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英语:Battles of Khalkhin Gol,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语:ノモンカンのい,日本人习称“诺门罕事件”,苏联与蒙古称为“哈拉哈河战役”或“哈拉欣河战役”)。是1939年5月至9月期间,日本和苏联在今中蒙边境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
从1932年起,日本在与苏蒙关于边境争夺、与苏联在中国的利益对峙、对中国侵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及北进南进的战略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明确以苏联作为第一作战对象,以减轻苏联对日本的威胁。1939年5月11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与伪满兴安师巡防部队发生冲突。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出兵诺门罕,诺门罕战役爆发。5月27日,日军第64联队2500余人围攻苏军,在苏蒙军的反攻之下,东八百藏支队全军覆灭。6月22日,苏联第57特别军军长苏可夫指挥150余架苏机空袭日军,日军派出120架飞机应战,双方激战三天,日军惨败。7月1日,在日军23师团团长小松原道太郎的指挥下,日军以36000兵力再次发起攻势。在苏军的坦克及装甲车的对抗下,日军伤亡惨重。同时,日军第1坦克联队和第4坦克联队也遭到苏军装甲部队的狙击,日军的坦克损失过半、装甲车全部损失。7月22日,日军以8万兵力,发起对苏蒙的全线总攻,三天战后,关东军司令部下达了停战的命令。1939年8月20日,苏蒙军队以57000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大炮和迫击炮542门、机关枪2255挺、飞机515架,发起对日军的大反攻,日本大溃败。9月3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了停止诺门罕战役的命令。9月15日,日苏签订了《诺门罕协定》,标志着诺门罕战役正式结束。
诺门罕战役历经约131天,以日本的大溃败结束。此次战役,对日苏关系、日本的对外战略方针、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形成、中国的抗日形势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也间接推动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诺门罕战争也是世界上第一场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主导地面战场的战争,更是现代诸军兵种合成、立体化进攻战役的典范,对后来的战争形态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
战役背景
地理位置及历史问题
诺门罕又称诺门坎,全称诺门罕布尔德,位于蒙古海拉尔西南180公里处,是呼伦贝尔进北京的必经之路。从清雍正年间起,诺门罕布尔德就是新巴尔虎部族的牧地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两个行政区域的边界线上的16个卡伦之一,始称“雍正界线”。清同治年间,在新巴尔虎部族的领地,位于诺门罕布尔德卡伦以东的哈拉哈河、沙尔勒金河与乌尔逊河的三角河套平原地带,修建了哈拉哈庙。哈拉哈庙建成后,车臣汗部却声称该庙周边地区归其所属。从此,两部族间围绕着哈拉庙及周边地区的归属问题不断发生纠纷。清政府瓦解后,喀尔喀蒙古忙于自治独立,新巴尔虎左翼将哈拉哈庙及周边地区收归自己的版图,双方边界纠纷暂时停止。
1924 年,蒙古国成立,但并未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承认。1932年3月,伪满州国成立,新巴尔虎左右两翼成为“满洲国”的一部分,“雍正界线”顺理成章地成为其边界线,并得到日方的认可。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了《日满议定书》,议定双方共同担任防卫“国家”之任。为此,关东军成为了“满洲国”的国防军,又不断从日本本土抽调精锐部队进驻“满洲国”,并派骑兵旅团和“国境守备队”进驻呼伦贝尔市地区。而日本对苏联的国防圈也推进到了“满”苏(蒙)边界线。
满州里会议
1935年1月,蒙“满”双方为争夺哈拉哈庙的所有权,发生了武装冲突,日军出动驻海拉尔区的骑兵部队,未经交火就占领了哈拉哈庙。此后,随着日苏军事实力在苏、蒙、“满”边界地区的不断增多,边界纠纷的次数和规模迅速升级。1935年至1939年间,蒙“满”的边境纠纷达752次,其中大规模纠纷有487次之多。
日本试图通过边界纠纷谈判,了解苏蒙情况,出面邀请苏联从中周旋。经日苏多次交涉,蒙“满”双方于1935年6月至1937年9月,在满洲里市召开了“满蒙国境会议”,史称“满洲里会议”。满洲里会议经过多次召开和休会,最终也未能解决边界问题。而关东军却利用会议期间,加强军事侦察和间谍活动。1935年7月,日方间谍寺田利光综合整理了布隆德日斯国境外的乌兰胡都格、阿达格多兰等地的交通、地形、气候及蒙军国境守备状况的情报,向关东军司令部提出了初步的作战设想。
1936年2月至3月,日本接连发动了乌兰胡都格战役和阿达格兰多战役。在苏军的帮助之下,日军两次战败。1938年7月11日,日军在中、朝、苏边界的张鼓峰一线向苏军阵地发起袭击。苏军在飞机、坦克和重炮的火力支援下,强势反扑,致使日军再次战败。
日苏战略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很快与在中国拥有巨大利益的苏联势力形成对峙;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地区的中东铁路,虽然按协定该路由中苏共同管理,实际上苏联方面拥有巨大利益。而苏联针对九一八事变,先是指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后又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认日军的侵略行径。此后,苏联三次向日本提出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均被日本拒绝。
1936年7月,为完成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内阁做出决定,联合其他国家牵制苏联的力量,以减少对日本的威胁。1936年8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了“北攻苏联、南攻马来群岛”的《国策基准》;同年6月,日本修定了《帝国国防方针》,再次明确以苏军为第一作战对象,在研究制定对苏作战方案的同时,加强了在“满洲国”的备战;1936年11月,日德双方签订了《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缔约国对共产国际的活动互通信息,密切合作,共同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同时,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国另一方不得采取有利于苏联的措施。1938年7月日本陆军第23师团开进海拉尔区。张鼓峰事件后,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于1939年初,下令制订“满苏边界纠纷处理要纲”,宣称关东军对苏强硬态度论。
1936年3月,苏联与蒙古签署了《苏蒙互助协定书》,规定缔约国一方遭受军事攻击时,另一方应给予各方面的援助,包括军事援助在内。同年12月,苏联在苏蒙边境驻扎机械化部队及骑兵等快速部队,随时准备对遭受日本攻击的蒙古进行援助。“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放弃了“不干涉”政策,转变为公开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并于1937年8月21日,与中国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不仅从精神上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向中国政府提供大量军事物资援助和派遣志愿飞行,以牵制日本军事力量,打破日本和德国对苏联的夹击。1937年年9月,苏军进驻蒙古,与蒙古共同建设防御工程。1938年10月,苏联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境内,加强对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的防御。
苏蒙肃反
日本综合情报机关根据从苏联叛逃的留希科夫、弗仑特、宾巴等人提供的情报中获知,1937年至1938年间,苏联红军中约二万余名各级指挥官遭到清洗,5位元帅只剩下2人,15名集团军司令有13人被清洗,85名军长中有57人被清洗,195名师长有110名被清洗;406名旅长有220名被清洗。与此同时,蒙古也进行着肃反运动。蒙古部长会议主席耿冬,军政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杰米德,“满洲里市会议”蒙古代表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桑布等一批党政军要员在肃反中被处决,10名骑兵师长及一些军队指挥员被枪决,约一万名政府官员、地方干部、军队指挥员、各寺院的上层喇嘛被逮捕。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认为,在未来二、三年的时间内,苏蒙军队难以恢复元气,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作战部署
日本方面
作战策略
在把苏联作为第一假想敌后,日本研究了对苏作战的计划:关东军在“满洲”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首先在东面各个击破乌苏里方面的苏军,继而击破在北面阿穆尔州方面及西面大兴安岭方面的苏军主力。为此,日本参谋本部制订了“8号作战计划”,其中包括甲乙两个作战方针草案。
甲案:日本关东军于开战后,迅速同时对乌苏里州及阿穆尔州方面的苏联红军进行两正面攻势作战,予以歼灭,继而歼灭大兴安岭方面的苏军。乙案:日本关东军于开战同时,以主力歼灭外贝加尔州方面的苏军主力,占领乌兰巴托后,进一步向恰克图推进,尔后切断贝加尔铁路隧道,从而使远东地区与苏联内地失掉联系,以占领前苏联远东地区。经关东军的反复研究后,日本方面最终决定按乙案执行。
确定乙案后,日本将“8号作战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以关东军从东北地区采用“东抗、西进”的部署和“速战速决”的战法,步兵从满洲里市以东,沿额尔古纳河至吉拉林,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则从满洲里以西至乔巴山地区,迂回攻占赤塔。华北方面军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乌珠穆沁一带向北推进,进行支援配合。第二期作战,上述部队继续向西北方向进攻,击溃苏联红军主力,占领贝加尔湖以东的乌兰乌德地区。华北方面军由集宁区以北经二连、另一部从包头市北上进入外蒙,向乌兰巴托推进,配合关东军占领苏联的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国。
1939年6月,日本成功执行了偷袭苏联空军基地的计划后,日军第23师团团长小松原道太郎认为可以利用苏军后方空虚,在东岸进行“攻击防御”之时,乘其不备,抄攻西岸,然后两岸夹击全歼敌苏蒙军。关东军司令部拟定的作战计划是以第7师团的步兵第26联队和第28联队为主力,从哈拉哈河上游渡河,进入西岸哈玛尔达巴山,歼灭苏蒙军炮兵阵地,然后居高临下以炮火轰击东岸苏蒙军阵地;以将军庙的第23师团和第1克师团及兴安骑兵师,从正面进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两岸夹击,全歼苏蒙军。
作战序列
关东军作为执行“8号作战计划”的主力,华北方面军除3个师团控制上海市外,其余师团则为该计划的左派。为了打败苏联红军,日本关东军集结了7万余人的庞大兵力,包括第23师团、第7师团、第1坦克师团等在内的精锐部队,大量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装备被投入到战场之中。
苏蒙方面
作战策略
1939年6月8日起,苏联方面由格奥尔基·朱可夫担任第57特别军军长,任诺门罕战役的总指挥。1939年7月3日,针对日本主动发起的第二次正面进攻,朱可夫决定发动三路反攻,下令反击部队立即向巴音查冈高地前进,向日军进攻;飞机全部起飞,对日军进行轰炸和强击;第11坦克旅从北面在行进间向日军进攻;摩托化步兵第36师第24团从西北进击,协同第11坦克旅进攻;第7装甲汽车旅从南面向日军突击;蒙军骑兵第8师装甲车营和骑兵23团也向这一方向开进;位于哈拉哈河东岸用以支援第9装甲汽车旅的炮兵向巴音查冈高地的日军轰击;炮兵第185团的重炮营对日军集群轰击。
在对日大反攻之前,格奥尔基·朱可夫为了不暴露作战目标,采取各种欺骗手段迷惑日军,如制造假情报传递给日军;用大功率音响装置播放打桩机声、飞机飞行声和坦克行进声等,以苏联红军正在修筑防御工事准备过冬的假象迷惑日军;在进攻前的十来天中,用卸去灭音装置的坦克在前沿阵地不断来回开动,让日军对坦克的行动习以为常,为苏蒙军突袭创造有利条件;前线的坦克、火炮、装甲车、飞机都分散驻扎,盖上伪装网;部队移动、集结等行动均在夜间进行;在东岸伪装构筑半永久性坚固防守工事等。同时,为了加强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由各级指挥官换上土兵服,亲自率队深入到日军阵地纵深进行侦察活动。
蒙军作战指挥部成立后,霍尔洛·乔巴山以第 6 师和第8 师作为进攻部队,与苏联红军协同作战。以第 4、第5、第 10 师作为守势部队。第 5 师在桑贝斯、贝尔湖方面;第7师在塔木察格布拉格东北的图们乌力吉方面第 4师在白音图、达日冈嘎方面;第10 师在达兰扎达嘎德索林和尔、扎明乌德方面,对日军采取警戒态势。
作战序列
战役过程
争夺锡林陶拉盖
1939年5月11日,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的马群越过哈拉哈河放牧,“满州国”兴安北警备军骑兵骑兵哨所的士兵开枪阻截,并上马追击,将蒙军的牧马人和马群赶回西岸。蒙军第7国境哨所长朝格登接到报告后,认为是伪满军队入侵本国领土并开枪挑衅,于是率领50余名骑兵,袭击并占据了争议地区哨所锡林陶拉盖的伪满军哨所。关东军将领接到伪满兴安北警备军的报告后,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
5月11日晨,关东军、兴安北警备军联队与诺门坎战役的兴安北警备军骑兵第7团汇合后,1000余名官兵随即向巴尔其嘎尔高地附近的蒙军进攻,意图夺取锡林陶拉盖。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及特设中队,在日满军进攻时顽强阻击,但挡不住日军从陆地和空中的双向夹击,双方战至次日上午,蒙军悉数撤回西岸。
5月16日,蒙军在朝格登的带领下,重返哈拉哈河东岸,推进到距诺门罕边境线3公里处的沙丘上构筑阵地。蒙军的骑兵第6师到达巴音查冈时,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扫射。当晚,师长沙日布令第15团尼玛敖斯尔中队过河侦察,同时等待友军第8师及苏联红军先遣部队的到来。
第一次正面交锋
5月21日,苏军第11坦克旅、步枪机枪营到达哈玛尔达巴山,与赶到僧布尔拉山的蒙军骑兵第8师遥相呼应。至此,苏蒙联军在哈拉哈河西岸集结了4个骑兵团、两个装甲汽车营、两个炮兵连、1个步枪机枪营和1个工兵连。苏蒙联军还在胡鲁斯台河与哈拉哈河汇流处以北架设了舟桥,又在西岸台地部署了8门山炮,以支援东岸部队。而日本关东军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也下令第12飞行旅团司令部、飞行第11战队战斗机两个中队、第22飞行场大队主力、第2航空情报队立即飞往海拉尔区。
日军步兵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估算出苏蒙联军兵力不足1000人,认为日军兵力比苏蒙联军多出一倍,而且武器精良数量多,包歼苏蒙联军不成问题。5月26月,小松原道太郎同意了山县武光和村田参谋等人拟定的作战计划,要求下令山县支队于5月28日晨向苏联红军发起进攻,趁苏军主力未到达哈拉哈河以前,迅速歼灭苏蒙联军在东岸的部队,以控制汇流处的渡河点。
5月27日夜,日满军兵分三路向诺门罕进发。东八百藏率领200名骑兵和12辆重装甲车组成的快速支队,从甘珠尔庙越过蒙军阵地,由北直插两河汇流处的蒙军浮桥。5月28日凌晨5时,东八百藏支队在离浮桥2公里处的沙丘上,发现东北面的巴尔其嘎尔高地上有数辆坦克出现,东八百藏将骑兵和装甲车中队展开,从后面发起偷袭。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和苏联顾问瓦西里耶夫一面组织抵抗,一面传令第17团和苏联友军火速返回师部解围。东八百藏支队的12辆装甲车分成2个楔形向第6师司令部的洼地冲去,日军骑兵拉成弧形紧随其后,形成围攻姿势。蒙军第6师部人员极少,也没有重武器,唯一的3挺重机关枪也很快被日军摧毁其二。日军成功偷袭了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牺牲。
当东八百藏支队继续向桥头挺进时,蒙军第6师政委丕勒杰和顾问瓦西里耶夫撤出重围后立即组织起1200名援兵,携12辆坦克、12辆装甲车和16挺重机关枪,在桥头附近包抄了东八百藏支队。重型武器进攻之下,日军毫无还手之力,东八百藏支队慌忙后撤至沙丘高地,却再次遭遇蒙军第6师的装甲车团,东八百藏指挥骑兵联队纵马挥刀冲向对方坦克。5月29日,在苏蒙联军的坦克攻击下,东八百藏支队全军覆灭。
越境空袭
6月8日,苏联国防部任命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格奥尔基·朱可夫为第57特别军军长,上任伊始,朱可夫就将军司令部迁到哈拉哈河西岸附近的哈玛尔达巴山下,并开始集结兵力储运军用物资。同时,苏联位于诺门罕地区的空军队伍也得以扩大,在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和坦赫阿依拉等地也开辟了更多的野战机场。6月17日,蒙军最高统帅、人民革命军总司令霍尔洛·乔巴山元帅来到哈拉哈河前线,视察作战部队,并与朱可夫会面。苏蒙双方联合召开了军事会议,组成苏蒙联军指挥部,准备迎击日军的大规模进攻。
6月20日,关东军司令官向满洲境内的地面部队下达了集中令,以步兵13个大队、反坦克速射炮112门、坦克70辆、汽车400辆,与第2飞行集团协力,粉碎苏蒙联军的进攻。
得知日本关东军空军主力到了海拉尔区,苏联红军在6月22日出动150架飞机空袭甘珠尔庙、阿木古郎、将军庙一带的日军集结地和野战机场,日军则出动120架飞机应战。双方在诺门罕激战三天,共损失飞机70架。随着苏蒙一方投入的战机越来越多,日军逐步落入下风,最终丧失了在空中的主动权。
为了挽回空中颓势,第2飞行集团长官嵯峨彻二提出奇袭苏军飞行基地塔木察格布拉格,日本参谋本部却担心战争规模扩大,影响侵略整个中国的战事,否决了这一提议。但关东军司令部却于6月23日私自下令,要求第2飞行集团于6月27日奇袭塔木察格布拉格、桑贝斯、坦赫阿依拉等地的苏联红军飞行基地。6月27日上午3时,137架日机在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起飞,编队布满海拉尔上空;6时20分,日军机群到达苏军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上空,随即对机场进行狂轰滥炸,机场顿时黑烟覆盖。日军的出其不意,击落苏军战机99架,击毁地面战机25架,重新夺回制空权,但其“下克上”的行为所取得的战果却遭到日本参谋本部的完全否定。
第二次正面交锋
1939年7月1日,取得绩果的日军在小松原道太郎的指挥下,迅速集结了36000兵力及大量坦克、装甲车在内的技术装备,从将军庙出发,再次主动发起攻势。7月3日拂晓,15000名日军渡过哈拉哈河,以正面强攻和迂回包抄的战术,奇袭苏联红军在西岸台地的炮兵阵地。位于一线的蒙军骑兵第6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顽强抵抗。早上8点,格奥尔基·朱可夫调集了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3000名步兵、500名骑兵和全部大炮,分三路反攻。在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的分割之下,日军很快陷入了包围之中,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东岸,集结全部兵力攻击东岸的苏蒙军阵地。
在小松原道太郎进攻的同时,日军安冈坦克支队第1坦克联队和第4坦克联队也在哈拉哈河东岸发起攻击。苏联红军装甲部队迎锋而上。次日中午,日、苏坦克部队在巴尔其嘎尔高地正面遭遇。苏军的80辆T28坦克、12辆OT130喷火坦克及300余辆T26坦克、BT5坦克、BT-7快速坦克和BA3装甲车、BA6装甲车,在第5步枪机枪旅的配合下,包围了安冈坦克师团的87辆坦克和37辆装甲车。双方近600辆铁甲战车展开了残酷的厮杀。仅半天时间,安冈支队的坦克损失过半、装甲车全部损失,残余力量被迫撤回将军庙。
三次夜袭和细菌战
7月6日下午5时,小松原道太郎下达了夜袭的命令。7月7日夜,日军派出两个坦克联队和4个步兵联队,分左右两翼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对苏的夜袭。日军在向前推进时,相继遇到布雷区、铁丝网和机关枪火力,伤亡惨重,但推进仍在继续,并占领了苏联红军阵地。7月8日上午,苏军开始反击,空中的苏机俯冲扫射,坦克车队排成一排向日军前沿阵地行进并发起齐射,随着苏军坦克压制阵前,日军只得放弃已经夺取的阵地,慌忙后撤,第一次夜袭失败。
7月8日晚间,须见联队和川大队率5000兵力,发起第二次夜袭。但受大雨的影响,炮兵压制射击未达到预期效果,左、右两线部队在雨夜中失联络,无法相互支援,在苏军步兵149团的反冲锋之下,第二次夜袭宣告失败。
7月9日晚,日军发起第三次夜袭。日军将所有的炮兵推到阵地前沿,进行屏幕式射击,掩护步兵冲锋。炮兵步步向前延伸,步兵在后面随同跟进,苏联红军则用密集炮火和坦克装甲车进行反冲锋。日军凭借其人数优势,在次日拂晓时,先后占领了苏军的巴尔其嘎尔、巴尔、诺罗等地,苏军几番冲杀,均未能夺回失去的阵地,双方进入对峙阶段。阵地上尸体成堆,战场附近的水源均被死尸污染了,无法饮用。而远处的水源又都被苏军的炮火严密封锁着,最终,日军只能再次撤退。
7月初,石井四郎所带领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七三一细菌部队)进入关东区。夜袭接连失败后,石井四郎派出敢死队,在哈拉哈河上游投放了22.5公斤的鼻疽菌,哈拉哈河被彻底污染。
关东军的全线总攻
经过近半个月的补充休整后,日本关东军在诺门罕前线集中了8万兵员、38门野战重炮、24门120毫米榴弹炮、126门野炮以及大量对付坦克的37毫米速射炮。
7月22日清晨5时,苏联红军从西岸向日军的第一线部队发起炮击。炮火开始沿线展开,最后对酒井美喜雄的步兵第72联队的阵地媕展开了集中轰击。同时,东岸苏蒙军部队从胡鲁斯台河方向也向酒井美喜雄部队进行侧射。步兵第72联队兵员消耗惨重。当天中午,苏军以200名步兵、4门迫击炮、8挺重机枪及7辆坦克为主力,向酒井美喜雄部队最前沿的步兵第2大队、第6中队的阵地攻击。经过一番激战,日军剩余可作战的兵员不足五分之一。
7月23日早上6时,日军发起全线总攻。日军派出58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对哈拉哈河两岸的苏蒙军阵地轮番轰炸扫射,并派出观测气球寻找苏联红军的重炮阵地。半小时后,日军又以野炮群引诱苏军重炮还击,以便发现苏军的重炮阵地。但重炮轰击了一个小时,苏军始终没有反应。8时整,日军全部大炮一齐射击,根据日军的消息,苏军至少被消灭了3个中队的炮兵。
7月23日午后,苏军大炮在转移到新阵地后开始反击,日军以120架战略轰炸机迎战。苏军先以一百余门高射炮狙击日军的轰炸机,随后,也派出一百余架飞机对空作战。经过一天的战斗,日军以千余人和200吨弹药的代价,只换得苏联红军全线后撤了两公里,摧毁苏军重炮阵地的目的彻底失败。
7月24日,日军再次对苏军在哈拉哈河的浮桥发起猛攻。日本的先头队刚冲到僧布尔敖拉高地半坡时,即正面遭遇到苏军第11坦克旅和第8装甲汽车旅的狙击。在日军的肉弹和地雷的进攻下,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逐渐形成了包围圈,将日军大队往哈拉哈河上赶,后退的苏军步兵和蒙军骑兵也从两翼包抄过来。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反冲锋之下,关东军涌回浮桥,争先恐后地退回东岸。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紧追不舍,东岸的日军后续部队措手不及,全线被迫后退。西岸的苏联红军大炮又调转炮头,集中火力攻击日军的重炮阵地。
炮战进行到第三天(7月25日),关东军司令部发来命令,要求立即停止进攻,转而占领东岸战线,构筑阵地。下午5时30分,小松原道太郎下达了“构筑阵地、准备持久战”的命令。
苏军大反攻
炮战遭遇重大失利后,日军升级了诺门罕地区部队的编制,在原有部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第6军,荻州立兵任第六军司令官,又调配了大量37mm反坦克炮。而苏军也进行了战略调整和得到了更多的增援,第57特别军扩建为第1集团军,格奥尔基·朱可夫任第1集团军司令官,战机增至515架、坦克增至498辆、装甲车增至346辆、火炮增至216门,苏军还抢修了博尔集亚到霍尔洛·乔巴山的铁路线, 把公路运输缩短了324km,通过近3000辆卡车、1400辆油槽车、装甲车和火炮牵引车接力,向诺门罕运输大量的军需物资。在苏军进行攻势准备的同时,蒙军在乔巴山元帅领导下,组成了作战司令部,乔巴山任总司令。
1939年8月20日晨5时许,苏蒙军队集中兵员57000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大炮和迫击炮542门、机关枪2255挺、飞机515架,从南、北、中三路,发起了对日军的总攻战役。苏蒙军首先扫荡了日本第6军的高射炮阵地,接着以150架轰炸机、100架战斗机、数百门火炮狂轰日本第6军的前沿阵地。仅一个半小时,日军的观察所、通信设施以及炮兵阵地均被摧毁。8点左右,苏蒙军以火炮和迫击炮轰击日军阵地,空军则第二次向日军的前沿阵地进行扫射。8点45分,苏蒙军在炮火的掩护下,渡过哈拉哈河,开始全线总攻。直到傍晚,苏蒙军的炮火攻击才停止,苏蒙军的北路兵团进攻到霍金冈嘎,击溃了兴安北警备军的3个骑兵团,包围了日军固守的谢尔陶拉盖高地;南路兵团击溃了伪满军石兰斌混成旅,占领了780高地,完成对诺罗高地的包围;中央兵团各师、旅只前进了500一1500米;蒙军骑兵第6、第8师打垮了兴安北警备军和石兰斌混成旅。
8月21日和22日,日军派出9架侦察机、24架轻轰炸机、10架重轰炸机、70架战斗机组织了两次、六波的空中轰炸,但其中几次冲击都遭到苏机的包围阻截,苏机并未受到沉重打击。
8月23日上午,格奥尔基·朱可夫调集第9装甲旅和第212伞兵旅进攻北线的日军的谢尔陶拉盖高地。第9装甲旅从后方向日军阵地发起突击;空降兵旅则占领后勤基地,断绝前线日军的补给;重炮部队同时配合对谢尔陶拉盖高地的轰击。南线胡鲁斯台河的日军第23师团步兵第71联队继续与苏联红军坦克苦战,日军野炮兵第13联队第1大队被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包围碾压,第10中队全员阵亡。午前10时,苏军坦克突入日军第71联队固守的733高地,随后,95辆坦克和牵引炮从突破口涌入,轰击第71联队侧背;午后2时,30辆坦克将第71联队切成数块,双方步兵相距仅30米,展开了反复的白刃战。日军的中央阵地也遭到苏军50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攻击。战至傍晚,日军第23师团及其他部队被苏军的分割包围。
8月24日,以小松原道太郎指挥、日军第23师团搜索联队率领7个中队的兵力,从北线阵地发起反攻。在付出了三分之二的损失后阵地尽失,第23师团搜索联队在没有撤退命令的情况下自行逃出包围圈。8月25日,在外围发起进攻的日军混成第14旅团,在遭遇苏联红军的强力阻击后,就地转入防御。8月26日傍晚,苏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完成了对日军第6军的合围,随后开始穿插分割,分片分块围歼日军,日军第71联队全军覆没;8月27日,日军第23师团突围失败,覆灭在即;同日,苏蒙军的南方兵团发起围歼诺罗高地日军的战役,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第8国境守备队和第28联队的梶川大队被全歼。8月29日,第6军司令部组织的反攻再次失败,第一线的步兵联队和炮兵联队几乎被全歼,第23师团仅剩500余人;8月31日,小松原道太郎率第23师团残兵,借助日军空投的反坦克手雷、手榴弹、机枪弹,苦战两天两夜,终于突破重围。
从8月20日苏蒙军发起进攻起,至8月30日,日军第6军反攻失败,意味着这次进攻以苏蒙军的完胜告终,日军在10天内损失惨重,第23师团的战斗力全部耗尽;而苏蒙军占领了诺门罕地区内的所有高地,战线推进到卡伦线以东,接近将军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就在苏蒙军对日本的反攻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8月24日,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日本妄图联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阴谋。8月31日,关东军司令部重新在诺门罕地区集结了4个师团的兵力,并命令第6军制定新的作战计划,意图与苏蒙军决战。9月3日,日本参谋总部基于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考量,向关东司令部发出了第三四九号大陆命的电报,要求立即停止诺门罕战役。1939年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了《诺门罕协定》,规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诺门罕战役正式结束。
1940年8月1日,蒙古国和伪满洲国组成“满蒙国界现地划分委员会”,双方在赤塔举行了六次会议,并于8月25日赴国境进行定界工作。1941年10月25日,蒙古与伪满州国在哈尔滨市签订了“关于康德六年(1939年)发生纠纷地域之满洲帝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间现地国境确定混成委员会之作业综合议定书及附属文书”,宣布双方定界工作告终。
战役结果
关于诺门罕战役中日苏双方的伤亡及战损,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都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统计数字,日苏双方所公布的战报和史料记载中,伤亡数字相差极大。
日军损失
有关“诺门罕事件”中日本方面参加作战及伤亡的人数,在各国学者发表的著作中记载不同。日本史学家信夫清三郎在《日本外交史》中,指出日军包括死伤、失踪和战病的人员在内,死亡达两万人之多。主力军长23师团等死伤率近八成到了近乎全军覆没的打击。日本对苏情报工作者林三郎则指出认为,日军在诺门罕事件中参战人数15975名,共战死4786人、伤5455人、失踪639人、患病1340人,损失率达80%。中国军事研究员厉春鹏等人在《诺门罕战争》一书中指出,根据参战的日军第6军军医部编制的诺门罕事件日军伤亡调查表,日军死亡7696人、负伤8647人、失踪1021人、共计17364人。据1966年10月12日,日本靖国神社举行诺门罕事件战役慰灵祭的报道中,阵亡日军18000人。而在苏联公布的日军伤亡数据中,日满军共伤亡52000—55000人,其中死亡25000人。苏联红军公布的另一组数字是日军伤亡约60000人,被击落的日机近700架,被苏蒙联军缴获的大炮计2000门以上,机关枪340挺,步枪12000余支,子弹约2000000发。除人员伤亡外,日伪满军方面损失重炮48门、飞机184架、战车122辆。
苏军损失
1961年,苏军战史记载诺门罕战役中,苏蒙军的伤亡人数为9824名。1980年,苏军公布诺门罕战役中苏蒙军伤亡为18500人,损失重炮16门、飞机250架、战车242辆。据日本的苏联战史书籍记载,苏联红军阵亡9824人,损失飞机207架。
战役影响
诺门罕战役历时约130余天,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战役,在规模和烈度上都相对降低,但却对二战的整体局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日本方面
诺门罕战役的惨败,使日本无力对苏联再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苏联的强硬政策也无法继续坚持下去了,转而以谈判的方式谋求调整与苏联的纠纷,尽力避免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以确保其既得的远东利益不因全力推行南进计划而受到威胁。1940年近卫内阁在《世界形势变化时局处理纲要》中提出,为使战争处于不败之地,要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制定使日本对苏联的外交态度更加明朗化。日本对苏态度的转变体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危机的时刻,德国方面要求日本方面参加对苏作战,但日本方面始终没有参与到对苏联的作战当中。
日军在诺门罕失败后,日本军方重新修订了“边境警备要领”。与此同时,对违反参谋本部根本方针、主张对越境苏蒙军“断然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的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撤职转预备役,由梅津美治郎中将接任关东军司令官。为了避免日、苏边境再发生武装冲突,日本决心在“满洲国”与苏、蒙接壤的边境设立缓冲区,即“脱离接触地带”。
诺门罕事件对日本对外的战略方针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39年9月初,德国闪击波兰导致欧洲大战爆发,但日本阿部内阁发表声明,不介入欧战,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意味着阿部内阁正逐步淡化与德国的关系。同时,诺门罕战役的失败,使日军基本上放弃了“北进”的战略,转而以“南进”战略为优先,并最终选择与美国开战,间接地推动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诺门罕战役影响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装甲兵战术。诺门罕战役是日本经历的第1次现代化战争,也是日本装甲部队第1次同世界强国的装甲部队正面交锋。日军在战后针对日军的装甲部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对装甲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先后扩充了5个坦克集群,形成了更先进、更高效、更独立,诸兵种合成的坦克师团;扩大了装甲部队的训练规模;将日本陆军装甲兵从步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兵种。日本的这些改革措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联方面
通过诺门罕战役,苏联摸清了日军的真实状况,认为日军总体实力弱于苏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所以在1941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后,苏联敢于从远东抽调大批兵力和装备投入欧洲战场。
诺门罕战役检验了苏联红军大纵深的作战理论,为日后的卫国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大纵深作战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军事理论,是针对如何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地面部队无法突由破机关枪、堑壕、铁丝网构成的严密防线的问题进行的探索。在诺门罕战役第三阶段苏军的大反攻中,格奥尔基·朱可夫动用了航空兵、炮兵、空降兵协同装甲机械化部队迅猛突击,快速合围日军,并一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确立了大纵深作战的主要形态,即以火炮、航空兵对敌前沿阵地及整个防御纵深进行火力准备,步兵部队在坦克、自行火炮的支援下在主攻方向上突破敌军防线,随即投入由坦克、骑兵、机械/摩托化步兵等兵种组成的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对敌深远后方发起纵深突击,并以空降兵实施空降,切断敌军退路,以尽快达成战役目标。诺门罕战役结束后,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陆续组建了29个机械化军,并在卫国战争中,基本沿袭了大纵深的作战理论。
中国方面
诺门罕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日军兵力的牵制上。1939年,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第2年,面对坚决抵抗的正面战场和日益恶化的敌后战场,日军急需补充新生力量。但诺门罕战役,使日苏矛盾公开化,日本陆军不得不增强其在东北的军事实力以应对远东的苏联红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军民的压力。其次,诺门罕战争促使苏联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的援助力度,以使日本无暇他顾。诺门罕战役发生生,苏联感到其远东地区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便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希望能够借由中国分摊日本对远东地区造成的压力。诺门罕战役的失利,迫使日本转向“南进”,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方面从中国战场抽调了大量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削弱了其侵略中国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使中国军民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援助,提高了抵抗侵略的能力。
战争形态方面
纵观整个诺门罕战争,装甲部队始终发挥着主要作用。战争的初期,双方仅投入了少量的坦克和装甲车,传统的步兵和骑兵仍是作战的主要力量。战争的中期则成了双方装甲部队的决战,数量和质量占优的苏联红军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和胜利。8月20日苏军发起的大反攻则是苏军的反攻主力装甲部队的战术和技术的完全展现。诺门罕战争是坦克装甲车辆在战争史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世界上第一场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主导地面战场的战争。
诺门罕战役堪称现代诸军兵种合成、立体化进攻战役的典范,是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的一次完美检验,奠定了日后苏军进攻战役的基本模式,将现代合成、立体化作战的特点和威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诺门罕战役从交战开始,双方地面部队就是坦克、装甲车、炮兵、航空兵、步兵、骑兵多兵种协同配合作战。尽管这一时期初步具备了合成、立体化作战的雏形,但却相对简单的战斗级别协同,尚未上升到战役级别,战术价值并不大。在苏联红军的反攻时,苏蒙军共动用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空降兵等多个兵种,出动了坦克、装甲车、大炮、迫击炮、机关枪、飞机等多种武器装备。格奥尔基·朱可夫把全部进攻兵力分成了3个集群,从中央、南路和北路三个方面向日满军阵地猛攻。基本战术为中央集群在炮兵火力覆盖下正面突破,南、北集群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先导侧翼包抄,空降部队部队在日军后方空降切断日军补给线,航空兵对敌后方实施空中遮断并对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在这场战争中,现代合成、立体化作战被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役评价
日本资深外交家法眼晋作评价诺门罕战役中日军表现:日本陆军对苏联犹如夹尾之犬,战争气焰丧失尽。
苏联评价诺门罕战役:这次战役苏联红军光荣地履行了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开展。
诺门罕战役结束后,代表陆军中央的稻田正纯将失败的大部分原因归咎于关东军,批判关东军战前轻敌,战时被动;军事指挥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全国家大局;固守着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特殊地位,自以为能与中央等量齐观,辜负中央的信任与放权。
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员刘庭华评价诺门罕战役,是步、坦、空密切配合的一场机械化立体化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实属先例。
遗迹与场馆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
诺门罕战役陈列馆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以南约60千米处,于1989年修建。陈列馆外观设计为一个密封的堡造型,布展色调以灰色为主,辅以金属色。馆内收藏有3000余件有关这场战役的遗留物,还有珍贵战场照片。陈列馆周围摆放着在这场战役中苏联和关东军曾使用过的坦克、火炮和飞机。
忠灵塔
诺门罕战争结束后,日军在第6军司令部所在地将军庙附近的莲花山,为战死的日军举行了“慰灵祭”,又用钢筋水泥修建了一座十几米高的“忠灵塔”。但日军发动的这场战争使当地牧民生灵涂炭,1953年6月,“忠灵塔”被当地牧民炸毁。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无法忘却的诺门罕之战.新华网.2023-12-20
奇鸟行状录.豆瓣读书.2023-12-20
中国诺门罕.豆瓣读书.2023-12-20
诺门坎1939.豆瓣读书.2023-12-20
诺门罕之锤.豆瓣读书.2023-12-20
诺门罕1939.豆瓣读书.2023-12-20
诺门罕之夏.豆瓣读书.2023-12-20
战争与人3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2-20
登陆之日 마이 웨이 (2011).豆瓣电影.2023-12-20
被惩罚的人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