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勒雷

勒雷

让-勒雷(Jean Leray,1906年11月7日—1998年11月10日),法国数学家,生于洛瓦尔河畔尚特奈(今隶属南特)。勒雷的研究领域包括偏微分方程拓扑学和复变函数论等,他在数学多个分支中都有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让-勒雷,法国数学家,生于洛瓦尔河畔尚特奈。

教育经历

1926—1929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33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38—1939年担任南锡(Nancy)大学教授;1941—1947年任巴黎大学教授;1947—1978年任巴黎法兰西学院导数与泛函方程教授。195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被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1966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还是比利时意大利、波士顿、哥廷根市波兰等多家科学院院士。

195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勒雷的贡献主要在把拓扑方法应用于微分方程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并因此于1979年获沃尔夫奖

1934年,勒雷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奠定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弱解的研究基础。同年,与尤利乌斯·绍德合作,将布劳威尔环形山不动点定理及其映射度理论推广到了巴拿赫空间,形成了拓扑度理论,并建立了勒雷-绍德尔原理。通过这一工具,用映射度估计全连续算子所具有的固定点,可以得到某些复杂的高阶偏微分方程的解。这是使不动点定理适用于非线性问题的最早的延拓定理,现已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标准工具。他还对广义导数进行过研究,并引入了广义微分算子,给出了局部可积函数正规化的过程。

奥地利埃德尔巴赫的战俘营中度过了1940年至1945年的时间,期间隐瞒了自己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担心其与应用数学的联系可能会导致他被要求从事战争工作。勒雷与布尔巴基小组的创始人关系密切,但他并未加入该组织。

1945年,勒雷为了把连续映射的局部性质和全局的上同调联系起来,首先引入了层和以层为系数的上同调群的概念。后经安德烈·韦伊、H·嘉当及J·P·塞尔等人的改进,这些概念成了近代多复变分析及代数几何的基本工具,是研究全纯函数局部性质过渡到整体性质的有力方法,也是处理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

为研究纤维丛的同伦论的需要,勒雷于1946年引入了局部紧空间和具有紧支撑的上同调连续映射的谱序列,即勒雷谱序列,并用以计算纤维空间的同调,得到了深刻的结果。1950年,J·P·塞尔把这一代数工具用到了同伦的计算,并取得了突破,为后来拓扑学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9年,他还推广了柯西单复变量公式,得到了多复变量全纯函数的积分表示公式,现被称为勒雷公式。它是解列维问题以及获得一类非齐次柯西波恩哈德·黎曼方程解的估计的重要工具。

1957—1964年间,勒雷对强双曲型算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把F·约翰的方法推广到了强双曲型算子。他还用数学的观点研究了粘性可压缩流体纳维乔治·斯托克斯方程边界值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和解的性质问题。

主要著作

荣誉奖项

主要成就

勒雷在40年代开创了谱序列理论和层理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已成为许多数学分支中的重要的基本工具。勒雷对边值问题、不动点理论、双曲型偏导数方程组和约瑟夫·拉格朗日分析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他是法兰西研究院的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以及另外一些国家的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勒雷还曾获克利夫兰骑士队称号。

沃尔夫奖

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奖之一。1976年1月1日,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1000万美元设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总部设在以色列。沃尔夫奖旨在“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以造福于人类”,每年给在化学、农业、医学、物理学、数学和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者颁奖。沃尔夫德国出生的化学家、慈善家和外交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移民到古巴,用将近20年时间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因而致富。1961年他成为古巴驻以色列大使,1981年在以色列逝世。沃尔夫奖的评奖委员会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每年颁奖一次,每个领域奖金为10万美元,可由几个人联合获得。由于获奖者都是世界上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巨大声誉使该奖广为人知。又由于数学界没有诺贝尔奖,而获沃尔夫奖的数学家又都是极负盛名的,因此数学界对沃尔夫奖更为重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