916年,褚圣麟随其父亲回杭州,进入正规小学读书。三年读完高小,随后进入之江大学附中学习。1923年,褚圣麟由校方保送免试进入之江大学学习。在中学时他对自然科学中的电磁现象颇有偏爱,因此进入物理学系学习。四年的课程他仅用三年半时间便修满,最后半年时间在教务长手下做秘书工作。
1927年,褚圣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之后到苏州萃英中学任数学教员。1929年,他被录取为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他选修了多门反映现代物理学发展的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写出了论文,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1931年,褚圣麟在燕京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应岭南大学物理系之聘任讲师。
留学与教学生涯
留学经历
1933年,褚圣麟被岭南大学选送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深造,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他到达芝加哥大学后就去拜谒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H.康普顿(Compton)教授,A.H.康普顿为他介绍了质谱计专家A.J.坦普斯特(Dempster)教授作为他的导师。褚圣麟在坦普斯特指导下从事高频火花离子质谱分析研究,同时选修了康普顿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各种课程。他看到康普顿教授亲自下实验室检查实验课的准备情况、检查真空系统是否漏气等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深受感染。R.S.缪立根(Mulliken)教授的分子光谱课以及坦普斯特教授的指导也使他终身难忘。由于他的勤奋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他的离子质谱计研究的博士论文的全部实验和论文写作,包括亲自到金工车间加工各种仪器零件,只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1935年7月,他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不久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回国任教
1935年,褚圣麟回到岭南大学任副教授。当时的美籍系主任要他按哈佛大学的大纲开设无线电电子学实验课,同时他还指导研究生赵邦俊从事大气电学的研究,写成“中国广州地区地面以上电势梯度和大气电流密度的测量”一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美国教授回国,临行前推荐褚圣麟代理物理系主任,并且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和资料,包括他亲自记录的实验数据和备课笔记本都交给褚圣麟。次年,褚圣麟指导赵邦俊写成的论文《中国广州地面以上电势梯度和大气电流密度的测量》,发表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昆明市出版的集刊第12卷上。
1938年秋,日军就进逼广州市,褚圣麟未能完成该系主任嘱托的任务。他不得已,历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只身到达云南昆明。当时昆明大批难民和内迁机构涌入,生活条件十分困难,褚圣麟通过熟人在刚迁来的北平研究院谋到一份工作,暂时借住在为院长严济慈准备的办公室里。1939年2月应聘到由上海市迁来的同济大学任教。后来他得知燕京大学在北平市照常上课,便到燕京大学任副教授。1940年至1941年,褚圣麟都在北平燕京大学教书。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随即太平洋战争爆发,由美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失去了特殊地位,日军进入燕园,迫使燕京大学师生员工离校。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从1942年起,褚圣麟到城内德国天主教教会办的台湾辅仁大学数理系任副教授。在辅仁大学的3年多时间里,他教过“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与“宇宙线”等课程,还指导研究生,其中有王光美和吕烈扬等人,他与吕烈扬共同完成了《关于宇宙线强度东西不对称效应》的论文。当时他还兼任中国大学教授,经常是上午在辅仁大学讲课和指导研究生,下午又赶到中国大学讲课。
1945年,抗战胜利,燕京大学在北平市复校,褚圣麟被请回燕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任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理工学院院长。1946年,他与他指导的研究生吕烈扬共同完成的论文《关于宇宙线强度东西不对称效应》发表在《物理学评论》第69期上。1948年,他与他指导的研究生孔德充合作的论文《胁变岩盐晶体的X射线衍射相》发表在《晶体学》杂志第1期上。同时期他指导的还有研究生肖振喜,另有两位研究生则从事宇宙线和质谱计的研究。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管燕京大学后,他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副教务长。195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3校的物理系合并为北京大学物理系,褚圣麟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从此他一直在此岗位上工作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领导着全系的各项工作,还始终站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他亲自上讲台讲授普通物理、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导论等基础课,带领同事探索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经验,亲自编写讲义。后来还讲授过宇宙射线和铁磁学等一些专门化课程。
学术成就与贡献
1964至1965年,褚圣麟连续完成了《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和《原子物理学》两本书的书稿。1965年7月,他撰写的《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出版。1966年,学校被迫停课、教师下乡劳动,他的研究计划全部被迫取消。“文革”以后,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褚圣麟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75年,褚圣麟在第三届全国磁学会议上作了《稀土元素在磁学领域中的应用》的综述报告。此外,他还吕振羽戴道生、陈银桥、史凤起等合作编写专业教材《铁磁学》一书,该书由褚圣麟统稿,197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他撰写的《原子物理学》书稿重新整理出版,该书由于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很适合教学而被国家教委指定为高等学校教学推荐用书,已多次重印出版。
1982年,褚圣麟改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他在全国原子物理学暑期教学讨论会上曾作《原子物理学发展史》《近代原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和《关于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些问题》等讲演,曾面向社会作原子能和平利用、人造卫星以及物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科普报告。1985年,他和吴自勤以及他们指导的研究生张仁济进行Ge-Au双层膜与Ge-Au合金膜中非晶态Ge的结晶问题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同年,已届80高龄的褚圣麟还应邀赴美参加了第19届国际宇宙线讨论会,并参观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1987年后,褚圣麟因年事已高,离开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领导岗位。
晚年生活与逝世
褚圣麟晚年时期仍在磁学教研室坚持科研、教学和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他还出席过第三、四、五、六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
2002年3月26日,褚圣麟逝世。
研究领域
褚圣麟的研究领域涉及离子分析、宇宙线和粒子物理、X射线晶体结构、大气电现象以及磁学等多个方面。
所授课程
褚圣麟讲授理论力学、电动力学、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宇宙射线、铁磁学等课程。
个人作品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出版书籍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轶事
禇圣麟的故居在燕南园59号,他的晚年在这里度过的。禇圣麟在年近90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燕南园边上找不着路回家。当时天下着雨,而且已近天黑,幸好有学生往禇宅报信。禇圣麟不认得来接的人,就问对方是谁,要上哪儿去。
相关评论
褚圣麟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绘声绘色,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宇宙射线”和“铁磁学”等专业性选修课。他对教学一贯十分严肃认真,在出席重要会议与讲课有冲突时从不请人代课或停课,而总是赶回上课。(新浪文化 评)
褚圣麟是深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和老师,曾先后在岭南大学、同济大学、燕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60多年,桃李满天下,为发展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中国的磁学和磁性材料 纪念册》 评)
褚圣麟对中国物理学人才的培养、物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对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最早立足国内开展宇宙线实践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口述史料》 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北大名师寻访:褚圣麟.新浪网.2025-03-02
原子物理学.豆瓣读书.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