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英文名:Attack on Pearl Harbor),又称珍珠港事件,是指日本海军于1941年12月7日发动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行动。

从二十世纪开始,美日矛盾逐渐显现。在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下,日本决心南下,占取石油、金属等资源。为了先机制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将于1941年6月提出了代号为“Z”的作战计划,设想使用海军舰载飞机,远程奇袭美国夏威夷王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先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予以致命打击,摧毁其航空母舰,消除对日本的威胁,以保障日军随后顺利占领菲律宾、马来亚、荷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等地。

“Z”计划在山本五十六的坚持下于1941年11月3日获得批准,作战舰队由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31艘舰艇组成,舰载机共432架。11月21日,山本下达关于开战准备的暗语电报“攀登富士山”。根据这一电报,舰队由日本南云中将率领于11月26日从择捉岛出发,沿偏僻的北航线经过12天航行3600海里,于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此次事件中,美国5艘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布雷舰倾覆,2艘巡洋舰受重创,战机被击毁188架、152架陆军飞机被击伤,伤亡人员3581名,日方伤亡较美方而言十分轻微,仅损失飞机29架,特种潜艇5艘,伤亡人员55名。

珍珠港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辟了历时三年零九个月的太平洋战争。也使美国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中立立场,选择对日宣战,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来。珍珠港事件成为美国在二战末期参战的主要原因。

珍珠港事件可以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国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加入同盟国阵线后,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为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反法西斯战争逐渐摆脱了彼此之间毫不相干、各自为战的困境,苏美英中四大盟国成为战争的中坚。欧洲战区、远东战区、北非战区也相继建立。珍珠港事件后战争由洲际大战演变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战。

事件背景

美日矛盾

矛盾的源头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大片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远东的控制权。占据东北地区后,日本意图排斥其他势力,独享远东大片的商品市场,于是关闭了东北的门户。这一举动使得美国在东北的贸易额几乎缩减了一半,于是,1904年美国开始制定以打败日本为目标的橙色作战计划。日本则于1907年制定《帝国国防方针》,将美国列为第二假想敌。日美矛盾开始显现。

矛盾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日本在中国的权益扩大,美日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导致了一战期间及战后美日在华权益之争升级。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美国立即表示强烈关注并多次抗议,后于5月13日,照会中日两国政府:凡属侵害“合众国及其人民的权利、中华民国政治上或领土上的完整、‘门户开放’及有关对华国际政策者,概不承认。”。在这之后,日本为了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取得优势地位,于1918年修订了《帝国国防方针》,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明确了美国为日本第一假想敌,并制定了以击败美国海军舰队为目标的作战战术。在日美海军实力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想要击败美国舰队,日本必须完成此前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该计划于日俄战争后首次提出,彼时计划为“8艘2万吨战舰,8艘1.8万吨级装甲巡洋舰,其他辅助舰若干”。但迫于国内经济实力的限制,该计划实施极为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因此对“八八舰队”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根据1918年最终确定的方案,日本需建设完成两队有八艘主力舰的舰队、八艘巡洋舰,总计二十四艘军舰,也可称“八八八舰队”计划。然而,该计划主力舰队吨位远超华盛顿会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决定,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阻碍。

在西方列强在欧洲战场激烈混战时,日本进一步发展了其在远东的势力,称霸野心暴露无遗。而美国错失了抢夺中国市场的良机,在中国的贸易额跌至第三位。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美日在太平洋岛屿问题与中国山东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为了维护美国的优势地位,同时限制日本称霸脚步,1922年,美国牵头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包括《四国公约》华盛顿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在内的华盛顿公约。条约一方面通过“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争取更多在远东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限制海军军备,遏制了日本的发展。在随后的1923年里,美国更是不再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推翻了此前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使得美日关系陷入僵局。

日本面对与美国的分歧,1921年出版了《如果日本与美国开战》一书,对美国进行强烈谴责。1922年,日本第二次修订了《帝国国防方针》,将美国列为头号敌人。这些举动使得日美矛盾更加尖锐。

矛盾的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了抢夺资源与市场,于1931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与次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这无疑是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与美国霸权地位的挑衅。面对日本的公然挑衅,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1931年1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与日本大使出渊谈话时表示对日本侵华行为的不满。次年一月,史汀生表示不承认日本与中国签订的诸多协议、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史汀生主义”。次年十月,史汀生公开表示对国联调查团就日本侵占东北地区一事所发表的正式文件—《李顿报告书》的支持。

然而,美国的举措并未引起日本的重视。1937年,日本再次不顾美国在华利益,发动“七七事变”。对此,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芝加哥发表著名的“隔离演说”,呼吁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维护和平。随即,美国国务院指出罗斯福的演说特别用于中日之间,并直接指出日本违反了九国公约与《非战公约》。面对美国的指责,日本仍不以为意,并于1938年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建设东亚新秩序”。为此,美国对日本采取“道义禁运”,即禁止向日本出售飞机和制造材料,并对日本提出的“新秩序”进行抗议。随后,美国政府宣布不再与日本续签《美日通商航海条约》。这表示条约协定期限截止之后,美国不再向日本提供军事物资的售卖服务。美国为表明与日本的敌对立场,不仅限制缩减对日贸易,更向中国贷款,并派出志愿军飞虎队对中国进行援助。

自1941年开始,日美双方就邦交问题开展谈判。美国以“赫尔备忘录”为提案,要求日本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日本认为美国的要求是对日进行挑战,完全无法接受。此时,日本东条内阁已经上台,对美作战决心坚定,也完成了对美作战准备。至此,美日谈判完全破裂,矛盾已不可化解。

日本内部状况

经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低迷,许多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经济。而日本国内资源短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工业化的需要使得日本必须进口物资并开拓海外市场。各国对倾销的抵抗将日本从世界市场排挤出去。国外缺少贸易来源,主要依靠美国援助,单以石油一项而论,日本所需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1937 年占 80%,1939 年占 85%。这导致日本经济状况十分被动。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日本国内物资更加短缺。由于与中国的战争迟迟未结束,日本青壮年男子大多进入军队或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这不仅加重了日本国内粮食生产压力,也使得日本社会动荡起来。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扩张侵犯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美国于1938年开始限制甚至禁止对日本的资源供给,包括战略资源与金属物资,日本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此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资源争夺尚未有结果,一旦停止战争,对日本来说无异于功亏一。因此,为了南洋的资源,日本不惜与美国一战。

政治

在日本国内,以右派军国主义势力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侵犯了日本的利益,再加上 1924 年美国制定的新移民法案将大批日本移民拒之门外,加剧了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日本右翼与军国主义势力对美国的仇视。在日本内部, 甚至有日本学者认为珍珠港事件的起点就是 1924 年美国的移民法案。

极端的军方势力为了掌握更多话语权,于1936年发动“二·二六事件”,主张对外扩张的军部法西斯主义势力增强了对政府的影响力。在军部的支持下广田弘毅登台,广田内阁成立。广田内阁的成立是日本政府法西斯化的开始。

日本明治维新后,虽走上步入现代化的道路,但政府与武装部队的关系仍不明确。根据宪法,日本军队可以越过民选政府直接向天皇进谏,日本决策意见也因此难以统一。1937年11月,为了克服军方与日本政府的分歧,近卫文麿创立联席会议制度,此举由于参会六人中有四人属于军方,导致最后军方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期东条英机上台,东条内阁成立。至此,日本决策以军部一方主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对美作战的计划。

军事

日本近代对外侵略的过程中,由于陆军与海军对于战略计划有所分歧,曾出现“北进”两种政策。陆军主张的“北进”政策主要目标是将苏联视为头号假想敌,主张所有兵力以中国腹地为战场,击败苏联后再转战太平洋地区。海军主张的“南进”主要目标是将美、英视为头号假想敌,主张在保持日本东亚霸主地位的同时,将美、英驱逐出太平洋战争,从而使日本独占中国与太平洋地区。

1936年广田内阁在《帝国外交方针》和《国策基准》中把“北进”、“南进”作为基本国策。在进攻苏联的1938年张鼓峰事件与1939年诺门坎战役失利后,日本侵略方向由北进转为南进。1940年第二次近卫内阁通过《适应世界局势演变时局处理要纲》,正式把“南进”政策作为侵略战略。1941年日本御前会议通过《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要纲》,“南进”政策成为日本国策基准,日本从战略上放弃了“北进”政策。

日本海军主张的“南进”政策实际上以佐藤太郎和秋山真之提出的“渐减战略“为依托,即逐步消耗敌人的实力。佐藤太郎在《帝国国防史论》中提出,对美作战应遵循三个原则:对美七成军力论、渐减迎击论和舰 队决战论。他认为日本海军超过美国海军实力的七成就可以支撑起防御体系,兵力超过美国才可以发起进攻。同时应注意要在战前利用一切方式逐步削弱美国海军实力。

在“南进”政策的影响下,日军积极发起对南太平洋的进攻。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后,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社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萧条的经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极端民族主义抬头。天皇在此时受到极端的崇拜,被视为活着的神。许多日本民众认为可以通过对外扩张、对内军事化来解决日本国内的社会问题。同时,极端的民族主义使得日本民众甚至是军官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他们将美苏等国视为对日本主导地位的威胁,甚至大肆宣扬诸如暗杀的暴力行为。社会的极端气氛对日本政府在对美态度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美国内部状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内奉行和平主义思想。在和平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几乎不考虑日本偷袭的可能。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前,日本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掩盖作战意图,迷惑美国政府,美国因此也放松了对日本发动突然袭击的警惕。同时,美国对日本外交上推行姑息政策、战略上推行绥靖政策,这无疑助长了日本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从珍珠港当局来看,军队掉以轻心、防范不足,以至于日本空袭开始以后,珍珠港信号塔才向金梅尔海军上将报告。

战前准备

日方

作战措施

日本陆军统帅部自1940年末就着手制定对美、英、荷的作战计划。计划主体为。重点为马来方面。

1941年6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上将提出了代号为“Z ”的作战计划,设想使用海军舰载飞机,远程奇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11月3日,该计划获得批准。11月5日,《大本营海军部第1号命令》下达,要求联合舰队立即开始作战准备。而山本早在争取“Z”计划批准时,就暗地开展了作战训练。

首先,为保证偷袭的指挥成功,联合舰队多次反复进行图上演习和沙盘演习,海军高层领导及各级指挥官都亲自参加,而且亲自主持敌对双方的演习。同时,为了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联合舰队还进行了模拟实战的战术技术训练。1941年7月以后,鹿儿岛、出水、笠野源、富高、志不志、佐伯等基地均在日本南部九洲岛日军展开了紧张的训练,主要解决鱼雷机施放浅水鱼雷问题,还有轰炸机提高水平轰炸与俯冲轰炸的技术、战斗机熟练执行制空任务、舰队在大海续航中加油等问题。11月中旬还在佐伯湾以战列舰为目标进行综合攻击演习。

其次,日本慎重地选择了航线与攻击时间。航线方面,曰军当局曾研究过北、中、南三路航线的利弊,结果是选择了由阿留申群岛南下的北航线。北航线的特点是,它与美国在太平洋的岛屿相距较远,航程长达3500里。可能是美国军队警戒达不到的范围,且冬季无商船航行,便于隐蔽航行而有利于取得进攻的突然性;其缺点是航线长,可能碰上恶劣气候和大风浪,舰队海上加油有困难,中路与南路西航线的利弊恰好与北航线相反。出于战略的需要,终于选定了北航线。经研究之后,突击进攻时间是择定于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星期日早晨。该时刻日出前尚有下弦月月色,便于艇上飞机起飞,而美国舰艇在周末大多数已返港停泊,且假日美军戒备可能松懈。机动部队为达成偷袭效果,秘密集结在日本北方千岛群岛单冠湾,并由此出发,沿高纬度地区向东航行。这条路线大致沿北纬 40 度以北,略偏南向,至夏威夷王国附近时,南向大转弯,抵达珍珠港以北 230 海里海域,机动部队便在此位置出动飞机,南向飞行,发起空袭。

然后,日本当局进行了一些迷惑性的活动,以掩盖真实作战意图。当时真的临战演习在九洲紧张进行,日本却另外举行无关的演习邀请各国驻日武官去参观。12月5一7日,横须贺海军学校三千名学生被送往东京到处游览,故意制造错觉,好像日本海军无特殊任务。12月2日,日本故意安排万吨级油轮“龙田丸”从横浜市开往美国洛杉矶撤侨,造成假象,好像日美之间仍不致马上面临战争。

最后,在舰队部署方面,山本与其参谋也进行了严密的安排。具体编排为:

此外,设有先遣部队。先遣部队以监视奇袭美方舰队为目的,配有潜水舰27艘,舰载机6架。该部队指挥官为第六舰队司令长官清水光美中将,下设第一、第二、第三潜水战队和特别攻击队。特别攻击队指挥官为佐佐木海军大佐,由伊16、伊18、伊20、伊22、伊24五艘潜水舰组成,每艘潜水舰都载有特殊潜艇。

军旗演习

1941年8月开始,日本进行了多次演习。

海军方面,在日本海军大学校举行为期四天的军旗演习,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山本五十六主持,联合舰队各级指挥官、幕僚以及军令部幕僚参加。主要研究了西太平洋管制作战和夏威夷方面奇袭作战两项。

陆军方面,在日本陆军大学校举行为期五天的军旗演习,由冢田攻参谋次长主持,准备去南方作战而组建的各军参谋长、主要参谋以及参谋本部作战幕僚。主要研究了作战初期对南方重要地区的进攻作战。

美方

海上军事实力

1933年,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逐步缩小,德国意大利在欧洲的扩张有所抬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振兴造船业为名加快造舰步伐。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文森—特拉梅尔法案》,开始启动为期8年的海军扩军计划。此后3年内,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第2、第3个《文森法案》,宣布将美国海军的舰船总吨位扩大70%,目标是建设一支“两洋舰队”,足以对付来自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的海上联合威胁。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海军服役的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37艘、驱逐舰171艘、潜艇111艘,在建的战列舰15艘、航空母舰11艘、巡洋舰54艘、驱逐舰191艘、潜艇73艘,海上作战飞机5500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

珍珠港军事基地的部署

1884 年,美国从夏威夷王国手中获得了在珍珠港建立美海军基地的权利。1887年,美国在珍珠港设立船舶修理厂、燃料站以及各类基地设施。1898 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正式吞并了夏威夷。1905年,为了维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在夏威夷珍珠港建立一个大型基地,用于修理舰只和提供补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珍珠港已建有大型海军基地。二战时期,珍珠港是太平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中部岛屿为福特岛海军航空站。

战前情况

根据吉川的情报,六日傍晚,美国“犹他号战列舰”与一艘水上飞机母舰驶入港内。七日停泊于港内的舰艇有战列舰九艘、轻型巡洋舰三艘、潜水母舰三艘、驱逐舰十七艘。进入船坞之舰艇有轻型巡洋舰四艘与驱逐舰两艘。“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与“企业号航空母舰”不在港内,“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正在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军港修理。

“列克星敦号”所属的第12特遣队正赶往中途岛,执行运送飞机的任务;由“企业号”、3艘巡洋舰及9艘驱逐舰组成的第8特遣队则位于夏威夷以西约500英里处,正在归航途中。第8特遣队由海军中将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指挥,任务是将12架舰载机及海军战斗机驾驶员运往威克岛。该任务已于3天前完成,但由于天气恶劣,企业号航空母舰返航的日程比预计晚了一天。

战争过程

情报侦察

1941年9月,珍珠港的日本谍报人员便开始行动。进行了如监听夏威夷王国电台广播,驻擅香山领事馆人员以外交官身份从事活动,还有大批日本间谍与军宫收集情报,日本潜艇也到达珍珠港附近侦察。一切活动都在于刺探珍珠港的军情,为美国军舰的活动规律与停泊位置、珍珠港的空防海防以及各机场的具体情况。10月,军令部负责对美情报的中岛凑少佐交给吉川猛夫少尉一封秘密信件,要求吉川对美国舰队训练情况、美国飞机在夏威夷周边巡逻情况等九十七项军事情报进行回答。

吉川收集到美国水上飞机巡航的信息、舰队出港执行任务的部分情报、美国的军事布局。为了获取这些信息,吉川几乎每天都在珍珠港北面的珍珠城一带徘徊,观察美国给舰艇送补给物资的动向。为掌握珍珠港防潜水艇网的信息,吉川曾假扮菲律宾工人潜入港口进行观察。

吉川根据他刺探的情报,向喜多长雄总领事进行了包括星期日美国军舰在珍珠港内停泊最多、航空基地在希卡姆机场和惠勒机场等问题。

山本五十六意图一招制敌,在9月提出了代号为“Z”的作战计划。该计划于11月3日获得批准。作战舰队由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31艘舰艇组成,舰载机共432架。突击舰队由日本南云中将率领从择捉岛出发,沿偏僻的北航线经过12天航行3600海里,采取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于1941年12月7日到达珍珠港以北200海里的预定展开海域。

十二月七日

早晨七时,机动部队突入最后一道难关,进⼊了敌机巡逻圈内。旗舰“赤城号”的桅杆上飘扬着一面“DG”信号旗(意即皇国之兴亡在此一战,全体将士务必倍加努力)。三小时后,美国陆军部和海军部接到美方破译的日本对美备忘录前十三部分的电文(总统于晚上九时三十分接到此件)。下午四时至六时,外务省发出、东京中央电信局拍发对美备忘录第十四部分的电文与第九〇七号电报。

晚上八时四十六分(夏威夷王国时间零时十六分),岩佐大尉驾驶的伊二二特种潜艇在离珍珠港大约十七公里的地方直向港口进击(在此前后,横山驾驶的伊一六特种潜艇、古野驾驶的伊一八特种潜艇、广尾驾驶的伊二〇特种潜艇也分别向珍珠港港口进击;酒卷驾驶的伊二四特种潜艇因发生故障而推迟到晚上十一时零三分才出击)。

晚上十一时三十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时间九时三十分),美国海军部接到美方破译的日本对美备忘录第十四部分的电文。

十二月八日

攻击准备

零时,机动部队驶至瓦胡岛北东二百三十海里海域。此时,美驻日大使格鲁向天皇递交富兰克林·罗斯福致天皇的亲启电。不久之后日本政府电令驻美大使馆:“两位大使在当地时间七日下午一时向合众国政府直接递交我对美的答复。”

凌晨一时,美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起草致各方面军司令部的电报指示:“日方可能于本日东部时间下午一时向我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通告。”第一攻击波出发(一时三十分)。杉山陆军参谋总长收到绝密电报:“八日一时三十分我在哥打峇鲁东岸登陆成功。”此时巡洋舰“利根号”和“筑摩号”各出动一架水上飞机对珍珠港进行侦察。日本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使馆对“下午一时通知电”译读完毕。三十分钟后,第一批攻击队的一百八十三架飞机全部起飞完毕,并于一时四十五分朝着瓦胡岛方向飞去。

凌晨二时,瓦胡岛卡胡库角欧巴纳陆军雷达基地发现国籍不明飞机。陆军参谋总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致电夏威夷指挥官,发出警报。三分钟后,美驱逐舰“守护人号”在珍珠港入口处攻击日本潜艇。约半小时后,机动部队命令第二批攻击队的一百六十七架飞机全部起飞。攻击队于三时正朝着瓦胡岛方向飞去。

第一波攻击

凌晨三时,渊田美津雄中佐打出第一发信号弹,第一攻击波下令展开(三时十分)。然而由于云层的阻隔,制空战斗机队没有看到信号,为此,渊田打出第二发信号弹。这使得部分机组误解为执行两发信号弹的作战计划,致使攻击队没有按照演练时的顺序进攻。九分钟后,第一攻击波下达“托、托、托”(全队突击)的命令。渊田发回表示奇袭成功的信号电:“托拉、托拉、托拉。”。随后,第一攻击波俯冲轰炸机队开始轰炸。当时由渊田美津雄率领的183架日机(含鱼雷机40架、俯冲轰炸机51架、水平轰炸机49架、歼击机43架),从6艘航空母舰接连起飞,盘旋一周后朝瓦胡岛飞去。约两小时后,日机(51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携带550磅炸弹)分两批轰炸了瓦胡岛上的希卡姆机场、惠勒机场和福特岛航空站。随后,日机飞临珍珠港内施放鱼雷,一批鱼雷机16架在福特岛(处于珍珠港中央)西侧低空施放鱼雷,另一批鱼雷机24架以15~30米的超低空在福特岛东侧施放鱼雷。与此同时,大批轰炸机对准港内大型军舰和岛上其他机场进行猛烈轰炸,歼击机也纷纷向地面扫射。美国军队高射炮突然朝天开火。此时,夏威夷当局和美军官兵才得知珍珠港真的遇袭。日机第一次攻击就获得显著成果,一举炸沉炸伤美军主力舰8艘。

第二波攻击

清晨四时左右(夏威夷时间七日上午八时左右),第一批攻击队的轰炸机队结束轰炸后返航。随后,第二批攻击队的指挥官下令机队发起攻击。四时二十五分,第二批攻击队的指挥官下令“全队突击”,并于四时三十二分开始攻击。由长岛崎率领的第二批日机171架(含俯冲轰炸机81架、水平轰炸机54架、歼击机36架),越过瓦胡岛东部,飞临珍珠港。它们的任务是继续对机场与军舰进行轰炸;与此同潜入港内的艘特种潜艇也施放鱼雷攻击美舰,并封锁珍珠港港口。这次攻击击毁了美国部分舰艇,扩大了偷袭的战果。第二次攻击时,美国军队有29架战机起飞,同众多的日机交战,双方互有击落。美国出动高射炮,除轰炸日军外,竟意外击落己方的侦察机7架及从美国飞来的B-17轰炸机。大约一小时三十分后,日军偷袭结束。渊田曾要求再往珍珠港,补炸遗漏的重要军事目标(地下油池群和海军工厂),但舰队司令南云断定预定目的已经达到,下令必须按计划迅速返航。机动部队按原来环形队形,以24节航速返航。未见美机追击。

攻击结束

早晨六时,大本营陆海军部宣布:“帝国陆海军于今天八日凌晨在西太平洋与美英军进入了战争状态。”两小时后,机动部队指挥官综合了迄今收到的报告,用电报拍发了一份战斗快报。东乡外相向格鲁大使递交了对美备忘录的抄件。

上午九时二十二分左右,机动部队结束对全部飞机的营救工作。一小时后,夏威夷陆军部队司令肖特将军收到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参谋总长拍发来的“紧急警戒电”(此时已是日军开始攻击后七个小时零三分钟)。

上午十一时,日本发布大本营第二号新闻公告,“帝国海军于今天八日凌晨对夏威夷方面的美国海军舰队和空军断然进行了猛烈的大规模空袭。”随后,日本公布天皇的宣战诏书。

日机在珍珠港的两次攻击,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实际攻击时间为1小时30分,投掷特制鱼雷40个,投下各种炸弹556枚。9日,舰队同油轮汇合后,便依旧绕过中途岛美军基地的飞机巡逻园航行,于12月23日机动部队返回日本潮户内海西部。

战争结果

偷袭珍珠港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演讲,要求对日宣战。至此,美国正式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事件影响

政治

美国借珍珠港事件摆脱了“孤立主义”思想,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美国国内对参战问题得到了统一,出现全国一致支持罗斯福总统的局面。美国由此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联盟,并且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日本投降后,美国打击日本的同时,利用日本来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对日政策在后期由从打击转变为扶持,从而建立了美日同盟。美国对日本未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得日本至今混淆弱化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侵略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日本国内政治右倾主义也逐渐明显。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民意也发生了转变。美国民众对日本产生较强的敌意,美国开始对日裔美国人进行清洗。 1942年1月,美国政府授权陆军部在国内最贫瘠荒芜的地方划定“军事区”,作为日裔侨民的聚居区,比如:爱达荷州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怀俄明州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这些定居点直到1945年才被取消。此外,民众还要求不仅在战场上彻底打败日本,还要以美国的意志彻底改造日本,以绝后患。

军事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1941年12月2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在华盛顿会晤,讨论了反法西斯主义战略问题与建立同盟的问题。1942年1月1 日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美国加入同盟国阵营,通过参战逐渐掌握国际事务中的领导权。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也向日本宣战。中原地区北洋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持续了四年以后,也跟随着国际向日宣战。之后德国意大利两个法西斯国家向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变得更大,涉及范围也更广了。

因珍珠港事件的影响,美国海军进行了新的人事调整。首先在太平洋上采取全力防守战略,12月21日的白宫会议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接受了联合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澳大利亚建立基地,同时确保通往该地区的海上交通线。为重新树立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信心,任命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代替金梅尔继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只接受金梅尔上将的指挥。金梅尔任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之后,指示尼米兹负责保卫包括中途岛在内的夏威夷群岛,并保障美国和夏威夷、美国和澳大利亚直至萨摩亚之间的海上运输线。日本则加快了对太平洋其他地方的攻占。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马尼拉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以及缅甸、马来亚沦陷,在中太平洋,克鲁特群岛、塞班岛、关岛、威克岛等战略要地先后被日军占领,在南太平洋,日军攻占了所罗门群岛,矛头对准澳大利亚。

相关争议

美国学界相关争议

正统派

正统派学者认为美国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后,西奥多·罗斯福依旧采用和平的方式来制裁日本,企图遏制日本的野心。但日本言而无信,在日美还在谈判的阶段就率先偷袭珍珠港。于是罗斯福被迫宣布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是将领失职和“孤立主义”所导致的,罗斯福没有过错。正统派的代表性论著是朗格和格列逊合写的《向孤立主义挑战》《不宣而战》、费斯的《通向珍珠港之路》。美国大学的外交史教材也通常采纳正统派的观点。

修正派

修正派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可以选择不参战,因为法西斯主义国家没有侵略美国的计划。因此美国选择参战是因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于个人权威和挽救英国的考虑而宣布美国参战,这一举措破坏了美国“和平通商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修正派学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史学家查尔斯 ·A ·毕尔德,他的代表作品是《形成中的美国外交政策》《罗斯福总统和1941年战争的到来》,为修正派的历史解释确立了根本。修正派大多集中攻击罗斯福,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策划的,主张“阴谋论”,而遭到正统派的反驳。这两个派别观点对立,都在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发生了多次争论。

现实派

现实派对正统派全盘肯定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观点提出批判,并且拒绝修正派提出的阴谋论。现实派的观点为美国结束战争之后转变的外交政策的服务,也是对这一外交政策的解读,使得美国能够更好地遏制共产主义。现实派的代表人物是史学家格鲁、施罗德和威尔茨等人,他们对美国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假设,但并不符合史实。

南云忠一决策问题

在珍珠港事件中,前两波袭击十分成功,然而作为总指挥官的南云忠一却放弃了第三波袭击。这一举动引发了学界的不同讨论。一方认为这一举动是懦弱的表现,如果继续轰炸,摧毁美国军队在珍珠港的油库和船坞、造船厂等设施,或者直接占领珍珠港,都可以扩大战果,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长期瘫痪,重创美国实力。另一方则认为这一举动是正确的决策,是南云忠一基于现实的考虑。主要原因如下:

1、目标不明确,再次攻击难以扩大战果。首先珍珠港内美军的残留舰艇所剩不多,继续攻击意义不大。其次美军在珍珠港内的油库或许为陷阱。根据日军间谍吉川的情报,油罐里没有储存油料。最后,由于位置所限,日军袭击美军的船坞以及造船厂无法使用鱼雷,只能使用伤害较小的航空炸弹,成果不明显。

2、实施第三次攻击难度大。在第一、二次攻击后,日军损失28架飞机,美国军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防御准备,而珍珠港此时已没有较大攻击价值,继续攻击极有可能加重日军损失。

3、已经达到了战略目的。如果在此停留,将有不可预知的危险。首要危险是日军还未找到美军航母的位置。此时偷袭已经过去5个小时,整个美军高层几乎都收到了珍珠港遇袭的消息。美国海空军肯定正从四面八方向珍珠港赶来。而经历几个小时的作战后,日军士兵虽然斗志昂扬,但是身体已然疲惫。此时作战十分不利。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是否知情

目前关于该问题还缺少确凿的证据,只是各方的猜测。

美国出版的四、五十种有关该题材的著作中,有一半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等政府核心要义是“引诱敌人来打枪”,中国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居多,日本则大多支持该事件是美国的阴谋论。

美国方面不少一手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录似乎接近证明美国政府事先知情,但直接的、具体的证据却不够充分。在4年半的陆续调查中,发生了证言记录混乱、漏记,几位重要证人在关键证词上出尔反尔、翻供、被逼改变证词、拒绝回答问题,陆海军关键档案失踪,陆海军部门拒绝向调查委员会出示材料等问题,珍珠港的真相很可能无法被大众所知。

日本方面,对于以美国著名大众历史学家约翰· 托兰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的“苦肉计”这种“自揭家丑”的观点,表现出特殊兴趣,一些学者更是大肆渲染,其典型代表是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他们认为美国事先已知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日本是被美国引诱发动的对珍珠港的袭击。他们希望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更多地转嫁出去。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珍珠港事件结束后,美国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珍珠港幸存者还成立了协会,于每年12月7日来纪念这段令人难过的历史。之后美国还举行了珍珠港事件60周年、65周年、70周年、72周年的纪念活动。

纪念馆

1962年5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将在珍珠港事件中被炸毁沉底的“亚利桑那”号的位置修建了国家两周王陵,并且设置了亚利桑那纪念馆

纪念日

美国为纪念珍珠港战役的失败,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国会大厦发表演说将1941年12月7日定为国耻日。201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70周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把12月7日命名为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珍珠港(2001).豆瓣电影...2022-07-06

虎!虎!虎!(1970).豆瓣电影...2022-07-06

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豆瓣电影.2023-07-26

珍珠港:袭击的后果.豆瓣电影.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