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休若
刘休若(447-471年),字休若,彭城绥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大臣,刘义隆第十九子,母为罗美人。
刘休若孝建三年(456年),年九岁,封巴陵郡王,食邑二千户。大明二年,为冠军将军、南琅邪、临淮二郡太守,徙南彭城、睢宁县二郡太守,将军如故。四年,出为徐州刺史,增督河南省之商丘市,增邑千户。五年,征为散骑常侍、左中郎将、吴兴太守,迁太常。刘子业永光元年,因年少,未尝受害,迁左卫将军。刘彧泰始元年(465年),被授以会稽郡太守,率军东讨。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年),刘休若为武威郡刺史。因滥杀典签夏宝期降职号,泰始六年复为荆州刺史,加散骑常侍。
泰始七年(471年),刘彧以太子幼弱,深忌诸弟,杀晋平王刘休祐,建安王刘休仁见疑,又被建康民间讹言有至贵相,时被征代休祐为镇江市刺史,中兵参军王敬先劝其割据荆楚以拒朝廷,遂即驰使告明帝,并杀敬先。及明帝诛休仁,恐幼主将来不能自立,乃改授江州刺史,召至建康,赐死于第。
早期经历
巴陵王刘休若在弟兄中年龄最小,是文帝第十九子。孝建三年,年九岁,封巴陵王,食邑二千户。刘骏大明二年,为冠军将军、南琅邪、临淮二郡太守,徙南徐州市、邳州市二郡太守,将军如故。四年,出为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增督河南省之商丘市,增邑千户。明年,征为散骑常侍、左右郎将、吴兴知府。复征为散骑常侍、太常。未拜,刘子业永光元年,迁左卫将军。
刘彧泰始元年,迁散骑常侍、中书令,领卫尉,未拜,复为左卫将军。常侍、卫尉如故。又未拜,出为使持节、都督会稽郡、东阳市、永嘉县、临海、新安五郡诸军事、领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率众东讨。进督吴、吴兴、晋陵县三郡。寻加散骑常侍,进号卫将军,给鼓吹一部。又进督晋安、彭城二郡诸军事。二年,迁梁、雍、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郡、随二郡诸军事、宁蛮校尉、武威郡刺史,持节、常侍、将军如故,增邑二千户,受三百户。
前在会稽,录事参军陈郡谢沈以谄事休若,多受贿赂。时内外戒严,普著袴褶,沈居母丧。被起,声乐酣饮,不异吉人,衣冠既无殊异,并不知沈居丧,尝自称孤子,众乃骇愕。休若坐与沈亵,致有奸私,降号镇西将军,又进卫将军。典签夏宝期事休若无礼,系狱,启太宗杀之,虑不被许,启未报,辄于狱行刑,信反果送,而宝期已死。
上大怒,与休若书曰:“孝建、大明中,汝敢行此邪?”休若母加杖三百,降号左将军,贬使持节都督为监,行武威郡刺史,使宁蛮校尉,削封五百户。四年,迁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行湘州刺史,将军如故。六年,荆州刺史晋平王刘休祐入,以休若监荆州事,进号征南将军、湘州刺史。仍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如故。寻加散骑常侍,又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刘休祐死后,建康民间流传一谣言,称刘休若有至贵之相。当时,刘休若正任荆州刺史,刘彧特意将谣言报知给他,看他有什么反应,刘休若果然忧惧交加。接着,刘彧调刘休若任南徐州市刺史。刘体若的心腹将佐皆认为他若进京,肯定大祸难免。中兵参军王敬先劝刘休若拥兵据州不受调遣,好处是上可以匡天子、除奸臣,下可以保境土、全一身。刘休若平时谨慎怕事,表面上答应王敬先,待他出门,派人将他抓获,报告刘彧后把他杀死了。刘休若来到京口区(今江苏镇江),听说刘休仁已死,更加害怕。刘彧对这个小弟弟也确实不放心,因他和厚得人心。怕他将来倾夺幼主,只有杀了他才能免除后患。可刘休若不在京师,正在南徐州刺史任上,手握重兵,不宜轻易下手。为此,刘彧颇费心思。他初欲派人去杀死刘休若,又怕刘休若不奉旨;后又打算召刘休若入京,又恐其猜疑惊骇。经反复考虑,乃定下一计,假装迁刘休若为江州刺史,征其还京拜官。刘彧多次亲笔写信给刘休若,言词和气亲热,约他回京赴七月七日宴。刘休若刚一回京,刘彧马上派人往其宅第赐死。时年二十四岁,追赠刘休若高级咨询官(侍中)、最高监察长。
刘休若其短暂的一生中在刘宋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历经多个职位的变迁。他曾在地方担任刺史等职务,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一定的治理才能。在徐州市刺史任上,他积极管理地方事务,增督河南省之商丘市,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未能逃脱被赐死的命运,最终成为刘彧刘彧巩固政权的牺牲品。
关联事件
刘休若既死,上与骠骑将军桂阳王刘休范书曰:外间有一师,姓徐名绍之,状如狂病,自云为涂步郎所使。去三月中,忽云:“神语道巴陵王应作天子,汝使巴陵王密知之。”于是师便访觅休若左右人,不能得。东宫典书姓何者相识,数去来,师解神语,东宫典书具道神语,东宫典书答云:“我识巴陵间一左右,当为汝向道。”数日,东宫典书复来语师云:“我已为汝语巴陵左右,道因达巴陵,巴陵具知,云莫声但听。”
又顷者史官奏天文占候,颇云休若应挟异端。神道芒昧,乃不可全信,然前后相准,略亦不无仿佛。且帖肆间,自大明以来有“若好”之谣,于今未止。诏若百重章句,皆配以美辞美事,诸不逞之徒,咸云必是休若。休若且知道路有异音,里巷有“若好”之谣,在西已奇惧,致王敬先吐猖狂之言。近休祐、休仁被诛,休若弥不自安,又左右多是不相当负罪之徒,恒说以道路之言叩动之,相与唱云:“万民之心,属在休若”,感激其意。
寻休若从来心迹,殊有可嫌。刘亮问高次祖,汝一应识此人,当给休若。休若在东纵恣群下无本末,还朝被贬,爵位小退,次祖被亮使归,过问讯,大泣,语次祖云:“我东行是一段功,在郡横为群小辈过失,大被贬降,我实愤怨,不解刘辅国何意不作。”次祖答云:“刘辅国蒙朝廷生成之恩,岂容有此理。”推此已是有奇意。吾使诸王在蕃,正令优游而已,本不以武事,而休若在西,广召弓马健儿,都不启闻。又戾道明等,昔亲为贼,罪应万死,休若至西,大信遇之,乃潜将往不启京。
吾知汝意谓休若处奉因事事何如,心迹既不复可测,因其还朝在第与书,事事诘于内,许密自引分,状如暴疾致故,差得于其名位及见子悉得全也。休若既是汝弟,使其狼心得申者,汝得守冶城边作太尉公邪?非但事关计,亦于汝甚切,汝可密白荀太妃令知。
庐江县王,昔在西州,故上云冶城边也。休若子冲始袭封。刘准昇明三年,。会齐受禅,国除。
参考资料
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国学原典.2015-09-21
宋明帝猜忌之心过重,使大臣敢怒而不敢劝谏.热点新闻.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