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因山崖冬日积雪深厚,银装素裹,黑白相间而又名”银山铁壁“,是明清时著名的“燕平八景”之首。
唐朝贞观年间,银山始建寺院。辽寿昌年间(1095~1101)满公禅师在银山创建宝岩寺。以后又有续建,成为佛寺塔群。此后,大小寺院陆续兴建。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银山宝塔”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接管银山文物保护工作,常年派专人巡视、保护。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银山塔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组织银山塔林修鳝、法华禅寺遗址清理保护和景点的开发建设工程。1997年银山塔林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开放。其位于北京市北部,位于十三陵特区,距离北京市中心车程约为60公里左右,景区内有大片塔群高者数丈,小者径尺,高低错落,结构一致,均为八角形平面。其中主要有古塔18座,密檐式砖塔7座.包括金朝5座。
从2023年12月13日零时起,银山塔林因强降雪和寒潮导致低温天气临时关闭。
命名由来
位于昌平区东北部兴寿镇的银山塔林,因秋去冬来,瑞雪纷飞,山岩银装素裹,冰雪层积而得名“银山”。又因山崖陡哨,岩壁色黑如铁,称为“铁壁”,合称“铁壁银山”。这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
唐贞观年间银山始建寺院。自李纯元和年间始,历代名僧、禅师相继来此。禅师圆寂及大小沙弥死后,按僧人在佛门的等级、地位,在法华禅寺院内及银山山麓建灵塔,火化入葬,形成的塔群统称“银山塔林”。辽寿昌年间满公禅师在银山创建宝岩寺。金天会三年(1125)云门宗名僧佛觉大禅师海慧于银山中峰下建大延圣寺,至大定六年(1166)于此修行的僧众达500余人。
元朝及其以后,银山一带的寺院建筑又不断增加和改建。明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司设监太监吴亮出资重修大延圣寺。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二月告成。同年,朱祁镇朱祁镇钦赐寺额“法华禅寺”。当时的法华禅寺,有殿5座,并建有山门、禅堂、方丈斋厨等配套建筑,为银山一带主寺。法华寺周围还曾建有许多小寺院,时称七十二庵。此后,因遭兵發,且年深岁久,风雨摧残,寺院建筑残坏严重。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二月至五月间,神宫监太监余文同募缘僧人福清、福瑞、如山等人再次组织修缮法华寺,不仅中轴线上的殿堂全部修茸,左伽蓝堂、右祖师堂,以及廊庑、僧房等也全部修饰一新。清朝康熙十一年至十三年(1672-1674年),法华禅寺再度修缮。银山所存其他寺庙建筑,按光绪《昌平州志》记载,还有铁壁寺、弥勒院、碧峰庵、逊峰庵、松棚庵等。
1941年侵华曰军进犯平北根据地,法华禅寺及附近寺庙大多被毁。及人为破坏,至昌平区解放前,庙宇建筑己不存,仅存残坏的古塔及碑刻。1992年起,对银山塔林法华禅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这片佛教圣地得以完好地保存。后又对邓隐峰说法台、古佛岩、朝阳洞、白银洞、中峰顶等银山多处古迹及环境进行整治和清理。现在,这里的自然景观优美雄奇,苍松翠柏,浓郁茂盛,其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已成为京华旅游胜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北部,位于十三陵特区,距离北京市中心车程约为60公里左右,距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区域东北部兴寿镇境内。银山海拔726.81米,石崖峭立,等雪层积,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
景区布局
银山景区内有古塔19座,分为密檐式塔、覆钵式塔和密檐覆钵结合式塔。另有3处塔基。其中密檐式塔共6座,均为砖结构,其中5座位于法华寺遗址区内,即佛觉塔、嗨堂塔、懿行塔、虚静塔、圆通塔,它们为金朝建筑。第6座,则位于法华寺遗址区东侧,为无铭密檐塔,为元代建。佛觉塔位于天王殿与法堂遗址之间,处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嗨堂塔佛觉塔:位于天王殿遗址左前。形制、现存部分同佛觉塔。懿行塔位于天王殿遗址右前。其平面形状、结构及出檐层数同佛觉塔。虚静塔位于大雄宝殿遗址左前,7层檐,平面六边形。圆通塔位于大雄宝殿遗址右前,存塔刹宝珠以下各部分。无铭密檐式塔位于法华禅寺寺址东侧,塔身已不完整,残高6.8米。
覆式塔又称“喇嘛塔”,共12座,建于明清时期。其中,2座位于法华寺遗址区内,其余散落山麓间。1座无铭密檐覆钵结合式砖塔,位于法华禅寺寺址西南。
主要景点
佛觉塔
该塔位于天王殿与法堂遗址之间,处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在银山塔林中,其地位最高。13层檐,平面为八边形。现存塔刹“火焰宝珠”以下各部分,总高20.1米。该塔基座,由上下两层“须弥座”组成。下层须弥座系花岗石雕成,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等组成。上层为砖雕,由叠涩砖、束腰、斗拱、重如勾栏和莲花座组成。中间的束腰部位每面各分2间,每间中心部位各雕1壶门,周雕花卉,间与间之间有雕花柱间隔。束腰之上施以双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之上承托的大华版为卷草图案、小华版为“5”字图案的重台钩栏。再上雕有三层仰莲花座。束腰之下叠涩垒砌成上小下大形状。塔身部分为砖砌实心结构。由塔檐和檐下部分组成。檐下部分前、后、左、右四壁各雕假券门,券面砖上分别雕成对的飞天、龙凤、花卉等图案。券门内各雕两扇四抹福扇门。其中南面的门在券面砖与幅扇门之间嵌白石塔铭,篆刻“故国佛觉大禅师塔”。塔的其余四面各雕假菱花格窗。各面之间的转角处分别雕以带有相轮的塔形柱子。该檐总体形象呈上小下大形状。其中,最下一层檐下有一周砖雕斗拱,斗拱的分布同基座斗拱。其余各层檐下均以叠涩砖四层出挑。各檐屋面均用灰色布瓦,脊部施以著萨、垂兽等饰件。最上一层檐采用攒尖式收顶。刹座部分,刹座为忍冬叶形,其上安放砖雕火焰宝珠,再上应有石雕的宝珠和仰月,但己不存。
晦堂塔佛觉塔
该塔位于天王殿遗址左前。形制、现存部分同佛觉塔。总高为19.3米。白石塔铭上篆刻“晦堂祐国佛觉大禅师塔”。懿行塔:位于天王殿遗址右前。其平面形状、结构及出檐层数同佛觉塔。现存塔刹石刻宝珠以下各部分,总高19.95米。塔基束腰壶门内雕有带铃的狮首,重台钩栏大小华版上还雕有各式花卉和卷草图案等。塔身转角处雕为圆柱,东、西、北三面雕刻飞天的假券门,门洞内雕刻佛像。该塔南面的假券门洞内有白石铭,篆刻“故懿行大师塔”六宇。塔刹部位,砖刻的火焰宝珠和石刻的宝珠、仰月保存完整。
虚静塔
该塔位于大雄宝殿遗址左前,7层檐,平面六边形。现存塔刹仰莲以下各部位,总高14.8米。雕须弥座的雕饰较为简单,束腰部分雕以莲花。塔身第一层,仅南北两面设假券门,余四面雕假窗。其中,南面假券门内嵌有石铭,篆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毕”等字。两券券面砖均雕花卉。四面假窗格心作斜方格及“5”字锦图案。塔身第二层及其以上各层塔身均以素面砖砌成,塔身之上各施以砖雕单抄斗拱。此塔塔刹内设有“刹穴”。1992年修缮时,在其内发现1件铜制的小型喇嘛塔,通高18.3厘米。该铜塔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须弥座塔基,平面呈正方形。上段为塔身、塔刹。塔刹由八层相轮和一层华盖以及仰月、宝珠组成。
圆通塔
该塔位于大雄宝殿遗址右前,存塔刹宝珠以下各部分。总主高15.15米。塔形制基本同虚静塔,而细部装饰稍有不同。塔基束腰部位均用素砖垒砌,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则南雕飞天,北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嵌白石铭,刻篆“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九字。
无铭密檐式塔
该塔位于法华禅寺寺址东侧,塔身已不完整,残高6.8米。塔的乎面也呈六边形。塔基、塔身雕饰略似前述各塔,但自第一层塔檐而上,每面塔身、塔檐均呈向内弯曲的弧线。各层檐面之下均施以砖雕斗拱,而各层檐的上面则以素面砖叠涩砌出,不覆盖瓦件。
覆钵式塔
该塔又称“喇嘛塔”,共12座,建于明清时期。其中,2座位于法华寺遗址区内,其余散落山麓间。从材料上分,有石结构及砖石混用结构两种形式,形制较简单,由基座、覆钵形塔身和塔刹组成,变化较小。基座部分,均采用石砌的须弥座形式,平面有四边形和六边形两种。覆钵形塔身,平面均呈圆形;立面形状,上部略大,下部略小。用材有石砌和砖砌两种。石砌的塔身均于正面设置一个券门样式的小洞,名为“眼光门”。砖砌塔身的有3座,其中,1座设有“眼光门”。塔身与基座之间施以石刻莲瓣及金刚圈数层。塔顶部分,塔脖子均作石刻束腰形,其上为相轮组成的十三天及华盖等石刻装饰。12座覆钵式塔,完残程度和高矮均不一样。最完整的,塔刹上保存有华盖,残坏最严重的,甚至连覆钵形塔身也不完整。各塔高度也不一样,最高的残高6.81米,最低的残存部分仅1米左右。
无铭密檐覆钵结合式砖塔
该塔有1座,位于法华神寺寺址西南。存塔刹相轮以下各部分,总高8.8米。塔平面为六角形。其基座、塔身略同前述各塔,但基座束腰处雕塑有金刚力士像。塔身以上部位有檐三层,均冰盘檐式,檐上部用素砖叠涩垒砌,不施瓦件。再上为雕如意头和花带图案的覆钵体。覆钵体之上为塔刹,塔刹下部有须弥座基座,再上为莲瓣,莲瓣之上有10层相轮。3处塔基,经修缮,存石砌基础。
法华禅寺遗址
该遗址名为法华禅寺遗址,遗址区朝向南偏东30度。其范围南北纵深约138.5米,东西面宽约75米,南北各有坝台。地形呈南低北高之势。南面坝合前部的中心位置有旧时所设台阶的遗迹,台上左右各有一夹柱石。夹柱石高1.48米,顶部雕饰俯仰莲瓣。夹柱石北12米处为寺院中部院落遗址。其面宽39米,进深北至坝台前。遗址最前存有山门遗址,现存合基。合基上柱础石略有残缺,柱网分布显原门面阔、进深各为三间(通闹10.25米,进深5.8米)。山门左右各有角门,现存西侧角门台基。山门遗址之内,左右存钟鼓楼遗址,平面均为正方形,其边长均为4.63米。沿中轴线由前及后依次有四重殿址,均仅存台基。第一重为天王殿遗址。合基上存柱础石9块,显原殿面阔、进深各为三间(通阔、进深各9.35米)。
正中部存石雕须弥座一座,为旧时供奉佛像遗物,其高0.90米,前后宽2.17米,左右宽2.7米。第二重为法堂殿址。台基高1.3米,上存柱础石7块,柱网公布显该殿面阔为3间(通阔12.23米),进深为2间(进深8.45米)。殿前有与殿等宽、进深2.7米的月台。月合前及左右有垂带踏跺。第三重为大雄宝殿殿址,台基高1.7米,上存柱础石32块,柱础石显该殿面阔为五间(通阔20.44米),进深为三间(进深12.34米),殿前面还有抱厦三间(通阔9.85米,进深5.2米)。抱厦之前有面宽9.85米,进深3.46米的月台。月合前设垂带踏跺。第四重为藏经楼遗址,台基上存柱础石15块。柱网分布显该楼面阔、进深各为三间(通阔14.71米,进深9.6米)。台基建有前月台,面宽与楼台基等宽,进深4.17米,月台前设踏跺式台阶。四重殿址左右两侧还存有以僧房为主的其他建筑遗址,均有部分柱础石保存。中区建筑遗址区的左侧还有南北两个跨院。
南面的跨院,以法堂前的左配殿为门厅,通中区院落,并建有北房、东房和南房。北面的跨院,以大雄宝殿前的左配殿为门厅,通中区院落,也建有北房、东房和南房,其中,东房为正房,北、南左右对称,为配房。两跨院均存部分台明石,柱础石保存极少。中区建筑遗址区的右侧,有3座房屋遗址,均为散置单体建筑,保存状况同左侧跨院。遗址区内还存有2座古井,一座位于鼓楼遗址之前,另一座位于天王殿与法堂之间稍东处。
银山峰
银山峰峦高耸,山脉由墨褐色的花岗岩构成,岩壁陡峭,色黑如铁,称为“铁壁”;山崖冬日积雪深厚,银装素裹,黑白相间,反差强烈,故名“银山铁壁”。周围群山环抱,巍峨壮丽,是明清时著名的“燕平八景”之首。银山不仅以山势构造奇特而著称,而且以寺多塔众而驰名。古时,银山曾是佛家讲经说法的佛教圣地,同时又是文人墨客隐居的最佳场所。
建筑特征
大片塔群高者数丈,小者径尺,高低错落,布局规整,结构一致,均为八角形平面。银山塔林景区有前、中、后三座主峰,中峰“独出云霄”。银山南麓有众多古塔林立于峡谷之间,还以众多古塔著称。塔群在六百年中经年累造,整座银山遍布灵塔,民间有“银山佛塔数不尽”之说,可见昔时浮屠之胜。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延庆八达岭明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银山塔林为其中景区之一,面积为17平方公里。
保护
1948年昌平区解放,县政府实业科派去两名干部常住海子村负责看护。1959年,昌平县人委公布法华寺遗址区内5座密檐式砖塔及4块碑刻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银山宝塔”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银山塔林”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昌平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接管银山塔林文物保护工作,除经常派人巡视外,还雇用当地农民一人常年看护。1990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在大延圣寺七塔群处。1996年9月成立十三陵特区办事处银山管理处,全面负责银山塔林的文物保护工作。
价值意义
塔群自金元以来,已有多年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和砖石建筑的宝贵遗产。整个塔林,均为砖石结构,建造坚固,造型美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银山塔林不仅是寺院历史的写照,也是一个地区建筑技术、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
相关文化
位于法堂台阶前左侧外首,存碑、碑首及碑身上半段。碑趺须弥座式,碑首平顶,方头式,前后刻云纹,残碑上刻明朝人杨兆《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诗。
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旺季成人25元,淡季成人15元
游览时间:8:00-16:00
参考资料
银山塔林风景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2-13
离退休干部局组织老同志赴银山塔林秋游采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2-13
银山塔林.携程.2023-11-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13
银山塔林.携程.2023-12-13
别跑空!北京这些公园、景区临时闭园.今日头条.2023-12-13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2023-12-13
北京银山塔林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