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轼

朱轼

朱轼(1665年-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今江西高安市)人。清代大臣、史学家,乾隆帝的老师。

朱轼从小聪明好学,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朱轼中进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授潜江知县。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提督陕西学政。康熙五十二年(1713),授光禄寺少卿。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迁奉天府府尹,再迁通正使。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浙江巡抚。康熙帝五十九年(1720),左都御史。康熙六十年(1721),山西省陕西省大旱,朝廷差朱轼往山西劝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饥民。雍正即位,朱轼参与王公大臣会议,升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入直上书房。后任顺天乡试正考官,会试正考官。雍正十二年(1734),署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元年(1736年),朱轼去世,享年72岁,谥号文端。次年,朱轼的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他“帝师元老”的称号。

朱轼为官清正廉洁,颇具惠政,深得康熙、雍正、爱新觉罗·弘历所倚重,是清代政治史上有重大建树的显赫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轼从小聪明好学,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康熙二十二年(1693)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康熙时期

康熙三十九年(1700),授潜江知县,颇有政绩。后升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提督陕西学政。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授光禄寺少卿。康熙五十四年(1715),迁奉天府府尹,再迁通正使。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浙江巡抚,“清官治、正风俗”,境内之治,号“通国第一”。海宁、上虞旧多海患,元、明时筑有堤塘,因堤基尽为浮沙,多次崩塌。朱轼实地勘察后,用松、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木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基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堤另筑坦坡,高及堤半,仍用木柜为主干,外砌巨石二三层,以护堤脚。从此堤塘坚固,滨海之民免除水患之忧,其堤至今犹存。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左都御史。康熙六十年(1721),山西、陕西大旱,朝廷差朱轼往山西劝臬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饥民。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同时,责令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他又疏请山西各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时期

雍正即位,朱轼参与王公大臣会议,升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入直上书房。任《圣袒实录》总裁官。后任顺天乡试正考官,会试正考官,《明史》总裁。雍正二年(1724),朱轼到江浙一带勘察海塘一年余,对余姚市上虞区海宁市海盐上海市嘉定等地的土塘、石塘的加固或改建都列出具体的方案,由部议施行。雍正三年(1725),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并协助怡亲王总理辅水利营田。直隶省发生水灾,朱轼弹精竭力营救。他主张浚修河道,疏畅淤塞。以为水利既兴,可开稻田,令官府以身作则,奖掖百姓种植水稻,于是营田之利大发。雍正八年(1730)朱轼总理水利营田事。不久兼兵部尚书。雍正十二年(1734),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第二年,再往浙江省督修海塘。

乾隆时期

元年(1736),召朱轼回京,命协同总理事务,任会试正考官及《世宗实录》总裁,并赐予(骑都尉)世袭职务。同年九月,朱轼咯血而死。乾隆闻讯惊愕悲悼,停朝大哭。赠“太傅”,谥号“文端”。次年,朱轼的归葬故里,御赐他“帝师元老”的称号。

主要成就

浙西海塘工程

朱轼主政浙江期间,最显著的政绩是修筑海塘。上任后他不辞辛苦,深入实地考察,亲自督修,大力修建海宁市、仁和一带海塘。他对浙西海塘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修筑海塘的建议,大部分被清廷采纳,为清代防潮海塘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三月,朱轼向朝廷上了一份《请修海宁石塘开浚备塘河疏》,根据海宁沿海一带浮沙较多的地理特点,他结合前代的治塘技术,创造性提出“木柜法”修塘方案。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五月,朱轼再次上疏请求扩大海塘修建规模,修筑新式石塘。

礼制思想

朱轼便是康、雍、乾三朝的理学名臣,是推行礼治的重要代表人物。朱轼的礼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理体礼用,情礼双彰。朱轼继承宋代理学家的观点,认为礼是天理在人间的表现,故他对礼列序人伦、调定尊卑的作用极为认同。但随着时代的后移,清代人情、人欲等思想的解放,也为礼的制定带来了新的活力,朱轼顺应人情,认可情对礼的作用。二、折衷古今,变而从时。朱轼以变通的眼光看待古今礼俗,他紧紧地抓住“礼”的核心即礼义,认为在不违背礼义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三、礼法合治,以刑弼教。礼作为道德规范,也需要法的强制力进行协助。中国古代“以礼入法”,以法律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了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朱轼赞同礼法合治的治理方式,但他也强调“礼先于法”,法要以礼为准则。同时使用刑罚的目的是“刑期于无刑”,故不能滥用。朱轼的礼治思想及实践不仅革除了当时的一些陋俗,改善了社会的风气,还对爱新觉罗·弘历礼学思想的启蒙,对尹会一陈宏谋蓝鼎元等门人后学地方治理政策的实施,乃至是对后世的礼治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推动。

轶事典故

南瓜记

 在朱轼的家乡高安市,至今还在上演着以朱轼为模特而创作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南瓜记》讲的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庭勾结官府,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十房夫人。适为回高安与老母拜寿的宰相朱轼所闻,并设下巧计救出杜兰英,依法严惩了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为表感激之情,丁文选挑担南瓜去与朱母祝寿。这个节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播放,成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

尽拨佳文、摒除弊端

雍正朝某年科考,皇帝钦定朱轼为主考官,侍郎刘碧为副主考官。开考前一天,雍正帝密召两主考官定下考题。当天下午,国舅命其亲信给正副主考官各送来黄金、锦缎等贵重礼品,意欲请主考关照他的儿子,与此同时,刑部、工部、户部等一些官员也分别送来不少礼品,均请求主考官关照其亲朋好友。刘碧贪财将考题泄露,朱轼却连夜带全部礼单、礼品进宫禀告皇帝,雍正大怒,立即要治罪刘碧和国舅等官员。朱轼则请雍正帝暂不处理人事,先将考题重新出过。结果考后国舅等送礼官员亲属子女名落孙山,而考中者尽为文章锦绣、见解独特的优秀人才。雍正帝为此赞赏朱轼“尽拨佳文、摒除弊端”,并赐题诗御扇于朱轼,以示奖赏。

相关作品

个人作品

朱轼平生崇尚理学,工古文,编著甚丰,有《朱文端公文集》《四余堂诗钞》《史传二编》《春秋钞》《周易传义合订》《礼记纂言》《仪礼节略》《昌谷集笺注》《易春秋详解》《红雨亭稿》《楚辞评注》《庄子内外篇注》等,与蔡世远、张江等人合编《历代名臣传》。

其他作品

《帝师元老:朱轼》,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作者为徐光荣。

《朱轼全集》,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6月出版,作者为彭林。该书收录现存朱轼撰写、注释的全部著作。

《南瓜记》,高安采茶戏,是以朱轼为模特儿创作的。

《朱文端公墓下之作》,作者为诗人袁枚。“鹭曾居第一班,衣冠常惹御香还。独将经术勷三圣,自起清风播九寰。玉魂骑箕苍昊上,石麟沐雨翠微间。寻思几滴西州泪,仰止松揪不忍攀”。

后世纪念

清乾隆元年(1736)朱轼卒于京城,第二年灵柩由京城运回故里,葬在现高安市村前镇龙溪村树子坑剑形山的缓坡上。朱轼墓呈窄长形,南北长104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墓地为高大封土堆,高1.5米,墓前竖立石碑,拜坪筑成水塘。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帝师元老”坊、无字神道碑、拜坪和墓冢,两边依次排列神道碑、墓表、石鹿、石马、石雕臣俑、石兽。神道宽26米,石牌坊为三间四柱,正楼悬山顶,坊额上刻“帝师元老”四个大字,中柱上阳刻“名卜金甄三纪勋高北斗,堂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落款“甘汝来”。次楼对称,上下额杭及花板双面均用雕花石板装嵌,饰镂雕图纹。朱轼墓墓地环境与墓制带有皇家墓陵的特征,对研究墓主生平、清代丧葬文化和礼制,以及建筑风水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关系

相关影响

朱轼的礼治思想及实践不仅革除了当时的一些陋俗,改善了社会的风气,还对爱新觉罗·弘历礼学思想的启蒙,对尹会一陈宏谋蓝鼎元等门人后学地方治理政策的实施,乃至是对后世的礼治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推动。

朱轼所筑鱼鳞大石塘具备较强的御潮功能。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于台风和大潮同时在钱塘江口南北一带出现,酿成一次特大潮灾。惟有老盐仓500丈鱼鳞石塘安然无恙,杭州湾南北绝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十分惨重。朱朱轼对浙西海塘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修筑海塘的建议,大部分被清廷采纳,为清代防潮海塘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他主持修建的浙西海塘工程也被作为永久性的标准塘工,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关评价

其为官清正廉洁,颇具惠政,深得康熙、雍正、爱新觉罗·弘历所倚重,是清代政治史上有重大建树的显赫人物。(《在学问与事功之问一一朱轼的礼俗观及实践》评)

在其个人,他以身为范,终生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反对奢靡浪费,平日待人谦恭有礼,对待父母也极为孝敬,朱轼通过自身的践履,推己及人,对身边的亲属、朋友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朱轼礼制思想研究》评)

时至今日,朱轼修筑的海塘历经三百年海水冲涮洗礼,依然牢固地矗立在海边,已成为标志我国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丰碑。今人对此也给予很高评价,王育民教授说:“清代对海塘的兴修,所投人力、物力之多,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历代所不及。其最重要的工程为海宁老盐仓鱼鳞石塘。这项工程创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浙江巡抚朱轼。”(《朱轼与浙西海塘工程》评)

参考资料

..2024-02-25

..2024-02-25

帝师朱轼.高安市人民政府.2024-02-26

..2024-02-25

朱轼:三朝帝师元老.宜春市人民政府.2024-02-26

朱轼著.孔夫子旧书网.2024-02-26

朱轼全集.当当网.2024-02-26

..2024-02-25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