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狄青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父狄普,母侯氏,唐朝宰相狄仁杰之后,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狄青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直。赵祯宝元元年(1038年),任延州指挥使。大破西夏,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深为戍边名臣范仲淹韩琦器重,累升至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皇祐五年(1053年),侬智高称帝进犯,狄青奉命率兵3万进击,大败侬军,收复南宁市(今广西南宁),歼敌万余人。侬智高逃大理白族自治州(今属云南省)五年,狄青升枢密使。后受文官集团排挤,后被罢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于嘉祐元年(1056)去职,次年三月卒,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宋史》主编脱脱评价他:狄青一生征战,严于治军,喜读兵书,是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脸上刺有金印,从那以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直。赵祯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受人举荐

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一路晋升

赵祯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遇上敌寇侵犯陇西郡,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黑疤。皇帝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皇帝根据功劳提拔他,而不过问出身,他希望保留疤痕来鼓励军队,不敢奉行陛下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平定侬智高之乱

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官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做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州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了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严管着部队开进了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认为这是一个骗局,不愿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后复任枢密副使,升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班师回朝后,皇帝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特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皇帝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等狄青已打败叛军,皇帝对宰相说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起初,交趾人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皇帝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狄青到此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交趾国李德政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们无利。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是抵御不了他们的,狄青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受疑被贬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皇上没有答复。嘉祐年间(1056~1063),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降狄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抑郁而终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嘉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熙宁元年(1068年),赵顼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主要影响

军事思想

勇武过人,身先士卒

狄青风骨天成,擅长骑射,入伍后,军纪严明,不稍懈怠。狄青还是侍从时,深夜别的士卒都困乏歇息去,只有狄青不懈怠。在对西夏战争中行常为先锋,身先士卒,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不贪功冒进,以大局为重

狄青不仅能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也常识破敌方诡计。狄青在打败夏军后,乘胜追奔数里,发现“虏忽壅遏山踊”,狄青知其有诈,士兵再追势必遇上险境,于是急令退兵,使得宋军免于陷入包围。归仁铺之战后,有人发现尸体中有一身穿金龙衣之人,认为是依智高,被狄青否决,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依据实际奖罚功过

狄青用兵并不生搬硬套,而是非常讲求实际,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对违令行事的将领部下并不是一概而论。贾逵随狄青征依,战于归仁铺。战前,狄青有发下军令“不待令而举者斩”,即不准轻举妄动。当时孙节战死,贾逵为右先锋将,他深知先据高者胜,而时机紧迫来不及向狄青请示就决定引军登山,待侬军至,贾逵带领部众猛冲而下,将智高军一断为二使之首尾不能相顾,这一战最终大获全胜。战后贾逵以违反军令向狄青请罪,狄青不仅不惩治反而对他嘉奖备至,表彰他的当机立断。

用计深思熟虑,谋略有远见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谋事必先仔细考虑成功的把握,选准制胜的机会然后进行。在狄青赴广南时,交州国(今越南)表示愿意出兵助宋平叛,作为副手的余靖认为可信,狄青认为不妥,上书赵祯力拒交趾助兵,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们无利,蛮夷人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是抵御不了他们的,狄青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朝廷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实也证明狄青是正确的,交趾出兵只是试探宋军虚实,以浑水摸鱼。平叛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军事成就

保安大捷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西北称帝,建立夏国。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而狄青到达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北甘谷驿附近)后,并不急于贸然出击,而是总结别的将帅的失败教训,密切监视李元昊。宝元初年(1038年)十一月, 李元昊入侵保安。狄青率兵前往,在保安大败李元昊,史称“保安大捷”。这是北宋和元昊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为防西夏军以后侵袭,狄青又率万余人建筑堡塞,扼守要害,使西夏不敢妄动。

平定侬智高之乱

宋皇祐元年(1049)九月,知广源州(治今越南广渊)侬智高据安德州(今广西那坡东南)反宋,攻陷12州县,据南宁市(今南宁)称帝。四年,宋廷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兵往征。十二月,狄青领兵南下,联合孙沔余靖所部,于次年正月进据宾州(今宾阳县),声言休兵10日,以迷惑敌军。次日,狄青即率兵夜越昆仑山脉(位今南宁、宾阳之间),进攻邕州。侬智高领军匆忙出战。狄青戴上面具,指挥宋军纵横开合,左右攻击,大败侬智高军,追击50里,斩数千人,俘500余人。侬智高等乘夜纵火烧城,逃往大理国(辖今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部)。宋军入据邕州,广南平定。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宋仁宗赵祯认为:“狄青有威严的名声,敌人会害怕他来。”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评价认为:“我看到战争开始以来,所得边将,只有狄青、种世衡二人,他的忠诚勇敢才能武艺,不可与张亢、滕本谅一样对待他。”

北宋官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价:“狄青用兵,主气胜而已。不求奇功,所以不曾大败。计算功劳最多,最后为名将。比如下棋,已经战胜了敌人可以停止了,但仍然不停地攻,往往大败。这是他所注意的,在利而能谨慎,这是狄青超过别人的地方了。”

元末政治家、《宋史》主编脱脱在中评价:“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黄书·古仪》中说:“狄青靠自己的努力,一次一次的功劳获得了枢密副使的职位,然而他的屁股还没坐热,就被猜忌指责,朝廷如此对待忠臣,令人寒心。”在《宋论》中说:“自从赵普的谋略放在武官的身上,而君主的猜疑心一动,那么文弱书生也只能被厌恶猜忌。所以不只是王德用、狄青的小有成功,会被像敌国一样提防。”

清代史学家朱轼在《史传三编》说:“狄青讨伐侬智高,朝廷大臣说狄青是武人,不能单独委任,应该用重臣统领的。只有庞籍力言青可以任用,并说对他信任不专,将会导致坏事。皇帝采纳他的意见,狄青得以成功。这与杜黄裳力保高崇文来打败刘辟、李迪力保曹玮得以成就三都谷的功绩所谓预计的一样,不是吗?狄青的将才战略盖世,而谦让不居功,他有过人的见识。后来遇上不光彩的诽谤,并非是他平素的操守,很难使朝廷上下信服,这是防止陷入困境。韩琦范仲淹所激励的,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清朝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在宋朝这一朝代,武臣很少,只有狄武襄平定广南立功,有些异彩,赵祯设置枢密院,特别得驾驭得当。于是欧阳修文公开奏章弹劾说,最怕他有其他想法,难道是臣子为国家爱惜人才之道。狄公最终因为忧愤而死。”

中国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说:“狄青、包拯两人,慕容垂称赞到现在,称颂不衰。曾考察狄青的成功,没有比夺取昆仑关更出名的,就两个人功名,选择重要的演绎讲述,就已经足以保存他的真实事迹;而当时朝政的得失,也销纳其间,凭借看附会荒唐的民俗小说,无足轻重,当然不比天和地的差距小。”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狄青的故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起源于宋元时期,笔记小说《梦溪笔谈》、杂剧《狄青扑马》《狄青复夺衣袄车》等都有他的故事出现或作为主题。此时期狄青故事的特点是从严肃的史学记载逐步发展到虚构的文学创作。到了明代,狄青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但呈现另外的特点。明初狄青是受人尊崇和喜爱的形象,比如《水浒传》的引首部分。到了明中后期,狄青的形象就带有负面性质,如《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演义》和《杨家府演义》。至清代,狄青的故事进入了一个丰富的阶段,章回小说的出现就是其标志。著名的有:《万花楼》《五虎平西演义》《五虎平南演义》《后宋慈云走国全传》。这些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是狄青故事的集大成者。

影视形象

轶事典故

狄青为将

宝元年间,党项人侵犯边塞,当时新招募的军队号称“万胜军”,没有经过什么战阵,一打仗就败北。狄青统军后,一天,把“万胜军”的军旗换给“虎翼军”(是打仗的劲旅)用,命令这些老兵出战。党项人望见军旗有“万胜军”字号,很不以为然,全军一直冲过来,被久经战阵的“虎翼军”打败,全被歼灭尽。此外,狄青在泾原时,曾经遇到敌众我寡的阵仗,他想一定要以奇制胜,就提前告知军士全都扔掉弓弩,都执短兵器,下令军人听到第一次钲声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阵而假装要跑的样子,钲声一停马上大叫前冲,士卒就按他的号令去做。与敌人相遇,还没交战,钲声马上响起,士兵都停止不动;第二声钲音响起,士卒都往后退。党项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天使勇敢啊?”钲声停止后,士兵突然冲前,西夏兵大乱,互相践踏死亡的不可胜计。

抛洒百钱祈神

一次,狄青带大军出征侬智高。路过桂林城南大道边上的一座大庙,有人对他说,这座庙里的菩萨据说是很灵验的。狄青一听,心血来潮,就吩咐停止前进,要亲自进庙祈祷.狄青焚香祷告之后,又从袋里取出一百枚铜钱来,捧在手里,在菩萨面前许愿占卜,说道:“我把这一百枚钱抛洒在地上,如果全部是正面朝上,那就证明这次出征定能大获全胜。”从前的铜钱,一般都是正面祷字反面铸图案。现在一百枚铜钱抛洒下去,要全部正面朝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狄青却偏偏要占卜,这不是太冒险了吗?万一做不到岂不动摇军心?狄青边上的人急了,纷纷上前劝阻,狄青却一概不听。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狄青屏声息气,悠然把手中的铜钱全都抛洒了出去。手下土兵过去细看,一百枚铜钱全部是发面朝上。庙里庙外群情振奋,士兵齐声欢呼,军威大振。狄青也喜形于色,当即吩咐手下,取来一百枚铁钉,按照铜钱落地的部位,照原状将铜钱钉在地上。又在上面盖上一只大青纱笼,保护起来,告诫庙僧,不许任何人碰动.然后又在菩萨前祷告说:“待大军凯旋之日,再来谢神取钱。”此去果然捷报频频,大败侬智高军。狄青平定了南宁市,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

对症下药

陕西省的豪士刘易,曾多次到边关游历、访问,并且喜欢谈论战争和兵法。当时驻守边关的狄青很看重他,给他优厚的待遇。狄青每次设宴招待他时,他都表示喜欢吃边关马苦菜,如果宴席上没有,他就大喊大叫,十分无礼。边疆没有这种菜,狄青就设法从内地搞来一批。以后,每天每顿都在桌上摆上给刘易吃。开始刘易吃得很香,久而久之,刘易吃够了,感到不像过去那么好吃。而狄青命人继续给他吃,他渐渐感到再吃就难以忍受了。这时狄青才命人换其他的菜肴给刘易食用。

不如萧何

明朝时,江苏武进人陈洽,字叔远,通经史。据说他八岁时,一次和父亲沿江边散步,见江上有两只船同时开发,一只摇撸,一只扬帆。扬帆的船,遥遥领先。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这上联语意双关,既指扬帆的船快,又暗指三国孙吴的谋士鲁肃不如西汉勇士樊哙。陈洽仓促间难以为对。这时,恰好远处有个牧童在弄笛,近处又有人在吹箫,声音悠扬,动人心弦。陈洽顿时灵机一动,即对道: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这也是一意双关,表面是说,独笛虽然悠扬,还须众箫齐和。深一层是说,北宋武将狄青比不上西汉谋臣萧何。父子巧对,两人相视大笑。

相关文物

狄青庙 

狄青庙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员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2007年狄武襄公祠被公布为吕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青墓

狄青墓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刘村东约200米处。墓地原分布面积为7.99万平方米。墓区内封土夷平,现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统元年(1909)在该碑座上重立的墓碑1通(原神道碑现存于汾阳太符观内)。碑坐北朝南,青石质,碑身残高1.9米,宽0.5米,厚0.3米。碑阳正中镌“宋狄武襄公之墓”;碑阴载: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1062),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灭,故将其迁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后成为墟坪,特立此碑为志。原神道碑座为青石质,龟跌式,体形较大,高为0.7米。另外,墓地原保留有石兽2尊(羊、虎),现存于刘村关帝庙(现村委)内。1996年1月12日第三批,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三将题名”看狄青 .桂林晚报.2024-04-25

..2023-06-09

..2023-06-09

权智.识典古籍.2023-07-10

..2023-06-10

狄青.豆瓣电影.2023-06-09

铁面包公.豆瓣电影.2023-06-09

狄青.豆瓣电影.2023-06-09

包青天.豆瓣电影.2023-06-09

大英雄狄青.豆瓣电影.2023-06-09

包青天之碧血丹心.豆瓣电影.2023-06-09

清平乐.豆瓣电影.2023-06-09

狄武襄公祠.文水县人民政府.2024-04-12

狄武襄公祠.吕梁市人民政府.2023-07-01

狄青墓.汾阳市人民政府.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