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回族镇
城关回族镇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部,地处宁陵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域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00亩,辖5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0人,社区人口45000人,回族人口占7780人。回族总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14%。是全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
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全县设5个区,城关属中区。民国30年(1941年)日伪政权将全县改设为3个区,城关为区。民国34年(1945年)城关为沙随镇。同年9月改沙随镇为新吾镇。1949年,宁陵解放,全县设5个区,城关为三区。1951年,全县设6区1镇,设立城关镇,治所在县城南街,下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区4个乡。1956年10月,将城关镇改为城关回族镇。1958年秋,撤销乡镇建制,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城关回族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60年5月,撤销宁陵县建制合并到睢县,设立宁陵镇。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同时恢复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城关与城郊合并,仍为城关人民公社。1977年,城关与城郊分设,城关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78年前,镇政府驻南大街(现新吾南路)路东。1982年,改城关镇人民公社为城关镇。镇政府迁往现址。1983年,改城关镇为城关回族镇。至今。
行政区划
新区居委会、电台新村居委会、东湖居委会、宁阳路居委会、府前街居委会、东街村、东关村、西关村、南关村、北关村
地理位置
全镇交通方便,能源充足,物产丰富,郑永公路横贯东西,柳公路纵穿南北,霍连高速公路紧靠我镇北部,京九、陇海铁路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商丘市,距我镇不足30公里,是久负盛名的泡桐之乡和槐山羊繁育基地。
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宁陵县城关回族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唱响“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镇建设,招商引资”两大工作重点,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建成有占地2000多亩的南苑优质苹果种植园,年出栏5000多头的金博肉牛养殖场,全镇共拥有大中型养殖场13家,养殖专业户180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多家。工商企业主要有异型钢管厂、鸿泰皮革厂、华旺食品厂、清真肉食厂、鹏程不锈钢厂、金鑫塑钢有限公司、田雨汽车饰品制造有限公司、宁陵县梳绒有限公司、中实宁陵矿冶设备有限公司、宁陵县鑫源铸造有限公司等。2011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完成 14.98 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0元。先后荣获河南省乡镇“五好”党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河南省先进基层党校、河南省民族工作“四争创”先进乡镇,商丘市工业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商丘市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商丘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商丘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先进乡镇、商丘市城镇建设强乡镇、商丘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评中位于先进乡镇行列。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拉大城镇建设框架,改善投资环境,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镇形成了皮毛、皮革、肉食加工、桐木拼板、童车加工、综合养殖、建筑安装等支柱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500强”的天河皮业集团是我镇的龙头企业,在它的带动下,我镇现有皮毛、皮革加工厂10多家,三个养殖专业村和20多家冷冻厂。龙头企业福发童车厂在厂长秦正江的苦心经营下,从一个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厂发展到现拥有职工500多人,年产值近600万元大型童车加工厂。南关桐木拼板厂是我镇又一个龙头企业,该厂生产的桐木拼板质量过硬,信誉度高,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深受用户清眯,并促进了全镇林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了二十多个桐木购销专业队。乡镇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产购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目前我镇道路四通八达,邮电、通讯、电力、医疗等设备齐全,全镇乡镇企业已达22个,个体私营企业114家,社会总产值达33144万元。其中工业完成产值15466万元,实现入库税金4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全镇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稳定。该乡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1989年,全镇粮食总产3453吨。1995年,由于扩大了经济作物面积,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当年,全镇粮食总产2706吨,比1989年减少747吨,减幅为22%。2000年,由于县城规模的扩张,该镇耕地面积减少,由此造成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当年全镇粮食总产仅3162吨,比1989年减少291吨。2005年以后,由于国家加大良种补贴的力度,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提高。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4407吨,与1989年相比增长27.6%;比2000年增产1305吨,增幅为41.3%。2007年,全镇油料总产441吨,其中花生390吨。水果总产1579吨,大部分为苹果。蔬菜总产5777吨。农业总产值达2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4元。
该镇利用地理优势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95年已形成了皮毛、
皮革、肉食加工、桐木拼板、童车加工、综合养殖、建筑安装等支柱产业,产值超过亿元,被地区命名为亿元乡镇。该镇天河皮业集团被省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500强”。在天河皮业集团带动下,该镇发展皮毛、皮革加工企业10多家,养殖专业村三个、冷冻厂20多家。2000年,该镇福发童车厂从一个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企业发展到拥有职
工500多人,年产值近600万元大型童车加工厂。该镇桐木拼板厂生产的桐木拼板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形成了20多个桐木购销专业队。2007年,该镇有皮毛皮革加工、酱菜加工、酱菜及花生加工等65个工业企业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全镇工业总产值达39626万元。财政收入807万元。
社会事业
配合县城做好整体规划,拥有110KV变电站1座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有线电视、供水管网入户率100%兴建了垃圾池,镇区总绿化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覆盖率达85%。文化教育,健康发展。现在已有回民中学1所、小学两所、幼儿园16所,职业技术学校6所。在校学生1600余人。同时,传统的民间文艺得到发掘和整理。东关村武术后继有人。
民族文化
镇域内宁陵东关清真寺是目前商丘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回族古建筑。宁陵东关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据史书记载当时规模很小,仅有几间草舍。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夏,时为东关村伊斯兰教教徒,又在生意上赚了钱的关本太、关本生两位贤达人士出资睢州匠人陈大魁领工大兴土木重建清真寺。他们买下13亩半地,先建清真寺门楼,又建聚礼大殿,随之还建起藏经楼、讲堂、水房等房舍90间,形成一处坐西朝东,三进两跨,南北厢房,相携清真寺大殿的一座建筑群体。目前,这座古老的清真寺,位于位于县城信陵东路南侧东关清真寺路10号,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亩2分。该寺由东向西整个布局是:门楼、对厅、大殿、望月楼、南北两院五大部分组成。
近年来,城关回族镇政府对镇区两条主要街道、三个康居示范村、三个市场和四个厂区进行了规划。投资500多元万实施了宁阳路拓宽改造工程。投资300多万元对县城新路的供排水、规范并完善了南街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南关建材交易市场、北街家俱市场,东街皮毛皮革市场等。在葛伯西路开发建成了占地1.5平方米,集体闲、娱乐、购物、居住为一体的大型商贸一条街。目前,全镇形成皮毛皮革加工、木材加工、牛羊繁育、食品等支柱产业。宁陵县城关镇欢迎各界人士共谋城关发展,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