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和桥高级中学

和桥高级中学

和桥高级中学是中国江苏省宜兴市内创办最早的一所中学,创办于1912年,最初名为私立彭城初级中学。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1947年成立高中部,1951年与私立和桥初级中学合并,改名为私立新和中学。1956年改为公办宜兴市县第三中学,1959年确认为宜兴地区重点中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经历了风风雨雨,1969年改名为宜兴县和桥中学,1990年初高中分离后改名为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和桥高级中学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包括中科院院士化学家唐敖庆、心理学家潘菽、物理学家朱洪元、化学家程镕时,以及工程院院士吴中如、导弹核弹专家唐西生。此外,知名人士如画家吴冠中、律师吴凯声、潘汉年、储传亨童傅也曾就读于该校。学校还有教育家史绍熙和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在此任教。

和桥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位于宜兴市和桥镇。该校的学制为四年,毕业后学生可以直接报考大学。

办学历史

百年老校,历尽沧桑。

1993年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列入“江苏名中学”,1994年10月确认为宜兴市重点中学,1998年5月确认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4年3月平转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06年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开拓创新,不断发展

(1)市内最早的私立彭城初级中学(遗址)

(2)1956年改名公办宜兴县第三中学(校门遗址)

(3)1959年确认为宜兴地区重点中学(以上有图片或校印凭证照片)

(4)1993年列入“江苏名中学”(书封面及学校简介)

(5)1998年5月确认为江苏省重点中学(铜牌照片)

(6)2004年3月平转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铜牌照片)

(7)2006年1月平转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铜牌照片)

(8)学校声誉①江苏名中学②列入全国大型系列丛书世纪珍藏版《百年老校》③《人民日报》海外版《一校五院士,学者数她多》④其他报道

继往开来,重铸辉煌

(1)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级12轨,面积101亩,校舍面积30580平方米,(学校平面图图片)

(2)现代教育设施日臻完善。(图片)四幢学生公寓式宿舍;现代化办公大楼、图书大楼、科技楼;多媒体光显背投、教师手提电脑、校园网等。

(3)名师队伍不断壮大(列表)

①特级教师②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师、无锡市名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③无锡市、宜兴市学科带头人10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近30名。

学生社团

1、蠡水文学社

(1)学校矗立在大运河畔,相传春秋时期勾践天吴后,范蠡西施在这条古运河泛舟,相依荡漾,引为佳话,后人为纪念他们,于是将这段古运河命名为“蠡水”。文学社取名“蠡水”,社刊也为《蠡水》,正是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秉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2)多年来,蠡水文学社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宜兴市优秀群众团体,成为全国文学社联合会会员单位。社刊《蠡水》六次评为市中学生优秀社刊一等奖特等奖,多次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刊。

(3)社刊作品刊载在《读写月报》、《中国校园文学》、《新作文》、《作文成功之路》等杂志及《成才导报》、《教育时报》、《无锡日报》等报纸上,成为享誉市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学生文学社团。

2、悲鸿学生书画社、学生电影评论协会、学生集邮协会(以上搜集社团介绍、章程、组织机构、获奖情况、作品等)

文化艺术活动

1、中国艺术节

2、体育节

3、影评活动

4、文学社活动

5、科技制作(劳技、信息技术、科技小制作等)

6、书画社活动

7、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

8、教师教学论坛

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文化建设,是将学科显性课程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教育基地、各类活动等隐性课程文化建设相结合,以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宗旨,构建人文校园为出发点,建立体现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文化载体,丰富校园课程的内涵和意蕴,强化师生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

建设的原则

1、先进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先进性,是教育的本体特征和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应该成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同时,应该积极寻找先进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之间的衔接点和生长点,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课程文化建设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出课程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

2、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综合课程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科课程具有了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与趋势,也必然要求学科课程要与综合课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构建课程文化。

3、多级文化形态共生共荣的原则

学校文化是以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是以具有校园特色的学习、生活、管理个性化特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表现特征的,是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它是由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多级文化共同组成的整体,包含了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纵向发展的文化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此,课程文化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文化形态和文化实施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是多种文化形态共生共荣的结果。只有有了多级文化形态的共生共荣,最后才能整合出校本化、个性化的课程文化。

4、课程文化管理校本化的原则

课程文化是由该校师生共同参与、以校本化管理为支撑的具有学校自身管理特质和表征的文化,它以学校校园为环境活动场,以校本管理为实施方式和途径,因此,课程文化在管理上也必然具有校本化的特点,这也是课程文化创造性、个性化的具体体现。

建设策略和途径

1、与各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文化构建同步。

学科发展有时代性、文化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诸多特征和要求,构建本学科的文化形态,形成本学科的文化特质,是教育科学化、艺术化的深层次发展要求,是提升教学境界、追求教育品位的需求,是学科、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思想、数字文化,语文学习讲究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历史教学强调科学历史观,地理学科则有乡土地理、乡土文化,等等,要将学科价值判断、学科思想、学科新成果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走实际应用和综合发展之路,这既是克服高分低能的需要,也是构建学科文化的需要。

2、整合该校隐性课程文化的优势。

该校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教育基地以及各类活动等隐性课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这是各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善于挖掘这些隐性课程的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文化底蕴,构建本学科的课程文化,寓教于活动之中,寓教于文化之中,把教与学上升到艺术性、文化观的高度,必将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教学境界。

3、搭建课程文化建设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设施建设,利用讲座、社团、沙龙等文化活动方式开展好课程文化研讨和文化学术交流,形成一个校园课程文化建设场效应,搭建校本课程文化建设平台,使所有学科、全体师生有一个多层次互动发展平台,形成一个课程文化建设由点到面的发展。例如,学校通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倡导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校园网开展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实现课程文化多向、动态发展;通过各种活动使课程文化转化为实践性、成果化的东西,使课程文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课程文化可以与学校诸如休闲文化甚至食堂菜文化、饮食文化等共同构成大的文化场,形成场效应。

4、促进课程文化与校本科研的共同发展。

课程文化涉及学科理论、教育观念以及主体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态度等诸多因素,是社会文化观、个人价值观和学科理论的优化与整合,其科研的成分较多,其构成和流程模式又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因此而显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任何一种课程文化的彰显和认同,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多面支撑,因而加强课程文化与校本科研的共同发展非常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课程文化成果

课程文化,是提升学科教学层次和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哲学、教学方法、校本管理和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主要在个性化特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上影响并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学校发展。由于以一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为主要构成要素,所以课程文化的成果多为能使主体体验到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物化的成果形式往往不是主要的成果形成。大体而言,物化的成果形式主要有校本文化教材,书面文化艺术作品或超文本文化艺术作品,课程文化特色材料,课程文化交流和获奖情况等等。

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博雅教育,建设人文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校园人文环境,可以是内隐的,表现为师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表现为渗透在学校各方面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等等;也可以是外显的,表现在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相比较而言,内隐的人文环境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和崇高的精神体验。

1、人文理念化的课堂模式

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情怀,教师以自信、宽广的胸怀,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互动对话课堂交流,使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辉,这是现代教育的追求。要在这样的课堂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情意发展”与知识、理智、理解的“认知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师生健康、合理的人文内核,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

在这样的课堂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发展的实践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体现主体的自主设计、自主实践、自主调控和自主发展。该校的自主发展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地阐释学校管理的人文理念,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情怀。

2、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在知行意等方面激励着师生的发展,陶冶着师生的情操,这种陶冶和发展,无论是交往能力,创新精神,还是适应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其实都与人文素养紧密相关。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人的发展,回归生命的本原,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这是该校“以人为本、主体创新”的管理理念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竭的源泉和动力。该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正是突出了人的自主性、生命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文环境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气息、先进文化思想的有机渗透和融合。

3、培养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队伍建设。

强师兴校是该校发展的关键。“强师”,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提升教和学的境界;“兴校”,也只有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入手,才能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学校队伍建设中,该校倡导一种讲品位、讲合作的工作氛围,主张弘扬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宽松的环境,以诚实、诚心、诚意取信于人,以环境文化氛围涵养人的内在人文精神,出现了一大批名特优教师,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实验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4、科学和人文兼美的校本课程。

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兼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如高二校本课程《无神论与当代青年教育》;能在国际理解的框架下,运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国际政治,如校本课程《两极格局下的世界》;能将人类与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如《环境与生活》、《生物与环境》、《环境污染与化学》等;能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提高到人文高度来认识,如《我国塑造工业发展方向》、《人体胚胎克隆研究新动态》等。

物化了人文环境建设,我们做到了净化、美化、序化,身临其境,能有一种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为此,精心设计了文化广场,建好院士厅、名人苑、将军角等人文设施,修饰好池塘厅台、塑像石刻等人文景点,校园内“三风”牌催人奋进,教学楼楼名寓意深远,公寓楼生活化色调浓厚,漫步校园,古树名木与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显示出百年老校的勃勃生机。

校园文化

校风:团结、诚朴、严谨、奋发教风:崇真、求实、乐业、创新

学风:尊师守纪、勤学苦练校训:立德励志、勇为人先

办学思想:培养“最富创新激情的现代中国人”

办学目标:和风惠畅,办好省级重点中学;再铸辉煌,争创国家示范性高中

管理理念:自主发展

1、校风与名校效应:打造“江苏名校”品牌意识。

“团结、诚朴、严谨、奋发”是该校的校风。我们将校风建设纳入“江苏名校”建设的轨道,利用百年老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形成稳定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面貌,以院士、将军等校园名人为典范和榜样,全校师生员工讲究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严以律己,开拓创新,努力打造“江苏名校”品牌意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名校效应,从而提升了办学品位。

2、教风与创业激情:形成强烈的竞档升位意识。

该校的教风是“崇真、求实、乐业、创新”,将敬业精神与创业精神自觉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把学生创造成“真善美的活人”,也努力把自己创造成“真善美”的典范,真而求美,突而求新。

(1)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每位教师的立业、立人之本。积极开展了师德标兵、行业标兵等评选活动,开展好教师誓言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奉献、事迹征文等活动。

(2)磨炼内功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好培养青年教师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成果评为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名特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全国、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名师等高层次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十多名无锡市宜兴市学科带头人、三十多名无锡市、宜兴市教学能手、新秀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十多人组成的无锡市劳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的各类工作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群体。

(3)竞档升位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我们以“自主发展”作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的一条红线,抓住和把握好每一个发展契机,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比较强烈的竞档升位意识。这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乐业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以科研为依托,内化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角的必然结果,所以,每年有60篇左右的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40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3、学风与育人氛围:形成名人激励效应。

该校的学风是“尊师守纪、勤学苦练”,这既是农村学生纯朴和好学精神的体现,也是该校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私立学校,到建国后的“老三中”精神(和桥高级中学在五十年代起称“宜兴县第三中学”,曾被列为宜兴地区重点中学,以能树立起学习成绩、文艺、体育三面红旗在市内外争先和起示范作用而闻名,“三中人”以此而引以骄傲和自豪),一直倡导和发扬的优良学风。这种学风,激励着每位“和中人”以较强的纪律观、坚强的学习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刻苦攻读,才涌现出6名中科院、工程院士和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军队高级将领,创造了农村学校人才培养的神话。

该校以独将而纯朴的学风熏陶学生,以百年老校杰出的校友名人来激励学生,将逐步规划建立名人馆,在参观学习后能以校友名人为榜样,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在校内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名人效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校训与管理模式:形成自主发展的先进理念。

该校的校训是“立德励志、勇为人先”,这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要求,以“德”为本,以“志”为标,敢立时代发展的潮头,勇于创业,敢于争先,体现了一所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学校对师生员工自觉的要求和激励。

结合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该校以省级课题“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为龙头,多年来致力于构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管理模式,出台和完善了《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细则》、《教师自主发展岗位系列考核》等管理办法,实施了目标导向机制、活动辅助机制、教科研动力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和质量考核机制,形成了一个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色的创新型教师群体,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提高了现代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