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文学

李文学

李文学(1826年9月26日—1874年5月13日),又名李正学,彝族弥渡县牛街彝族乡马鞍村公所瓦卢村人,清末哀牢山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

童年时,李文学被迫做庄主的奴仆。到1856年5月10日,李文学在太平天国战士王泰阶李学东的启发下率五千余人在瓦卢后山天生营誓师起义,提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建立彝家兵马大元帅府,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北联大理回族起义军杜文秀,南结按板哈尼族起义军田四浪,团结多民族共同反清。起义军迅速壮大,建立了八个都督府,控制了哀牢山、蒙乐、六诏山的大部地区。经济上实行军耕薄赋,原庄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发展农、牧、纺织生产,并没收豪绅经营的盐井、铅、铁矿厂,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1872年,清军猛烈进攻起义军,李文学率三千军援助杜文秀,兵败后退至南涧,因遭到叛徒出卖而被擒,后于1874年被清军凌迟处死,享年四十八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文学,又名李正学,彝族,原籍蒙化红星乡小李字摩(现属南涧彝族自治县)。他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八月二十五(1826年9月26日),因祖父入赘舍直地村李家,改姓李。李文学的父亲李阿成是大庄主潘云溪的佃户,母亲姓张是瓦卢村彝族人,据称为南诏王后裔。李文学出生时家境贫困,一度被遗弃,后被弥渡县歌康郎村的汉族地主王厚堂收养,不久后被送回李家,并在十岁时成为王家的仆人。之后,李文学又被潘云溪以抵债的形式召至家中做工,过着艰苦的生活。

李文学家有五口人,依靠耕种维持生计,但常因缴纳租税而陷入困境。咸丰五年(1855年),因严重干旱,粮食欠收,李文学的父亲李阿成在打猎时不幸被野兽袭击身亡。母亲因悲痛欲绝服毒自杀,幸被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的部下王泰阶李学东救下。李文学得知母亲状况后,离开潘家回到家中。王泰阶和李学东向李文学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反清运动,并指出唯有起义才能改变现状。在他们的鼓励下,李文学决心领导起义,对抗压迫者。

哀牢山起义

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李文学带领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等人及彝族农民五千多人,在瓦卢后山的天生营誓师起义,提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政治口号,率队杀向蜜滴下村(今牛街下村),夺取庄主住宅,建立彝家兵马大元帅府,李文学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带领的起义军起草了一份檄文,谴责汉庄主和满清官员对民众的压迫,并呼吁各族民众共同参与起义。起义后,他们直驱密滴,擒杀了汉族豪强,并没收豪绅财产作为起义军粮饷,各族民众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起义军了解到清军正攻打杜文秀,决定支援杜文秀。咸丰六年五月二日(1856年6月4日),李文学分兵三路进攻清军,最终击败清军,解了杜文秀之围。事后,李文学与杜文秀会面,被封为“第十八大司藩”,负责镇守哀牢、蒙乐等地。起义军内部对于是否接受杜文秀的封号存在分歧。李文学赞同泰阶、李学东等人意见,认为应先巩固民心,积蓄力量,并制定了养民、充实府库和加强武备的策略。

李文学带领的起义军制定了新的帅府职制,明确了各级将领的职责,并提出了革命的土地政策和经济措施,没收近郊庄主土地用于军耕,农民耕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同时,盐铁等物资由帅府统一经营,鼓励民众发展副业。这些措施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根据地初步形成了政治团结和经济繁荣的局面。

不断发展

咸丰七年(1857年),李文学的大元帅府制定了作战计划,派遣王泰阶李学东、杞绍兴和杞彩顺等将领分别攻打不同的地区。在军事行动展开的同时,留守帅府的刘柄贤和李学明敦促李文学称王,并定于咸丰八年二月八日(1858年3月22日)正式即位。李学东凯旋后反对称王,李文学最终放弃称王,后与潘云溪的堂妹结亲。

咸丰八年(1858年),李文学与田四浪会盟,田四浪加入李文学部,并被推为副帅。咸丰九年(1859年),杞彩顺和其弟彩云攻下戛色,王泰阶派遣字阿乌协助攻破帽儿山,擒获傣族首领刀成义。李文学亲自迎接刀成义,使其归附,并加封为南靖县大都督咸丰十年(1860年),李文学部下王泰阶率军攻取他郎和碧处,俘获王崇周;咸丰十三年(1863年),李文学部下攻下通关哨,控制昆明市入思普边区要道。咸丰十三年(1864年),李文学起义军攻克景东城。

随着战争胜利,李文学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控制了哀牢山区约三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并设立了八个都督府。帅府没收了地主豪绅的盐井和矿厂,发展盐、铁、铅、发射药生产,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并支持了杜文秀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

被出卖处死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9日),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被清军攻陷,清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向哀牢山区及大理发动进攻。同治九年(1870年)清军二万多人攻路了通关哨,王泰阶,普义顺战死,起义斗争遭遇挫折。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杞彩云叛变投清,刀成义阵亡。同年春,满军围攻下关,李文学亲率李学明、李明学三千多人驰援解围,被清军击溃,李学明战死,李文学和李明学退回蒙化县城协助杜军坚守。同年五月十八日,杨玉科率清军攻蒙化,因杜军都督马永盛叛变内应,城被攻破,李文学和李明学突围撤至南涧彝族自治县。彼时南涧已被清军攻占,清军悬赏捉拿李文学。当时李明学突然叛变,擒李文学献于清军,清军将李押回蒙化县城囚禁。同治十三年三月(公元1874年),李文学被押到哀牢山上段原蒙化县牛街乡(现属南涧)乌龟山。三月二十八日(5月13日),李文学被凌迟处死,享年四十八岁。

主要成就

李文学起义后,在军事上联合大理回族起义军杜文秀,南部与按板哈尼族族起义军田四浪结盟,团结彝、汉、回、苗、哈尼、傈僳族、傣、白等民族共同反清,控制了哀牢国、蒙乐、六诏山的广大地区,涵盖今巍山、弥渡、南涧、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远、新平、墨江等地。

经济政策方面,李文学带领的起义军实行军耕薄赋,将原庄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发展农业、畜牧业和纺织生产;没收豪绅经营的盐井、铅、铁矿厂;促进商业贸易。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将李文学起义遗址天生营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于1974年11月16日建立了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纪念碑。

人物评价

李文学是清朝末年少数民族起义的著名领导人。他领导的起义,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享有很高的声望。(网易新闻客户端 评)

李文学牺牲后,哀牢、蒙乐、六诏等地区的各族起义群众,“老幼皆嚎歌山野",清贡生夏正寅有联云:十八载励马磨刀,当世英雄,志在灭清兴汉,完整河山成一统;千百户馨香俎豆,今日人民,心存覆浪翻江,口碑清史颂达人。(弥渡县人民政府 评)

参考资料

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弥渡县人民政府.2024-10-18

彝家兵马大元师:李文学领导彝族农民起义军,逼上哀牢山!.网易.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