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环
何冠环博士,1955年生,新会区人,美国亚里桑那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宋代史,师承宋史学者罗球庆教授与陶晋生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有《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宋武将研究》《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专著三种,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1977年);
-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1979年);
- 美国亚里桑那大学哲学博士(1990年)。
工作经历
-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2008-);
- 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兼高级讲师(2004-2008)、高级讲师(2000-2004)、讲师(1998-2000);
- 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1995-1998);
- 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师(1991-1993)。
社会兼任
-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 香港亚洲研究学会执行委员;
-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学术顾问;
- 香港学历评审局专家成员;
- 《宋史研究论丛》编委;
- 岭南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 宋代政治军事史;
- 宋代内臣及文臣武将。
论著
书籍(经审出版)
1、《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0月。
2、《北宋武将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华书局,2003年8月初版,2008年4月再版。
3、《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5月,454页。
论文(经审出版)
1、〈试论华夷合治下的曾纪泽与马格里〉。《史潮》,新刊号,3‧4 (1977年),页10-27。
2、〈金亡后完颜氏行踪考略〉。《史潮》,新刊号,3‧9(1979年),页60-63。
3、〈司马光通鉴与金之帝王学〉。《史潮》,新刊号,7‧9 (1981年),页5-10。
4、〈宋初三朝武将的量化分析──北宋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新探〉。《食货月刊》复刊第16卷,,第3、4期合刊(1986年),页115-127。
5、〈赵光义箭疾新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1989年),页33-58。
6、〈金匮之盟真伪新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15卷,第3期( 1993年),页83-89。
7、〈论靖康之变中的种师道与种师中〉。载杨炎廷编:《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宋史论文集》,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中国史研究会,1994年,页46-69。
8、〈论赵匡胤朝武将之党争〉。《中国史学》,第5卷( 1995年),页45-62。
9、〈论赵光义朝武将之党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4期(1995年),页173-203。
10、〈论宋初功臣子弟马知节(955-1019)〉。载廖伯源主编:《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市:稻乡出版社,1998年,页261-303。
11、〈水浒传第一反派高俅(?-1126)事迹新考〉。《东吴历史学报》,第5期(1999年),页49-92。
12、〈败军之将刘平(973-1040后)——兼论宋代的儒将〉。《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8期(1999年),页103-138。
13、〈狄青麾下两虎将——张玉与贾逵〉。《岭南学报》,新第1期(1999年),页201-226。
14、〈曹利用(971-1029)之死〉。《新亚学报》,第20卷(2000年),页137-195。
15、〈北宋杨家将第三代传人杨文广事迹新考〉。《岭南学报》,新第2期( 2000年),页89-121。
16、〈赵匡胤朝的外戚武将〉。载詹福瑞等(编):《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309-319。
17、〈宋太祖的从龙功臣李处耘(920-966)〉。《暨南学报》(哲社版),第25卷第2期(2003年),页99-115。
18、〈宋辽唐河、徐河之战新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12期(总第43期)( 2003年),页107-120。
19、〈《全宋文》所收碑铭之宋初内臣史料初考〉。《东吴历史学报》,第11期(2004年),页29-58。
20、〈狄卒年考〉。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成都市:巴蜀书社, 2006年),页531-537。
21、〈老将知兵:宋初外戚名将李继隆(950-1005)与景德之役(1004)〉。张希清、田浩、穆绍珩、刘乡英(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页203-247。
22、〈北宋外戚将门陈州宛丘符氏考论〉。《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07年新第17期(总47期),页13-50。
23、〈北宋内臣蓝元震事迹考〉。载张希清(主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502-512。
24、〈赵光义朝外戚名将李继隆(950-1005)〉,《东吴历史学报》,第二十期(2008年12月),页75-153。
25、〈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述〉,载李裕民(主编):《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年,页31-68。
26、〈杨家将研究的新史料:读杨《杨畋妻陶氏墓志》及王陶《杨畋墓志铭》〉,《杨家将文化》, 2009年第3期(总第七期),页5-14。
27、〈南宋初年一则有关种师道的神话〉,《九州学林》,第七卷一期(2009),页194-205。
28、〈北宋内臣蓝继宗事迹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0年1月,第50期,页1-40。
29、〈现存的三篇宋代内臣墓志铭〉,《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1年1月,第52期,页33-63。
30、〈范仲淹麾下大将范恪事迹考〉,《九州学林》,2010年秋季,页153-185。
31、〈宋初西北边将李继和事迹考述〉,《东方文化》,第44卷第1、2期合刊(2011年12月),页181-213。
32、〈北宋外戚将门开封市浚仪石氏第三代传人石元孙事迹考述〉,《新亚学报》,第30卷(2012年5月),页99-161。
33、〈宋初内臣名将秦翰事迹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5期(2012年7月),页23-57。
34、〈北宋保州保塞外戚将门刘氏事迹考〉,《新亚学报》,第31卷(下)(2013年6月),页249-311。
35、〈北宋边将刘兼济事迹考〉,《九州学林》,2013年秋季(第32卷),页79-95。
翻译(非经审查出版)
1、Ho Koon-wan, Translation of“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ng Ruling Class: New Evidence fromTunhuang”, in Jing-shenTao(ed.)〈从敦煌市文书看唐朝统治阶层的成份〉(译文), T’ang Shih Lun-wen Chi(CollectedArticles of T’ang Studies)《唐史论文选集》, (Taipei: Yu Shih Press,1990) pp.87-130。
2、Ho Koon-wan, Translation of“Discourse on the Ban of the FalseLearning”〈论伪学之禁〉(译文),载陶晋生编译:《宋史论文选集》,(台北市:国立编译馆,1995年),页15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