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遵
成遵(1304年-1359年),字谊叔,南阳穰县人,元朝末年的政治人物。他以其才华横溢和直言敢谏而闻名,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最终成为中书左丞,但在晚年因牵涉政治斗争而遭受不幸的命运。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成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每日阅读书籍可达数千百言。十五岁时失去父亲,家庭贫困,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业。二十岁时已经能够撰写文章。当时郡中无人研究进士科目,成遵有意尝试,却因不了解考试形式而感到困扰。一天,他感慨地说:“《四书》、《五经》是我的老师,我的文章风格不会超过《史记》、《汉书》以及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小小的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并不困难。”恰逢杨雄刚刚考中科举,来到邓州市担任地方官员,成遵便将自己的几十篇文章拿给他看。杨惠对这些作品非常满意,鼓励他说:“凭借这样的才能,取得科举功名就像捡拾小草一样容易。”
学术生涯
至顺年间,成遵前往京师,向夏镇学习《春秋》。在京师期间,受到陈旅的推荐,得以结识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虞集对他极为赞赏,认为他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元统年间,成遵考中进士,被授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职位。在此期间,他参与编写了《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为日后编纂《元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生涯
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成遵晋升为应奉翰林文字。次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任职期间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并积极揭露社会弊端。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被迫离开京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不久,因为母亲生病,他请求辞职回家照顾母亲。至正十年(1350年),成遵再次回到中央政府,担任工部尚书。他在任内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包括黄河治理问题。他对贾鲁提出的治河方案提出异议,主张不应过度扰民。之后,他又被派往武昌路担任总管,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期遭遇
至正十七年(1357年),成遵被提升为中书左丞,负责管理彰德府地区。然而,由于他与当时的宰相太平关系密切,引起了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不满。至正十九年(1359年),成遵遭到陷害,被指控受贿,尽管他极力辩护,但仍被判处死刑。同年,他被杖杀,结束了他的一生。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御史台大臣为他洗刷了冤屈,皇帝下令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官职。
史书记载
据《元史》记载,成遵在至正年间曾担任太常博士,随后转任中书检校,不久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曾跟随皇帝至京师,上书指出皇帝应当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以便维护国家稳定。他还就台察制度提出了四项改革意见,均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此外,他还针对江浙的火灾事件提出了救灾建议,并成功弹劾了火鲁忽赤的违法行为。在一次上书中,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遵循祖先的法律、节约财政开支、抑制竞争和明确激励机制。这些建议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并指示中书省尽快实施。这一年,成遵总共提出了七十多件事情,都是直接批评时弊,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憎恨。三年后,他离开了刑部员外郎的职务,前往陕西行省担任员外郎。五年后,因母亲去世,他返回家乡服丧。八年,他被提拔为淮东肃政廉访司的官员,负责考察地方官员的表现。在他的努力下,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官员,并将他们提拔,同时也罢免了一批不合格的官员。九年,他转任刑部郎中,不久后升任御史台都事。在这个职位上,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一些过于严厉的政策,认为应该尊重人伦道德。他的观点得到了御史大夫的支持,并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十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司郎中。在他任职期间,解决了大量的案件,使得司法系统更加公正。他还反对通过捐钱获得官职的做法,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国家的尊严。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上级的采纳。此后,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在此之前,黄河决口,导致郓城县、济宁市等地发生严重洪灾。对于如何治理黄河,朝廷内部有不同的看法。成遵经过实地调查和广泛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不应该试图恢复黄河的原河道。他的这一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但是他认为这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十三年后,他被调任为武昌路总管。在那里,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当地的动乱局面,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十五年,他被提升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并被召回中央政府,担任参议中书省事。在河南省地区,他发现军队未能有效地阻止敌军越过黄河,对此他表示担忧,并向上级报告了这个问题。他的这一举动促使皇帝派遣使者追究相关将领的责任,并加强了黄河防线。此前,湖北的倪贼曾经绑架了威顺王的儿子作为人质,并要求释放。成遵认为,即使对方是皇室成员,也不能轻易妥协,否则将会损害国家的权威。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并很快又被召回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决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十七年,他被提升为中书左丞,并被派往彰德府地区工作。此时,太平因为触犯了太子的利益,被太子视为眼中钉。太子认为如果成遵和赵中等人被撤职,那么太平就会孤立无援。十九年,成遵和其他几位官员一起被诬告受贿,尽管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辩护,但最终还是被判刑。他们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同情和愤怒。二十四年,御史台大臣证明了成遵等人的清白,并请求皇帝恢复他们的名誉和官职。
参考资料
成遵.国学大师.2024-11-13
成遵.在线文言文翻译.2024-11-13
成遵传原文及翻译赏析.成遵传原文及翻译赏析.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