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杜文秀

杜文秀

杜文秀(公元1828-1872年)。字云焕,号百香。清永昌府(今保山)人回族,秀才,云南回民反清起义领袖,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爱新觉罗·旻宁末期,永昌回汉发生械斗,杜文秀赴京控告无果,回到云南蒙化(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建立“忠义堂”开展秘密反清活动。咸丰八年(1858年)4月,杜文秀召集“忠义堂9首领会议,拟定《忠义堂守章》起义纲领后,即率回、汉、彝白等各族人民起义,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7月,杜文秀在巍山大小围埂,组织回民、联合汉,白,彝各族人民起义,8月攻克大理,9月在大理建立反清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在大理建立反清政权18年,施行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1872年底,清朝集中兵力进攻滇西白旗义军,杜文秀率领全体将士英勇抗敌,使清军展受重创,清军挖地道用炸药轰陷大理城东南角百余丈,城拨攻破,1872年12月26日黎明,杜文秀率全家浴毕,服毒就义,时年仅4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公元1828年),杜文秀出生于永昌府保山县一杨姓回族家,取名杨秀。10岁后过继给姨母为嗣,改姓杜,更名杜文秀。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考中秀才。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永昌回民被屠,杜文秀全家遇难。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杜文秀与丁灿庭等代表遭难回胞进京向清廷提起控诉,清廷派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办理此案。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林则徐祖护杀人凶徒,将永昌子遗回民“分起押送”到瘴毒区官乃山。杜文秀不愿到官乃山受死,乃逃避于成都市数年后返滇。此时太平天国已在金田起义,杜文秀潜居蒙化小围埂,与马朝珍、蓝金喜等组织“忠义堂”,与杜万荣、杨德明等在红岩组织“永胜堂”。利用这两个组织,秘密发动群众,准备反清义举。

建立大理政权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四月,清廷下令全省“灭回”。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八月,杜文秀率起义军攻占了滇西重镇大理。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月,他被大理各族群众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了大理革命政权,开始实现他“救民伐暴”“革命满清”的志愿。

征战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冬,张正泰统清军往攻大理,时扬威大都督蔡发春统义军主力征战云中郡、顺宁,大理空虚。杜文秀一面命辩士张毒药往张正泰军营行缓兵计,一面急调蔡发春回救大理。待援兵至,分五路出击,张正泰全军覆没,窜回鹤庆。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张正泰部属董家兰、段文藻、和耀曾从宾川县潜渡洱海偷袭大理白族自治州,义军军师吕藩投敌,企图借敌力夺取政权。杜文秀命陈义、保文明率兵击败敌兵。董、段、吕藩均被杀。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五月,蔡发春攻克保山市腾冲市,但在攻古勇时,被人暗害牺牲。杜文秀为缅怀蔡发春的功绩,以长女杜凤杨嫁蔡发春长子蔡廷栋,并以蔡廷栋继任扬威大都督职,人皆以“小扬威”称之。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春,马如龙投降清。派遣保山回弁马载堂来议和,杜文秀留而不遣,马如龙复又派杨振鹏来招降仍未达目的。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马如龙复派亲信马负图,带掌教十八人往说杜文秀“归顺”朝廷,被杜文秀拒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二月,镇西将军陈义、右将军保文明发动兵变,谋刺杜文秀,杜文秀跑离帅府脱险。陈、保二人被马旭、马得重部追捕杀死。杜文秀以功授马旭为大司,马德重为大司征,梁国玉为大司成,马国春为大司戎,马兴堂为大司平。

拒登龙位及议和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滇西五府三厅州县基本上被起义军统一。大参军张景星等上劝进表,请杜文秀进位称王。遭杜文秀拒绝,但同意改衣冠,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元旦日为始。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春,清廷复遣宗教大师马德新西来“议和”遭到杜文秀的严词拒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秋,设置内阁,杜文秀以马仲山为总理内阁军机大家宰,以赵亭扬等九人为内阁大参军。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杜文秀以大司政刘诚、大司农刘应贵、大司卫姚得胜统兵五万出川,攻克木里藏族自治县、帽壳、盐井盐源县等地,后因要集中兵力攻省才撤回。

东征失利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夏,杜文秀乘马如龙西犯新败,孤军守昆明市;岑毓英出兵猪拱箐,省城防务空虚之机,命蔡廷栋为主帅,女儿杜凤杨“监军”,率十八大司,发重兵十万进攻省城昆明。起义军进展迅速,于次年四月从四面包围了昆明,滇东、云南省、滇中回民起义队伍纷纷响应,这是回民起义的高峰,占有云南五十三座城池。但由于统一指挥不力,省城久攻不下,给敌方以喘息的机会。自1869年开始,清廷调集镇压了太平军的湘、川、黔、粤等省大军,向义军猖狂反扑,义军伤亡惨重,东征主将除蔡廷栋杨荣突围回来,个别人降清外其他皆壮烈牺牲。东征宣告失败。

内部叛乱

同治九年(公元1870),清军进逼大理,形势危急。杜文秀以杨荣为主将,支撑最后局面。杨荣运筹策划,数月之间收复不少失地,使苍洱局势转危为安。但由于人事上的问题,杨荣的才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个人也对起义事业丧失了信心。在敌人的利诱下,他终于以出卖杜文秀大理政权为条件,暗中投降了清军。此后杨荣有计划地将大理政权一点一点的拱手让给敌人,有作为的将领皆被他派人暗杀。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军逼近大理周围。在外部大兵压境,内部叛徒破坏的严峻形势下,杜文秀指挥若定,带领义军奋起抵抗。六月,清军进攻赵州,杜文秀亲率万余人出战,不利,赵州失守。接着镇守下关的董飞龙,守上关的马德龙同日翻旗投降,大理天堑尽失,战事进人城郊。杜文秀冒着枪矢,亲自指挥作战,宁死不屈。

起义失败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十一月,大理外围据点全部丧失,清军将大理孤城围定,用开花洋炮“四面环攻”,城墙被炸毁十余丈。杜文秀见局势无法挽回,情愿牺牲自己以换取全城百姓的性命。二十六日,杜文秀请阿訇念了“讨白”,吞服掺了毒药的孔雀胆后到清营抵案,被杨玉科杀害于大理下兑,终年50岁。但杜文秀的死并没有换得全城百姓的性命,岑毓英、杨玉科背弃诺言血洗了大理城乡。

施政举措

农业上

倡导兴修水利,发贷耕牛、籽种给农民耕种,取消了人头税,并规定“每年征粮一次,其余大小苛敛一律豁免”。

工业上

发动各族群众,共开发了银、铁、石磺、盐等十余个矿场,收益甚大。此外还提倡推广种植棉花,招聘技工来传授纺织技术,发展手工业等。

中缅贸易

杜文秀注重和缅甸的平等贸易以及和四川省贸易,准许商人到清代占领区贸易等。杜文秀在缅甸瓦城设有“兴元”和“元发”等棉花店,由于规模大,帮助经营的回族很多,还专门在附近盖了一个清真寺方便人们礼拜。在与缅甸的贸易往来中,输出盐、丝、茶和各类工艺品等,获得了丰厚利润,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财政经费的重要来源。杜文秀还通过缅甸购进一些欧洲国家制造的武器,改善军队的装备。

民族政策

杜文秀更是倡导“重用汉人”,“不分汉回一体保护”他在《管理军政条例》里明确规定“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欺虐,违者,不拘官兵,从重治罪”,并宣布“回人犯罪较汉人定罪加严”。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滇西很快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小康景象。

家庭成员

儿子

长子:杜宗杨,小名阿光,戊午年腊月十七日(公元1859年1月20日)生。

次子:杜根杨,小名阿复,辛西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861年4月17日)生。

三子:杜承杨,小名阿中癸亥年四月二十日(公元1863年6月6日)生。

四子:杜本杨,小名阿华。

女儿

长女:杜凤杨同治七年(公元1869)5月在明被俘,后被清军杀害于昆明白鹤桥。

次女:杜鹃杨,小名阿春,经名耳以热。丙辰年(公元1856年)生,月日不详。

三女:小六,壬申年九月初二日(公元1872年10月3 日)生,长大后嫁回营村张志勋。

人物评价

清代进士李玉振在所著《滇事述闻》中虽称义军为“盗”,但在谈到杜文秀的改革措施时却称盗亦有道。

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称杜文秀是一个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清朝统治者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胸襟广大,深明大义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在民族问题上和宗教问题上,杜文秀表达出前无古人的广大胸襟,做出前人所没有做出过的出色措施。

云南省著名历史学家吴乾就先生评杜文秀称在他统治的十六年当中所采取的一些方针、政策,一般说来,是得到各族人民拥护的,至于杜文秀个人,回族可以不论,过去汉人的记载和今日汉、白族老人对我们的谈话,可以说没有一句闲话,都称他杜元帅。克拉克(外国传教士)也说,时人称赞杜文秀的行政和私生活。我们应该相信广大人民的公论。

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认为杜文秀的反清实践,可以说,体现了一项英明的行动纲领,这就是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文秀的这一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空前的创举,杜大元帅的英名将彪炳千古,永垂不朽。

后世纪念

杜文秀帅府

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的大理市博物馆内,建筑面积为2056平方米,建于清康熙(1736~1795),为大理提督府衙门。清咸丰六年(1856)8月,杜文秀率领起义军攻占大理白族自治州,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改原来的大理提督府衙为帅府,在周围新筑土城,称为紫禁城。起义失败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帅府进行过改建,现尚存帅府大门、紫禁城部分城墙、帅府内堂大门、白虎堂及两侧厢房等建筑。大门三开间、硬山顶,门前有两层台阶15级。四合院正房为楼房,五开间;南北厢房各3间平房,四角有回廊转角。西南角房3间,为杜文秀书房。1987年维修议事厅,重建大门、二厅、正堂。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

位于大理市中和镇七里桥乡下兑村。1917年杜文秀女婿张志勋重修墓体,竖立墓碑。墓坐北向南,石砌长方形墓体,高0.7米、宽0.7米、长1.4米。碑阳铭文为“文秀杜公墓志”。1984年国家对墓地进行改扩建,占地面积4040平方米,由墓座、墓体、护栏组成,墓体长4米、宽2米、高2.6米,为青石砌成,歇山顶墓体,将原墓砌藏其中,墓碑题"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之碑后阴刻阿拉伯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杜文秀.漾濞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4-25

杜文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中国古代十大女将军——巾帼不让须眉.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5

杜文秀帅府.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杜文秀墓.中国大百科.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