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舌音
翘舌音,又名“卷舌音”。即“舌尖后音”。由舌尖向上翘起和硬腭前部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如普通话声母 zh、ch、sh、r(r为卷舌元音)。按照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现代时期。
zh、ch、sh、r的纯粹音不很响亮,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我们在zh、ch、sh、r的后面拼上一个特殊韵母i,使之成为呼读音 zhi、chi、shi、ri。
历史沿革
按照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现代时期。从古代到现代,翘舌音的发展是:“知彻澄”“庄初崇山俟”和“章昌船书禅”→“照穿床审禅”→“照[t∫]穿[t∫′]审[∫]”→翘舌音zh、ch、sh。
先秦两汉时期
这个时期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根据王力的考证,上古声母共33个,其中发展成现代翘舌音的声母有:舌尖中音“端d[t]透t[t′]定[d浊]”;舌面前音,“章j[tɕ]昌q[tɕ′]船[偋浊]书 x[ɕ]禅[浊]”;舌叶音“庄[t∫]初[t∫′]崇[dʒ浊]山[∫]俟[ʒ浊]”[3]。
六朝至唐宋时期
这个时期以隋陆法言《切韵》音系为代表,中古声母共37个。这个时期,舌尖中音“端透定”分化成两组声母:塞音“端[t]透[t′]定[d浊]”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知[ʈ]彻[ʈ′]澄[□浊]”[4]。舌面前音“章j[tɕ]昌q[tɕ′]船[偋浊]书x[ɕ]禅[ʑ浊]”和舌叶音“庄[t∫]初[t∫']崇[dʒ]山[∫]俟[ʒ]”继续存在。
比《切韵》晚四百年后,唐末守温设立了36个汉字来代替中古音的声母,将上古音里的“庄初崇山俟”和“章昌船书禅”合流成舌叶音“照[t∫]穿[t∫′]床[dʒ浊]审[∫]禅[ʒ浊]”[5]。其中“照二”组(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归“精”组(精/清/从/心/邪),照二组一般又称“庄/初/崇/山”。“照三”组的字和端组一类。
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这个时期“知[ʈ]彻[ʈ′]澄[□浊]”和“照[t∫]穿[t∫′]床[dʒ浊]审[∫]禅[ʒ浊]”进一步合流为三个声母:“照[t∫]”、“穿[t∫′]”审[∫]”。浊声母“澄、床、禅”变成了清声。15世纪以后“照穿审”才从舌叶音发展成翘舌音“zh[t「]、ch[t「′]、s[「]”。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五四运动到现代,以汉语为代表。《广韵》里“知组、章组、庄组”所辖的字主要是现代的翘舌音,但也有极少数字为平舌音:泽择责仄侧淄缁阻邹驺侧测策册厕岑涔洒涩瑟啬穑色蛳缩所溲森。一般人是不会去记住这三组的所辖的字,只好另找一种简便的方法掌握翘舌音。
发音方法
zh、ch、sh、r的纯粹音不很响亮,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我们在ch的后面拼上一个特殊韵母i,使之成为呼读音 zhi、chi、shi、ri。
zh、ch
zh和ch是“舌尖后阻”“摩擦音”。发音有三个过程:准备、蓄气、发音。
准备:舌尖卷起,顶住硬最前部(上牙床后面);蓄气:使气息停在舌尖和硬聘后面,成阻;发音,在舌尖和硬聘中门留一道极窄的缝,气息由窄缝里挤出来。
zh是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上牙床后面的部位),然后舌尖稍稍离开,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让较弱的气流把舌尖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声。
ch是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发音的情况和zh相比,只是气流较强,其余都相同。
sh
sh是“舌尖后阻”,“清音”声带不颜动。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r
r是“舌尖后阻”,是“浊音”声带是振动的。发音的情况和sh相近,只是摩擦比sh弱,气流带音。
翘舌音绕口令
十和四
四是四,十是十,实事求是说十和四。十四是十四,四十 是 四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
撕纸
隔着窗户撕字纸,先撕白字纸,后撕紫字纸。
梳子
苏州市有个苏胡子,湖州市有个胡胡子。苏州的苏胡子家有个梳胡子的梳子,湖州的胡胡子家有个梳子杭胡子。
石狮子
公园里有四排石狮子,
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
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
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
你说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